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去吧穿越女!用粥饭和饼抓住1500年前美男的心!

如果不考虑动荡的时代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可能是女性朋友们最向往的穿越时段。不仅能见证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不少赏心悦目的美男子。


向南走,有温文尔雅的小鲜肉。




向北走,有身强体壮的肌肉男。




还有匈奴柔然羯氐羌的异域帅哥。




哎呀呀真是YY不过来了呢


然而俗话说得好:要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穿越女们如果想要拐个这一时期的美男回现代,从吃上下手肯定是最容易的。

 

(毕竟您手无缚鸡之力不能打仗,又不熟悉言语礼仪什么的不是?)


那么……


这时候的美男都吃些什么呢?


中国人常食的许多主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集这一时期农学之大成的《齐民要术》中,已经出现了谷、黍、粱、大豆、小豆、大麦、小麦、青稞、水稻、旱稻等作物。


根据作物的成熟时间、生长特性、口味等,人们把粮食作物分为许多品种。晋人郭义恭所撰的《广志》中记载谷子有12个品种。到了北朝后期的《齐民要术》中,谷子的种类达到了86种,分别具有早熟、晚熟、耐旱、耐水、易舂等不同特点。


即使是以现代的眼光看,有些品种也已相当优良。



水稻


再以稻为例,魏文帝曹丕曾称赞产于洛阳附近的新城稻“上风炊之,五里闻香”。


而襄樊地区出产的蝉鸣稻则更胜一筹,“香闻七里”。


如果您是定居在这两个地方的穿越女,就不会因为找不到优质的主食食材而发愁了。


那么,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


人们都是怎样烹饪这些主食的呢?




是当时人的主要食物。南方人以稻米饭为主食,做法与现在的大米饭类似,或蒸或煮。而北方人蒸饭煮饭的原材料则是粟(小米)。


然而一般的百姓由于家庭贫困,很难买得起稻、粟。因此常以麦饭为主食。麦饭用麦子蒸制而成,价格低廉。这与我们现在家家吃大米饭又不同了。


南朝时,扬州有个叫何子平的人,当了官以后,每个月从官府领了白米,都会到市场上尽数卖掉,换成粟和麦。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享白粲。”


意思是我家老母亲都不能经常吃到白米,我怎么忍心独享白米饭呢?(穿越虽有可能遇见美男,但遇到这种孝子的概率也很大。古代有风险,穿越须谨慎。)


而另外一位三国吴时期的官员孟宗,在一次朝会上喝多了酒,呕吐出之前吃的麦饭。皇帝知道此事后,以为他家庭有困难或是对工资不满意,特意下诏询问孟宗为什么吃麦饭。


孟宗回答:“臣家足有米,麦饭直愚臣所安,是以食之。”我并不是缺钱,只是愿意吃麦饭。


一般说来,官员吃麦饭,会被人视为清廉简朴。想要在仕途上助夫婿一臂之力的穿越女们,可以大张旗鼓,做几顿麦饭让丈夫吃吃。




在这一时期的饮食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普通百姓经常处于饥荒之中,粥则是赈灾度荒的常见食品。


一些高门大族,虽然不缺钱,但出于养生或其他目的,也喜欢喝粥。比如东晋时,郗超有一次去拜访谢安,就看到他正在喝热白粥。


另外,当父母病重或去世时,一些孝子也常常用粥来取代正常饮食,以示自己的哀痛。《梁书·张弘策传》记载,张弘策“幼以孝闻,母尝有疾,五日不食,弘策亦不食。母强为进粥,乃食母所余”。这样自残式的孝顺行为,还受到当时舆论的鼓励与赞赏。


依据食材的不同,穿越女们可以做出白粥(大米粥)、粟粥(小米粥)、豆粥、麦粥(以未磨的整粒麦子熬的粥)、麦屑粥(将麦子磨碎熬成的粥)等等。


但是请谨记:麦粥和麦屑粥一般是给守丧的人,或生活较贫困的人食用的。做这两道粥要慎重哦。


由于豆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烂,因此如果能快速做好豆粥,就会收获一片赞扬。据《语林》记载,西晋时喜欢斗富的两位财主——石崇和王恺,还曾在豆粥上进行过一番较量:




“石崇为客做豆粥,咄嗟便办”,客人只要想喝豆粥,招呼一声,马上就有豆粥端上来。


王恺想了半天,不明白石崇是怎么做到的,便秘密贿赂石崇帐下的都督。这下才知道:石崇是让人事先把豆子煮好,等到客人来,把煮好的豆放入白粥中,自然速度飞快了。




也是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男女老少的主食之一。


与现代意义上的“饼”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饼,是各种面制品和部分米粉制品的泛称,有胡饼(与现在的烧饼类似)、汤饼(相当于现在的面片汤)、水引饼(有点像现在的面条)、蒸饼(相当于现在的大馒头)等等。


胡饼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在汉代传入中原。因为汉灵帝刘宏喜欢吃胡饼而流行开来,推广到全国各地。在“东床快婿”的故事中,郗鉴的使者见到王羲之时,王羲之就是在袒胸露腹地大吃胡饼。



东晋初年,太尉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琊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使者送信给王导,想在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使者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王家的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都精心修饰一番仪容,保持庄重,唯独王羲之“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图为当代画家徐乐乐的《东床坦腹图》

 

汤饼的做法,则是将和好的面“挼如二指大,二寸一断”撕成二指宽,二寸长的面片,再“急火逐汤熟煮”。煮成后拌上肉汤,美味难挡。




西晋人束皙在《饼赋》中称赞汤饼的形态“弱如春绵,白如秋练”,煮好后的香气“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使得“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呧唇,立侍者乾咽”。而像现在这种“涕冻鼻中,霜成口外”的冬季,更是“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水引饼则与今天的面条相似。其做法是“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先把面团做成筷子粗细,一尺长的条条,再把这些粗面条搓成又薄又细的面条下锅煮。煮好后,要和汤饼一样,拌上肉汤食用。


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发酵技术。因此,我们现在常吃的一些蒸制面食,如包子、馒头、花卷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理论上也都可以做得出来。对这些面食有研究的穿越女,快快来大展身手吧!




当时的发面食品有蒸饼、烧饼、面起饼等。


蒸饼类似于现在的大白馒头。当时有的厨师为了炫技,让蒸饼的表面裂成十字形,成为十字蒸饼,类似于今天的开花馒头。




十六国后赵的统治者石虎对蒸饼的要求则更上一个台阶。他喜欢吃的是加了干枣和核桃仁的蒸饼,而且非“十字蒸饼”不吃。可谓一名挑剔的吃货。


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烧饼”则更类似于今日的馅饼。《齐民要术》中记载做烧饼的方法是:“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可谓是羊肉大葱馅儿的馅饼了。




用糯米粉加水和蜜做成的饼,被称为环饼。一般是将水、蜜、粉搅合成团,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下锅油炸而成,类似于现在的馓子。如果没有蜜,可以用枣汁、牛奶等代替。



馓子


由于这些油炸食品可以存放很长时间,而且吃的时候不必加热,因此除平日的零嘴小食外,还可以作为寒食节时候的食品,称为寒具。这一称呼,一直到唐代,还在沿用。


好了,主食篇就讲到这儿,穿越女们要是能掌握这些技能,要抓住美男的心相信那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那么下期,我们就来讲讲魏晋南北朝的蔬菜吧,教你如何更有自信地,用一桌素斋抓住1500年前美男的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晋时期的饮食文化——主食类
中国饮食文化—隋唐饮食文化
古代小说食不厌精的饮食文化:3⃣️大主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
唐朝人的饮食是怎样的?
舌尖上的宋代主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