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都欠了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孩子问父母的所有问题中,有两个最难回答:一个是性,一个是死亡。清明节之际,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死亡这个话题。


先来看一段视频:


小朋友心爱的金鱼top去世了,他在亲吻完金鱼,进行了告别仪式后,决定让小金鱼回到大海的怀抱。当按下马桶按钮,看见金鱼消失的那一刻,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看完视频,相信很多人都会被感动,在歌颂小孩子天真无邪的同时,我们更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换言之,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需对死亡忌讳甚至避而不谈。


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


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忌讳谈论生死的国家。曾有调查显示,丧亲人士中逾七成面对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82%的人于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三分之一的人更透露曾有自杀念头。


02

有个朋友的孩子问妈妈,什么是死亡?她说就是去天上,而且再也不能回到地面上来,结果她有一次出差坐飞机,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说什么也不让她飞到天上去。


还有一个朋友,她孩子8岁多了,越是不理解死亡越是胡思乱想,后来她知道了死亡就是永远地离开,不存在了,她就非常担心妈妈会死去,总是莫名其妙地突然抱住妈妈,流着眼泪说妈妈不要离开我。


我们越回避,孩子越好奇,最可怕的是,我们从小成长在一个忌讳死亡的民族,我们也并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义。


这样的问题在一些欧美国家就不会存在,因为他们很早就有对孩子的死亡教育。




03


丹麦的作家写过这样一个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讲的是一位爷爷突发心脏病猝死,死后,他舍不得自己的小孙子奥斯本,就变成了幽灵,在夜晚来到了小奥斯本的房间,小奥斯本见到爷爷后非常惊喜,每天晚上都和爷爷玩耍,他看着爷爷从墙壁上穿来穿去,听爷爷发出幽灵的叫声,但是爷爷很不开心,他说他死前忘记了一件事。


小奥斯本努力地帮爷爷回忆他忘了什么事,他们想起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想起在花园里种过一棵大树,想起一起去看电影看到最后呼呼大睡,最后,爷爷突然想起来,他对小奥斯本说:“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


“再见!”爷爷和小奥斯本都哭了,绘本面前的我们也感动不已。


这是我听过的最温馨的关于死亡的故事。它也让我们开始正视生命,正视死亡,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有始有终,如同花开花谢。


死亡教育不仅出现在欧美国家的绘本中,也出现在他们的学校教育里,很多学校专门设置了死亡教育课,观察植物的枯萎,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甚至到殡仪馆躺到棺材里亲身体验死亡。


一位牧师说过:只有体验过死亡,才能理解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意义。



04


中国人忌讳谈死亡,对孩子更不会有关于死亡的教育,导致我们的孩子对死亡没有起码的敬畏。


8岁男孩因为作业问题被父母训斥,锁门自杀。

14岁男孩周末贪睡,被母亲掀被子,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

15岁少年因为遭受同学凌辱留下血书自尽。

20岁女留学生不堪光鲜生活下的重重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


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


死亡在中国孩子的眼里,是抵抗家长的手段,是逃避生活的退路,是挣扎,是呐喊,是报复,唯独没有害怕!





05


对死亡无惧,是因为对生命不尊重,是因为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曾经有一个16岁的读者对我说,他学习不好,无论怎样努力都学不好,他觉得愧对家长,愧对家族,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悖论,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可以为孩子去死,但是,他们却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地活着。


孩子一定要优秀,一定要出人头地吗?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呢?如果他无论怎样努力都考不出成绩,这辈子都成不了学霸,你还爱他吗?你还会对他表现出爱意吗?


浮躁的社会,急功急利的家长,重重压力下的孩子不知道生命的本真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所以,死亡在家长嘴中,极尽避讳,但在孩子眼里,并不可怕。



乔布斯说,死亡是最伟大的发明。


17岁时,乔布斯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而后的33年,每天都“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去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他才能一次又一次创造科技的奇迹!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死亡,因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生命。我们的孩子可以不成为乔布斯,不成为学霸,不成为社会精英,但一定要成为他自己!


下一次,当孩子问我们,什么是死亡时?你想好怎么回答了吗?别逃避,正视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们谈论死,是为了珍视生!


那么,当孩子问什么是死亡时应该怎么回答呢?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性格用不同的方式。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应该有差异地与孩子谈论死亡。


【0—4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少主动提出疑问。孩子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的概念,因此这个阶段不应该主动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话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时候与孩子谈起死亡,反而会适得其反,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建立其安全感。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父母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式跟孩子解释死亡,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奶奶去天堂啦”、“狗狗睡着了,要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5岁—9岁】:学龄前的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但经常会问及与死亡相关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家长不应该恐慌,更不能吓唬孩子,应该坦然回答不躲闪,因为家长的坦然会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家长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时,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


【9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识,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更是永久性的。这时家长不应该通过编造的童话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陨落的书籍、画册,借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死亡,是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的确,给这些从未经过世事,从未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孩子们讲解关于死亡或者去世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他们也一定会对人生的意义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并明白今天的重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政精析】死亡教育课:正视死亡,敬畏生命
价值10亿的教育课
今晚报
美德教育课教案
@师生家长,这堂防溺水教育课一起上
元旦放假,给孩子上一堂安全教育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