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长声:这些匠人的故事,满纸哀伤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一本以《生生》为名的书,却包含很多的死亡。十二种手工艺、十五位匠人讲述的三十三个故事,不是对“匠人精神”的称赞褒奖,而是匠人作为“人”的真实叙述,他们见证过的,守护着的或者即将面临的死亡。李长声先生在序言中用 “满纸哀伤”形容这些匠人的故事。


《生生·匠心比心》从日本手工艺出发,讲述工艺之美在生活面恰到好处的体现。通过对东京银器、九谷烧、日本雕金、和纸、备前烧、轮岛漆器、万古烧、井波木雕、江户版画、高冈铜器、宫岛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采访,将他们坚持创造作业的生活感悟展现出来。其中故事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尽量还原每一位匠人的语言习惯,呈现这些故事含有的寂寞、疑惑、坚持、感动,更直观、真实的体现人与技艺的情感。



*以下文字节选自《生生·匠心比心》(三联书店2017年4月刊行)“序言”。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可敬匠人心


文 | 李长声

 

我们中国人自古为日本的手工艺点赞。例如宋人欧阳修的《日本刀歌》说它“风俗好”“器玩皆精巧”,又如清末黄遵宪有《日本杂事诗》,夸日本人做工:“雕镂出手总玲珑,颇费三年刻楮功。鸾竟能飞虎能舞,莫夸鬼斧过神工。”这位黄兄可算是哈日的元祖。手工艺早已被冠以“传统”二字,我们也不会作诗了,点赞却依旧,听取蛙声一片。

 

点赞之余,读这本《生生·匠心比心》,一则则关于手工艺的故事,仿佛更让人触摸到一位位工匠的心。“匠心”不单是技艺的,万古陶“醉月陶苑”第三代,夫烧陶,妻彩绘,妻说:“我的每个作品都是献给我先生的,我把我的生命和灵魂都画上去了。”寒舍也用着万古陶砂锅,也有一个“蚊遣豚”,并不用它驱蚊,只是觉得猪的造型很好玩,读罢油然生出了将心比心的感动。

 

雕金的大槻师傅说:“简单并坚持便能做出最好的东西。”同样做雕金的鹿岛师傅说:“手工艺品的价值绝不等同于技艺的难度,唯有匠人们凝心聚气的工作本身才是其价值的真正体现。”

 


所谓传统手工艺,内涵是具有代代相传的历史,需要熟练的技术,手工制作的日常用品。国家指定的传统手工艺品有二百余种,本书采访了陶瓷、银器、版画、铜器、木雕、漆器、雕金、和纸等。既为传统,源头必久远,漆器甚至能上溯到原始的绳文时代,但实际上所有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都几经兴衰。尤其是明治维新,一门心思西方化,毁之唯恐不及。战败后重振经济,乃至跃居为世界老二,这才恢复民族自信,1974年制定“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富了要出门,全民旅游,不少传统手工艺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品复兴。

 

“传统”这两个字也像是一顶大帽子,一旦被扣上就不易革新。维持传统本来靠手艺人的顽固,而国家予以保护,往往不过是帮着守旧。至于发展,则多是向艺术提升。各地经常举办“匠人展”“传统工艺品展”,琳琅满目,好些已不是产品或制品,而是“作品”,价格昂贵,首先就违背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定义,即日常生活中使用。须田师傅说:九谷陶做出来是用的。手工艺品属于民间,属于生活,生命在于用。



工匠的故事很感人,却也满纸哀伤,他们忧虑传统手工艺的前途,甚至很绝望。据说京都有六百多家创业百年以上的老店,例如二百四十年的佛具店,一百五十年的制伞店。不过分追求规模,经营的重点置于可持续性,像牛涎一样细而长。现代大企业的技术如京瓷的陶瓷技术出自清水陶等制陶,岛津制作所的镀金源于佛坛工艺。然而,代表京都的清水陶1980年前后有六百来家,已减少到三分之一,而佛具行业今后十年将减少一半,因为愈来愈多的人家不摆设佛坛。




各地手工艺很多是江户时代为振兴当地产业而兴起的,例如高冈铜器四百年,然而四津川师傅说:媒体说高冈铜器如何知名,但工匠们知道,用心制作美轮美奂的东西受到赞扬,却换不来更多改善生活的价值。轮岛漆器好像最兴旺,在人口不足三万的轮岛市大约有三千人从业,分工合作,各家有各家的专长。中滨家从事上漆,但轮岛的漆树越来越少,转而使用价廉的进口漆,传统的成色在改变。唐木指东南亚产的紫檀、花梨等木材,制作唐木家具的伊藤师傅说:“在日本传统手工艺协会里,大阪唐木这一分支仅存九人,现在基本没有什么订做的活儿了,只能靠修理旧家具维持。失望和莫名其妙的希望总是并存的,从小就看着这些木头长大,不忍心它的百年历史在我这一代结束。”


最严重的问题是后继无人。银器匠泉师傅年轻时偶然被一本关于金属的书吸引,走上了制作银器的人生,他无法让儿子非继承不可,儿子也有被其他书吸引的自由。制作和纸的吉田师傅也犯愁,远在东京发展的儿子对家业毫无兴趣。九谷陶的寺前师傅年高八十几,庆幸儿子辞去上班族的职务,回乡当第四代传人,但儿子年将六十,能传承祖辈百余年蓄积的高超技能吗?备前陶的延原师傅没有将自己的技法与风格传给下一代的想法,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完成自己想制作的东西,通过使用者流传下去。由于日式建筑越来越少,井波木雕行业式微,工匠或另谋出路,或转向个人艺术创作。前田师傅自豪年高八十五仍做着木雕师,不求这个行业再创辉煌,只盼能源远流长。浮世绘的高桥师傅期望明天一觉醒来,江户版画会再次站在世界艺术的中心,拥有万千拥护者。但愿师傅们美梦成真。


 

京都一些手艺人为了活下去,或者为了手工艺传统,2016年搞了一个计划,和法国设计师联手开发能卖到海外的商品。工匠以技艺为傲,不顾及价格,或许也造成有价无市。年老的日本师傅给年轻法国人表演涂漆,不无得意地告之还要涂几十遍,老外们看着亮得像镜子的漆器惊诧:天哪,费工耗时成本高,而且看不出是木头做的了。




黄遵宪诗中的“刻楮”是一个典故,说的是宋国有个工匠为国君用一块玉雕刻楮树叶,费时三年才雕成,连叶子的绒毛都毕现,混在一堆楮叶中难辨真假。可见咱们祖上也工巧,欧阳修认为日本的技艺是徐福带过去的百工所传。古时候百家争鸣,什么事情都莫衷一是,列子对刻楮就不以为然,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



《生生·匠心比心》 王逸杰 著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17-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工匠精神20个特质,你中了几个?
从皇室到手工艺人,他们守护的“型”究竟是什么?
机械洪流中寻找工业化时代的“匠人精神”
造物为荣,从社会刚需到精神信仰
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术,99%的人没见过
浮华年代,他们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中国民间的“匠人匠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