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周一研——“兽面纹”方牌饰的更名及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和传承(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原文链接,严守学术道德)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的这件兽面纹玉方牌饰,其精美的做工和艺术构思的精巧几乎令人窒息,在馆藏出土文物中号称“中国第一春秋玉浮雕”。

然而,自1978年出土至今近40年来,学术界都未真正解读其神秘复杂抽象的纹饰内涵,本人今就个人研究而重新诠释其纹饰含义,还玉方牌饰一个真正的本来面目并为其更名。

首先让我们从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玉琮说起。


       这件玉琮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500年)科学考古所发现的最为精美的一件玉琮,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号称中国第一玉琮王。其最引人注目的是琮体上浅浮雕装饰的神人兽面纹,它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神徽,神徽所表现的是一头戴羽冠,双臂撑开,骑坐于神兽之上的神人驭兽形象。


       良渚文化是以其最初考古发现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之地名所命名的,它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南方史前文明之代表,覆盖地区及影响面极其广阔,从浙江到江苏的良渚遗址、安徽的良渚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广东石峡文化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地均有发现或看到它的影子,是中华文明的曙光之一。

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件玉方牌又与良渚文化有何关系呢?让我们再来重新认真审视一遍这件春秋时期的玉方牌饰:


        这件方牌饰所要表现的主体纹饰实际应该是一个蹲骑于神兽之上的神人,它所表现和信仰的实际应该是史前文明良渚文化的延续和图腾崇拜,是楚文化受到了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影响之缩影,其意义对于研究楚文化之源流与良渚文化之深远渗透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细细解析这件器物的各部分抽象纹饰,相信就不难理解了。

蹲骑于神兽之上的神人(下图)

神兽(下图)

春秋神人兽面纹解析(下图)

红框:神人双目

黄框:龙眼

蓝框:神兽双目

(下图)

玉牌未完工部分(下图)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下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红山文化神人驭兽玉饰

(南北史前两大文明是有交流和相互影响的)


       通过这些图片对比,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春秋玉方牌饰所表现的主体图案是一个神人形象蹲骑在神兽头部,周围辅助装饰了非常抽象的云龙纹,只见龙首不见龙尾,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是那个时代云龙纹的一大特点。这种神人兽面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可以影响到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公元907—960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就此,本人提出,应为这件方牌饰更名为:“春秋晚期云龙纹神人兽面玉方牌饰”,它所表现的应该是神人骑踏于神兽之上,遨游于天空之云雾间,周围祥龙环绕。可以想象楚人是多么的浪漫,楚文化是多么的神秘。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命力之顽强,就是因为它不间断的传承性以不同形式的艺术手段表现在各个时期的这些古代艺术珍品上,只有以融会贯通,上下联系,古今对比的思维,从全局的眼光去分析、比对、研究这些古文物,才能发现其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也才能窥见其真正的表现形象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深入研究其他相关问题奠定最基础的实物分析原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为笔者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独家之论,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作者和原文链接,严守学术道德,尊重原创

私人收藏春秋晚期云龙纹神人兽面玉方牌饰

(完整雕工)

私人收藏红山文化神人驭兽玉饰

古美征稿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民间收藏的良渚玉器(10)》
神玉探源(4):神人骑神兽——中华神徽的历史渊源探索
良渚文化玉器——“玉”见5000年前的文明
良渚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解读中国古代玉牌:"无字"玉牌寓意"平安无事" 金镶玉赏析
良渚文化神人面纹镯式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