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0﹪的抑郁症是天生的,生来抑郁,要如何过好这一生?

1

确实存在抑郁体质

抑郁症不是一种类型的病症,而是有很多很多的类型,有的抑郁是以生理原因为主,有的抑郁是以心理原因为主。遗传原因约占60%,后天环境占40%。

得抑郁症的人首先是拥有一个抑郁的体质,这种体质的特点是感受外界信息失调。比如轻微的危险信息他能够感觉得很强烈,甚至掩盖了其他方面信息。于是这个人从幼年时候起就生活在恐惧焦虑当中。而这样的孩子对父母来说很难伺候,给父母增加了很多压力,父母就更加爱对孩子发脾气或小心呵护,从而更加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

并且,这种感受系统失调体质的孩子,父母也多是感受失调的,所以他们也大多存在人际交往困难,家庭关系不和谐,亲子交流少的问题。这种后天环境也加重了孩子的抑郁倾向。

2

抑郁本是保护,“对抗”造成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抑郁症状对人造成了危害,相反是一种保护。造成危害的是因为身体神经系统感受到被放大的危险信号,引起巨大的焦虑与恐惧。人为了求生,就会做很多事情来对抗这种焦虑恐惧感。这种对抗往往发生在身体内部,是信念与信念之间的对抗,外表往往看不出来。 比如立志要当一个成大事的人,但是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于是每天都在脑海中谴责自己。

这种对抗,每天消耗了当事人大量的精力,就好像一个国家分裂成两块,之间不断进行着战争。这种战争把当事人的意志与精力消耗得一干二净,为了阻止这种消耗,身体开始进行调节,把互相战争的双方给隔离开了。这就是抑郁状态。

抑郁的本义是停止冲突,让身体休息。所以当人抑郁之后会什么也不想做。但是抑郁只是隔离了战争的双方,并没有解决战争的冲突。所以战争并没有解决,只是从明斗转为暗斗。抑郁只是一个缓解的措施,而不是一个解决的措施。

当人抑郁之后,他感受不到身体传来的信号,但是对抗任然没有停止,身体依然在持续消耗。这是一种更糟糕的感觉,就是不知道危险在哪里,但就是觉得危险存在。并且对生活中一切都提不起精神。因为感受的信号被中断了,连同喜悦、悲伤、愤怒……这些情绪统统感受不到了。人变得麻木,没有生活的乐趣。

这样下去的必然结果就是人总有一天会崩溃。而挽救的方法是让战争的双方停止冲突。一般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 药物治疗是调节神经系统感受能力的,让接受到的信息不那么恐惧,于是引起的焦虑也不那么严重,于是双方对抗的力量也就减轻了。

  • 心理治疗是接受抑郁的状态,不与抑郁进行对抗,学习怎样在抑郁状态下生活 。

3

从抑郁体质到抑郁症的典型成长史

小时候父母给我洗澡,我总是哇哇哭,因为水太烫了。可以我父母总是说“不烫不烫,你蹲进去一会就好了……”

现在我总算明白每个人的感受能力原来悬殊甚大,有的人皮肤能适应45℃、有的人能适应50℃,有的人能适应60℃…

然而,对小时候的我来说,父母说的不烫不烫我感觉是很烫的。父母无法理解我的哭,我也无法理解父母的不烫。这和抑郁症有类似之处,普通人无法理解抑郁的敏感,抑郁的人也无法理解普通人所说的东西是怎么回事。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基于自己的感受经验之上。

那么,抑郁者的感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般说来,年龄越大的人感觉器官会迟钝一些,所以老年人喜欢在60度以上的水里泡澡。年龄越小的人感觉器官越敏锐,最敏锐的自然就是婴儿。尤其是几个月大的婴儿还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沟通,所以就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婴儿们往往能通过父母的面部表情,说话声调,甚至动作轻重来觉察父母的心情,其精确度堪比雷达。他们从父母那里捕捉各种信息来帮助定位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是否受重视等等。

在一般的家庭中,父母能在工作与照顾孩子中做出协调,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会有危险的地方,也会有安全的地方;父母会有时候忽略自己,但基本上是关注自己的。这样的孩子可以慢慢克服恐惧感,慢慢适应这个社会,顺利成长 。

在抑郁症家庭中,由于体质的问题,这个孩子的感受能力某方面被放大了,于是父母的一些焦虑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依然被孩子捕捉到了,于是感到恐惧不安并开始哭闹。这时候的孩子希望父母能来安抚自己,但是父母心中的焦虑感被孩子的哭声给引发了,父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就把孩子扔在摇篮里出去了,或者是啪啪打了孩子屁股,或者是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而这一切又放大了孩子的焦虑,孩子开始更大声地哭,期望能告诉父母自己需要安慰。

但是这个哭泣信号更加引发父母的焦虑,于是父母更重的打了孩子屁股,或长时间不去理睬孩子……于是孩子陷入一场绝望的崩溃状态中。父母也陷入这种崩溃状态里。

双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修复这种崩溃状态。但是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这种崩溃又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的,不知道多少次,孩子不断进入这种崩溃状态。这就是抑郁症的开始,因为这个不断崩溃的孩子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于是他的内心世界是支离破碎的,也没有坚实的存在感。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就是虚无。

即使长大后,这个孩子依然在重复当年的循环:他会在生活中感受到莫名的焦虑。 为了克服这种焦虑他要做一些事情,比如出人头地,比如留名青史……但这些事情往往会遇到重大挫折,于是在生活中这个人依然不断崩溃。这种长久的崩溃经历慢慢地消磨了他的体力与精力,危害身体与心理的健康,让意志不断绝望。为了保护自己,生理系统产生隔离机制,来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也降低自己的焦虑。于是抑郁状态形成了。

这种隔离机制的作用是让人的感觉不再那么敏锐,如同一个本来只能适应40度水温的人可以适应60度了。于是那些容易让人忧愁伤感的事情他再无感觉,生活仿佛平静了许多。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人慢慢发现生活越来越索然无味,找不到活着的目标。什么事业啊,爱情啊,娱乐啊,交往啊在他看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于是一种新的焦虑又产生了——这就是虚度生命的焦虑。

4

理解抑郁:死亡焦虑带来的绝望感

所有精神症状的基本原理都是对危险的防御,只是方法不同。同样,危险也有不同的程度,不同程度的危险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抑郁的人面临着极大的危险,而且这个危险迫在眉睫,以至于生活其他方面都没有滋味了,他得时时刻刻与这个危险做斗争。但这个危险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而是来自于内部。不是简单的通过努力就可以化解,而是巨大到让人绝望。

随着危险的侵蚀程度,抑郁也分为不同阶段。一开始为焦虑期,在这期间患者还处于与危险搏斗阶段;然后为抑郁期,这时候患者力量基本已经耗光;最后为木僵期,这个时期患者已经思维迟缓,动作迟缓,很少有情感反应了。大部分自杀者是在抑郁后期,木僵前期。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危险能对人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呢?

这个危险就是人类的终极焦虑——死亡焦虑。

一般人会感觉死亡离自己很遥远,不是自己现在应该担心的事情。但是如果有死亡焦虑的话,则是感觉死亡就近在咫尺,全身心都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时刻防御着死亡的来临。

死亡焦虑也与抑郁程度相关,由于被身体防御系统给屏蔽了信息,一开始抑郁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找不到焦虑的真正来源,只是莫名的感到焦虑。当抑郁的程度慢慢加深后,这些信息慢慢屏蔽不住了,死亡焦虑的面目会慢慢露出来。患者会感觉世界是灰色的,死亡慢慢占据自己的身体。到了抑郁后期,很多人会主动选择死亡来终止自己的被侵袭感。

拥有抑郁症体质的人由于天生对危险的信息敏感,极易引发焦虑。加之其抚养者往往也有精神方面的体质,过度冷漠无情或过度控制令其在婴儿时期无法发展出健全完整的心理自我感,他无法感知到完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无法感知完整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一方面,抑郁症患者有这种感受——身体是活着的,但是却没有了自我意识。这个活着的人不是自己。自己已经死了。死亡焦虑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完整的自我,心理无法成长。虽然身体长大了,但是心理依然处于儿童状态,依然以儿童的方式活着。一个成人,以儿童的方式来为人处事,必然处处碰壁。这又加重了自己的无力感,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世界上,或者是无力活下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弱小的动物确实更容易受到死亡的威胁,这个威胁是来自真实的现实。

所以,无论从心理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抑郁症患者都在经受着死亡的威胁,这种焦虑一步一步地慢慢逼近,让人绝望。

5

如何走出抑郁?

下面就要来讲一讲如何从抑郁中走出来。

抑郁遗传因素较高的家庭,如果家里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敏感,情绪难以控制,恐惧焦虑等。建议到条件好的医院做个诊断筛查,看看是否有发育迟缓等问题,可以预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重度精神问题。

如果是自己、亲人或爱人有抑郁或别的精神障碍,带孩子的时候就要参加一些社会心理团体。这些团体会给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有条件的话进行心理咨询会更好。积极寻求更多的资源,资源越多、死亡焦虑就越轻。

如果处于资源缺乏的环境中或者抑郁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减轻焦虑。该请假的请假,该休学的休学。休息一段时间后去寻求社会帮助。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想着自己一个人去战胜抑郁,或者是害怕说出来后别人会鄙视自己。一定要学会寻找资源,找到帮助自己的力量。

◆ ◆ ◆

总结: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得高大,贫瘠沙漠里的植物长得矮小,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高大的植物有繁茂的枝叶,沙漠里的植物有丰富的根。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抑郁也是一样。它既是生命的阻碍,也是生命的拓展,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是经过了抑郁的洗礼而让生命更加丰富有意义,如巴尔扎克,林肯…我们也同样可以。

申明:本文仅代表个人对抑郁症的一些思考探索,不代表抑郁症就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父母在陪伴患抑郁症的孩子时,要谨记这五点!
女性为何更容易焦虑
高焦虑的父母会对这2类孩子造成更多伤害,孩子越优秀越不能马虎!
《内在疗愈》
中医能医治好抑郁症及焦虑症吗?
多种精神疾病的起病竟然是青春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