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了很多材料也没弄懂“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能用通俗的语言给解释吗?

谢谢邀请!

格物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格物有两解,具体来说就是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的区别。虽然看起来只是顺序变了,但是意思却变了很多。

首先,朱熹讲格物致知,把格物解释为研究事物道理。这和他关于理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具体讲理是具有超越性的事物的本源和根据。但是朱熹强调理一分殊,事事有理,人亦有来自理的道心,只是人自己不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有的道心。朱熹认为修养的最终目的自然是认识天理,而人又不能直接认识到本就有的理。所以,他提出通过格物,也就是研究事物中包含的理,日积月累,启发内心的理,以达到对理的认识。


总的来说,他的格物说,工夫的目的是认识理,最后的归宿还是回到内在上,但是方式还是侧重外求的。所以,是先格物后致知。致知,就是得到天理。

致知格物呢,则是王阳明提出的。可以理解为先致知后格物,但是王阳明的格物与朱熹是有区别的。王阳明把格解释为正,也就是正物。朱熹的格物则是研究事物之理。致知格物,说来也就是先致得良知,这良知即是理,用这样的良知去待人接物。


具体讲,阳明先生讲心即理,心外无理。心,涵盖了天下之理,除此之外别无理可求。当然,这样的心并不是人的私欲之心,而是人本就有的良心。心之体是性,性即是理,心也就是理。所以,他强调工夫要在内求,将你本来就有的良知良能从人的私欲之心中得以显现。具体来说,就是要诚意,戒惧慎独,扫除私欲。如此,让你个人的良知逐步显现,再用这样的心去待人接物,即格物。有点康德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感觉。


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王阳明的致知格物反映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强调致良知实际是对道德本心认知与体验统一的过程。而朱熹呢,则是一种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两种观点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归宿是一样的,都是实现内在的一种超越性,只是手段有所不同

知行合一


说白了就是,如果你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总觉得力不从心,那就是你的认知还不够,就要下来总结思考,再去做,如果做到了最好(至善)那你就算成功了,如果始终明白道理,而无法做好,那就等于不知道,也就是没有达到知行合一。比如,我想学习,但又想玩游戏,我明白学习的好处,玩游戏的坏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再玩一局,这就表明,我对学习重要的认知其实是不够的,所以要纠正调整,直到自己确实可以控制欲望不因贪玩而耽误学业,当然,如果你想通了学习对你没用,玩游戏才是你的追求,然后你通过当电竞主播赚了一桶金,你也算是知行合一了。最怕就是,以为自己知道,总是说,这个淘宝,其实我在90年就想到的,这个滴滴,我在2000年也准备做的,那个烧烤我来做月入轻松10w,但实际上没一件事做成了,想想自己身边这种人还不少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为“心即理”“知行合一”与“格物致知”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 十六:《傳習錄》 - 讀書網
一文读懂阳明心学全部内容:心即是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学说
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一篇文章教你学通阳明心学,达到“此心不动”的超人境界|心学|朱熹|王守仁|阳明
时势造英雄,而王阳明不属于任何时代,他的心学智慧你不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