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单|李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6部经典历史书等于3000里

区分不同时代的人,最好用的方法之一是看他们的精神阅读史,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作家。

李敖在很多70后和80后人精神阅读史中地位独特。他们听过李敖写的歌,被他关于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白话文写作排名吓到过。他们未必批评过李敖,心里却实在供奉了他的牌位。

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怀念自己曾经热爱的李敖,他说自己读完李敖的文章之后,有一股遏制不住的冲动,想对全班的同学们大声叫;“你们知道李敖吗……”

整整一代人对李敖有美好的回忆,在追寻他的文字时,逐渐了解他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文章写得这么好,竟然是学历史出身,很长时间里,自己对历史的热爱,都是从李敖这里来的。

李敖不敢坐飞机,很少出门游历,他在狱中给远在美国的女儿李文写信,表现出熟知欧美民俗民谚的样子,自己却极少涉足欧美大陆。李敖最大的乐趣是搜集各种资料,足不出户,却让人感觉,他的脚步踩遍了世界。

李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读两万卷书行零里路李敖未曾行过万里路,却在文字中获得比常人更多的对世界的感受。

李敖试图向人们证明:读万卷书远胜行万里路,尤其是经典的历史书,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智慧和勇气。

最近在读贡布里希的《世界小史》,读到激动处,也会在心中泛出李敖这样的感慨,此生恐怕都没有机会像书中描述的这样一一游历世界各地,但只要有这样美好的阅读和我们珍贵的想象力存在,我们永远都不怕这个世界向我们关上大门。

《世界小史》毕竟还只是个引子,只是在傍晚的树荫下描述的世界的剪影。这已经让很多热爱它的人快乐了,如果还能配合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读的这6部经典得不能更经典的历史书,相信还会有更多人能享受到李敖那样的快乐。

001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作者:约翰·赫斯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小史》是一本简单得似乎不能更简单的世界历史入门书,但它是否已经简洁到极致了呢。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说:并没有,还有更简单好读的历史。这就是《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

这是本澳大利亚学生用的历史课本。历史课本很少有人喜欢读,除非遇上像袁腾飞那样的历史老师。这本“极简欧洲史”,恰好是一位好的历史老师写的历史课讲义。作者约翰·赫斯特的野心是用最简单的话帮助学生搞清楚一个大问题:欧洲文明何以能深刻影响世界。

读这本书时会有两重感慨:一重,羡慕澳洲的大学生,有这么有趣的历史书可以读。西方学者,很会写书,他们不知道受的是什么写作训练,个顶个都会讲故事,说历史,也按照故事的说法,起承转合,规矩挺大。

一段历史从一个故事开始讲,娓娓道来,像哥几个夏夜蹲在路边聊天,晚风轻佻,不凉不腻,说故事说高兴了,把T恤拉起来露出肚腩,自在怡人,还有美女可看,还有路边烤串可撸。读书读成这样,大概很多人都愿意读书了。

另一重感慨,原来澳洲大学生对欧洲历史也是生疏的。在中国接受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只要不出意外,一定对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非常混乱。大部分中国人,离开中学校门之后,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水准都停留在高中阶段,这个事情说大可大,说小可小。我们读得那点历史,就跟草草拨拉了两口粗粮饭,没尝到味儿还饿着,出了门想充饥,就胡乱看几部白痴一样的历史类电视剧,跟着傻X一样笑上两回,感觉良好,好像把历史知识的空子都补回来了一样。

历史学家原本就该是一些幽默而睿智的人。约翰·赫斯特有个特别的身份,澳大利亚首相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国家智库成员,放在中国古代,就算帝师了。帝师讲历史,必然要从大处着手,赫斯特在这本书中理出三条简单的线索,向我们揭示,西方何以能影响世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世界。

三条线索分别是:

日耳曼蛮族冲击罗马帝国;

罗马教会影响欧洲人内心;

古希腊、罗马学术推动科学发展。

三条线索串联在一起就是:日耳曼蛮族支持罗马基督教会保存古希腊罗马学术。从蛮族侵扰开始,一路把欧洲历史的路修好,分分钟征服了读这本书的人。

读书靠运气,能碰到这样的作者是福气,有学识、有才情,脑子清楚,文字简洁,是享受。

002 《人类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中信出版社

《人类简史》绝对可以称作奇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靠这本书一举成名。如果畅销书排行榜能说明一本书的受欢迎程度,这本书霸占国际畅销书排行榜,扎实地奠定自己的地位。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个70后,1976年出生,这个年龄在历史学界只能得个年轻学者、新锐历史学家的称号。也正是因为年轻,才能写出这种风格的书来。

跟传统且有点年资的史学家擅长从小处切入剖析世界历史不同,赫拉利大着胆子用一本书解决整个人类历史的大问题。写历史的人,容易被历史纷繁的细节纠缠,稍不留神就在历史尘埃中迷失,忘记了历史中人类的命运。

这恰好是赫拉利在这本书中极力想做到的事情,人类的历史虽然短,也已经足够让人纠结,怎样讲历史才能不断回到人类本身,看清楚十万年的时间里,我们是怎样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管是处理什么资料,宗教、考古、博物、经济、生物、物理,赫拉利都直奔主题,他不去追寻某些事件的事实,不尝试历史的叙述,一心一意只为了探寻:

人类是怎样从一种普通动物走向生物链的顶端的?人类还要走向何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赫拉利写作时肯定努力为自己营造一种心态——他是一位外星球研究人类的历史学者。

有了这种心态,他就能够不陷入历史中一城一池的得失,全心全意为人类的历史发展复盘。正是因为如此,赫拉利提出“认知革命”启动人类历史,“农业革命”加速历史发展,“科学革命”另创历史局面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能专心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历史读物很难让人产生阅读快感,一旦作者的努力让历史阅读带来愉悦,必然成为大家,司马迁、司马光都因此不朽,只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罕有具备如此能力的,赫拉利显然可以跻身大家之列。关于这本书,有太多相似的反馈,一旦翻开,舍不得放下,这是全新风格带来的阅读的快慰,我相信更多翻读此书的人都会默默保存这种阅读的乐趣。

003 《全球通史》 作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我是这本书的铁粉,从大学开始到现在,读过十多遍了。我当老师的时候,还推荐自己的学生(高中生)读过,他们竟然也能读出自己的感觉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被这本书的部头和名字吓住,只要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宽广的知识视野,其实阅读大可不过分拘束年龄。

我的一个学生读完这部书,告诉我他感觉这部书就像一篇超级大的议论文,使用了巨多的材料,想论证一个问题:

人类现今拥有的文明史如何产生的以及现代文明的优势是什么?

虽然这是当时一个中学生的认识,但其实离主题不远。

长期以来,人类历史都是彼此割裂的,不同文明都怀着儿童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文明才是优越的,是世界的中心、文明的精髓,从中国人称自己为“中”,就能看出这种童稚心态。

随着大航海时代开始,人类的视野从自己的大陆开始向整个星球延展,人类终于有了全球意义上的全球史,或者说世界史,此时,恰好是欧洲人不断向外拓展的历史,因此,全球史变成某种程度的欧洲视野对其他文明的认知历史,虽然是进步,但总免不了带着欧洲人的傲慢。

历史学的进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欧美的历史学家们在多大程度上扔掉欧美中心论的偏见,如果偏见依然存在,则世界史不能称其为“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世界通史》能说得上好,优点之一就在于跳出自己已有的教育,他在书中写道:

“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个出发点,与尤瓦尔·赫拉利的角度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一位更加正统的历史学家,他关注的是文明之间的交流,外部因素对文明走向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关注历史的角度相似。

陈寅恪先生谈东亚历史始终受到北亚局势的不对称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也大抵持类似观点,文明的形态有自己发展的内在理路,但也拜托不了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外在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代文明就是在各种不对称的力量博弈中渐次形成的。

这部书唯一的缺点,其实是根本的缺点,虽然不断声称自己是跳出这个星球谈世界历史的演进的,但仍然把大量笔墨消耗在地中海沿岸历史的描述上,这是很难克服的问题,是斯塔夫里阿诺斯不如赫拉利的地方。

004 《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好书能引起真正的读书人普遍的关注,不会随意被他们忽略,像《人类简史》,就曾得到贾雷德·戴蒙德的盛赞,戴蒙德自己写出了《枪炮、病菌与钢铁》,努力探究过人类历史成长的奥秘,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当他看到《人类简史》这种视角特别的书出现的时候,一定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长期待在在国际畅销书榜上?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我们需要理解这种毫不掩饰的赞美,戴蒙德写《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缘起于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货物呢?

一个朴素得有些土的问题,被作者戴蒙德换成一个对等的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

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在问: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会如何?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中国会如何?但这些提问总是瞅着眼前的一小段历史,戴蒙德则是把视野扩展到人类13000余年的文明史中,探讨为何在历史上是欧洲大陆征服了美洲和非洲,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方向。

戴蒙德没有赫拉利那样专心人类本身发展,他找到的答案是地理和气候影响人类的选择。地理环境锁定了不同大陆人类发展的起始路径,为各自大陆上的文明提供了不同的进化模式。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会有一种地理环境能促进某种文明迅速发展。

他也从自己的猜测入手,去思考:如果这种猜测是对的,那么,后工业的信息网络时代,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一点,两位天才的历史学家的方向是一致的,他们都想通过梳理历史,了解未来。

我们不能妄断戴蒙德的说法到底有几成真理,讨论人类命运的说法很多,从短期偶然到长期注定,分歧颇多。在众多的学说和讨论中,《枪炮、病菌与钢铁》有自己十分明显的特点——好读,这对学术类书籍简直就是一种美德,讨论问题,还下决心把问题说清楚,单就这种态度,也对得起普利策奖把荣誉颁发给它。

005 《时代四部曲》 作者: 霍布斯鲍姆

中信出版社

这部书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作者霍布斯鲍姆又是著名的风格平民化的历史大家。两个因素放在一起,让愿意了解现代世界变化的人,可以借一套书了解对我们今天生活影响最深刻、强烈的近两百年的历史变化。

这套书分了四册,分别是《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从1789年一口气写到了1991年。

如果是对近现代世界历史不熟悉的人,大可以从《极端的年代》开始读。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更近一些,从近及远,看看我们今天的世界,到底是由于什么样错综复杂的原因造就的。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霍布斯鲍姆和他的书还有另一层意味:已经仙去的老霍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老霍是英国学者,出生在犹太中产家庭,19岁在英国加入共产党(一说14岁),并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他自称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他的身份没有阻碍他在英国被当作“英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而让他得享这一荣誉的主要作品就是他的这套“年代四部曲”。

仅从书名上,我们就能猜测霍布斯鲍姆叙述的次序:

《革命的年代》重点在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资本的年代》重点在工业革命的时代;《帝国的年代》重点则在世界大战的时代;《极端的年代》停止在冷战结束。

这个顺序,接受过中国高中历史教育的学生都是熟悉的,只是,老霍给了我们更加详实的描述,历史学家对材料的选择和论述,总有他迷人的地方,历史课本可比不得。

我在无比崇敬地读老霍的“四部曲”时,一方面不断反省自己受过的高中历史教育,一方面还获得了另一种享受。老霍是平民派的史学家,始终坚持历史写作不能给读者制造更多的困惑,因此,读他的书,有一种额外的回馈,叫作知道了什么叫作简洁、明畅、优雅、洗练的写作,这是大师们不断示范给我们看的正确的写作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不带偏见地阅读一本简史
脑洞大开的青年怪才和不到500页的奇书《人类简史》(附视频)
《未来简史》: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
裤裆小说家李敖为何自杀?
不要你读万卷书,起码这一生你要读过这十本书!(上)
有钱时旅行,没钱时看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