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轴线的传统与政治思考

导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作者钱穆,钱穆是一位身具深厚学识的学者,笔者本是是历史学的业余爱好者,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在中国的著作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曾经有幸翻阅一番。

书的质量很高,而且近乎贴近原书的竖向排版,让人读起来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念及至此,便是更觉得钱穆先生的功底之深厚。然而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史学巨著,其书中所渗透出的法学,政治学等等学科的思想与见识,更让人意犹未尽,更显得无比深刻。

钱穆

职官制度的间接性演变

职官制度的间接性演变,其实也是在重复着一种义务规则,任何在庞大的封建王朝中任职的官员,不管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王之手”,还是身处于市井村陌的差役喽啰,其实都难逃制度的藩篱。

所谓是义务规则,就是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则。在这中间都有着自己的义务,好比说鸟儿的义务就是飞翔,狮子的义务就是捕猎,亦或是统治着庞大的原始草原,这就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现实版映照。制度并非有形,但是却具有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人的控制力。

有如明清时期,一直沿袭着前朝的早朝制度,其实并不像影视剧里面那样。早朝好似一个盛大的朝会,富有着仪式感。但是其中的作用无非是,皇帝与大臣们的早早会见,这种会见放在平时可谓是平常不过,然而制度的藩篱痛苦就痛苦在它实际上也就具有着一定的“强行性原则”。

所谓“强行性原则”,也就是“强行性规则是指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具有绝对肯定形式,不允许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协议”。

从历史学的角度和法学的角度出发,一个简单不过的早朝其实也映射出来很多道理。

好比说是,下雨天来临时,作为臣子,自然是不能够因为简单的道路泥泞亦或是衣衫湿透来做借口,请假不去早朝。这就好像是一个学生,因为雨稍微大了一些就选择了逃课或者是缺课迟到,这些难以符合一个儒家典范的臣子身份。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本出身卑微的庶族子弟,通过几本经典的经义就能从一个贫苦子弟的身份向一个富有才华的读书人身份去完成跨阶层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更加显得是无比的具有时代性质,这一飞跃其实也取决于科举考试的进行。

科举考试,不光是庶族群体通过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实现向士族群体跨越的一种方式,“有如鲤鱼跳龙门”一般,渗透着相当多的政策性原则,“政策性原则是国家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为实现某种长期、中期、或近期目标而作出的原则”。

即是明代著名的科举风波,“南北争端”,中国的南北方在地域上经济文化差异,造成了多少风波,一时间血染科举场,然而这并不是朱元璋本人的意愿本源,这可能在其中更多是想要去获得一种简单的政治平衡。

以法来治国,其刑法也必然严酷,该动刀子的时候如果你有那么的片刻犹豫,有可能拿不动那几十斤重的钢刀,也有可能斩不断碗口大的脖子,反而有些无关痛痒的存在,就好像是历史车轮下的重重烟幕。

历史的发展是存在中轴线的

钱穆先生所作此书时为1955年,抛去当时的时代条件,书中所有的许多观点和论述现在读起来都颇有深意。书名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粗略看过一遍之后,更觉得一些历史的枝叶已经是愈发的深刻,写作的背景往往对作品本身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文学作品都逃不掉这一点。

所谓读书要先知人论世,对于钱穆先生其实原先知之甚少,所读过的书只有甚薄的一本《中国通史》,就我曾经读过的相关文字资料,也都能凸显出其作为一位学者的学术功底,其功力之深厚,是当代的学者,是作为后辈们的今人所不能及的。

对于中国的传统政治,我一向是最感兴趣的,中国史的魅力在于,她的岁月悠久,史实厚重,延续至今天,独成一家。世界史固然是史学的主要潮流,但是我更偏好中国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这一方面的古代,又主要体现在对几个朝代历史的兴趣。

在旁听刘琳琳老师的世界史课程时,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的古代文明,只有中国的文明从未间断?

时隔不远,我仍然记得我当时的回答,大概是读过了基辛格的《论中国》之后对于中国的认识又有了新的一番见解,所以回答是中国的文化主流所带来的向心力,文化层面的凝聚是历来学者对于中国发展的要点。钱穆先生本书的前言当中,认为中国的古代政治是中国的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忽略中国的传统政治。

究于中国的传统政治无外乎离不开制度层面和人事层面,钱穆先生是这样来看:

第一义是政权的交付者是那些人群,第二义是政府内部的各项职权该如何去分配,第三范围更加关注的是赋税制度。

读过本书之后,掩卷思考,其实能留在脑海当中的其实不多,从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我们对于以往的传统政治,最起码是不能够在肤浅的认为是专制政治了。就我个人观点历史的发展是存在中轴线的,钱穆先生在书的末尾也做出了一些总论,对于历史发展的五个趋势:

一是中央政府有逐渐集权的倾向;

二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已经使社会各阶层趋向于平等,封建的制度早已经被打破;

三,长治久安是人们所希望的,但是往往过不了三代就开始向另一个方向转变;

四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沿袭已久,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中,用新的制度去弥补旧制度的不足的漏洞,往往是病上加病,制度繁密而人才缚束,是以往后的政治大有不如从前之感;

第五点则是未来的制度应当简化,才能使人才充分发挥能力,继而繁荣国家。

钱穆书法作品

书中往往有很多钱穆先生读到的见解与言语,在自序里面提到的几段话: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因为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对传统文化之误解。”

“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前文往往多用政治角度分析,加之以法学的一些专用名词,比如说是政策性原则,强制性原则等等。然而中国目前的许多行政法规,政策规章,往往都是源于古代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历史与法律的传统,从很多角度来看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

前朝往事当中,许多规章制度里面,提及过不少的权利规则,在法学当中,权利规则又称授权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可以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则。

不管是早朝,还是日常的巡查,或者是对门生故吏的嘉奖,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似乎都践行着不少的相当原始的规则,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而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历史沉淀。法律对人的权利与义务的限定,其实也就是体现于大大小小的公民亦或是城市乃至国家的种种实物,这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政治实体组合而是相当多的文化积累。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就是对于职官制度的调整,例如是三省六部制的不断修改与确立,在不断的政治变革与改良运动当中,也是在进行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过程。以前往往一个公文,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但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此消彼长,其实也促进了三省六部的渐趋性建立。

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其中尚书省下面还设有六部,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层层机构的重叠与组合之下,也就在无形中,使得法的的效力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结语:

究其书本身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好书,不光是历史学,政治学,渗透出来的许多法学理念与思想,更应该被人们所关注。读书有如以人为镜,正衣冠,明得失,以正心,也并不是一定要去刻意的做什么,简简单单去看书,即使只能有幸看完一遍,其义也已然自见。


参考文献: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

《波峰与波谷》阎步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岂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书单|本书被评为是三十岁前读过人生会大不一样系列之一
钱穆先生论近现代中国政治之得失
对历史的一种温情与敬意——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明制度变迁知历史兴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