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哲学思辨:论庄子的常见误解与其中的道家思想意会

道家的哲学,至庄子始告大成,其地位如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广博深奥,极具深远的哲思。

1

庄子并非老子的诠释者:庄子一书的风格与志趣常令人联想到老子的《道德经》,尤其《道德经》中「弃圣绝智」的思想在庄书内屡次被提及并加以阐释说明。然而,细读庄书我们却可以发现书中老子的话语常常被放在孔子嘴中,庄子也多次在其中诡斥孔子的腐德主义并批评老子丧礼,从这些表象去看都可以发觉三人都不是师徒关系的表现。因此,我们大致可归纳出庄子只是借用老子的见解,加以活用并表达自己独创的新旨,如同朱熹沿袭孔孟,发挥各自独特的思想一般。

2

庄子非禅宗之师:禅宗源于佛教及庄子思想,自然呈现庄子的风味。因此,细读庄书,有助后人了解禅宗;但若说庄子是禅前的禅士,则为颠因倒果的谬论。

3

庄书非遁世颓废之书:现存庄书三十三篇中有十九篇以悲愤的叹语结束,〈内篇〉以混沌的死亡结束,全书以「悲夫!」一叹完结,所以容易被误为消极、遁世。但细读庄书后我们去细细品味,第一篇豪爽的逍遥游;第二篇齐物论:齐享千物万论;第三篇养生主;第四篇人间世:主人繁荣于凡世政变之中;第五篇德充符:连兀足无唇的残废者也显出德力充沛;第六篇大宗师:任何人皆可成尊崇的大宗师,以达生至乐;第七篇应帝王:其乐真堪与帝王相应比美。这七篇均属庄书内篇,此种精力沛然的情旨全都延续在《庄子》全书,所以可以看出庄子其实并非全然悲观之人,庄书也并非遁世、消极之书。

4

庄子非倡享乐为己之人:庄子守己自适、反圣德仁义的思想,造成后人将庄子归为自然享乐主义一派。庄书虽一直主张「虚己」、「丧我」、「忘己」、「忘我」、「无己」、「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先存己而后存诸人」、「舍诸人而求诸己」,但这些话与孔子推己及人相称,只是表示悠然自适、不以物或事害己。

5

庄子认为,正确的传信在于客观的传递,却与知识不可相离。且庄子所重在于主格的变化自创,而非知识的正确性。庄子以「卮言」作为传达法的特征,「卮」是个酒器,满则倾,空则仰,随物而变。卮言随物势而变,由而唤起适切的领误认知与感应。适切的唤起就是意识被引导而开始自己思考,这引导在于传达者本身展示其自由性,以其词法去召呼接收者去感应,并进入天地间的新自由。

6

庄书的目的不在传递信息而是在激发共鸣,传达的结果不在知识的增加,而在激起新的境界。具体言之,庄书中的故事暗讽都是反语性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所说的不一定是所意指的,等于拥抱一件事情的诸多方面,读者若要了解,必透过多次反复细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的眼界与胸襟日渐宽广,渐能了解宇宙万物的互应互和。

7

庄子说:「言语用以得意,言意得了,词句可以忘掉了。」这个「忘」字很重要,有两个含意。第一,词句就像是器具,言语是为了要得意会,器具用完了就可以忘弃。第二,我们不能不用它们,而最好的方法是用的好像已经用过它们,最后忘弃它们。实行自忘就等于归返自己本然的境界。庄子名言:「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我们心中悦乐,我们自然就有笑脸,没有想到如何笑才是真正的笑法。同样地,用器具最精妙的的用法也是没有方法的。

最后,我们来看庄子中的〈逍遥游〉,其透过神话、传说及故事的片段编成一幅画,反映出人生的连贯性。这种「故事及议论碎片的美混美合」正可称为「卮言」。卮器满则倾,空则仰,随物而变。这种倾仰呈现可领会不可言喻的人生之道与万物之理,且明显的表现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不知不觉地从大鱼谐语以创宇宙,谈到大鸟欲展开非凡旅程却招致小鸟们的讥笑,戏谑的笔调十分适切,读者不禁因领会此意而微笑,其中更会让人联想到,轻浮戏笑是渺茫人生对付窘迫问题的最大武器,庄子卮言可领人意会深奥之人生体悟。而〈齐物论〉可分为几个含意来看,「齐→物论」:齐和、整齐、齐等诸多物论。「齐物←论」:讨论齐物的论说,讨论万物如何齐和齐均。或「齐→ 物」与「齐→论」等诸多说法,端看从哪个角度切入。如同前文所言,庄子仅仅提供一个客观的内容供我们自己去洞察、领会。

〈逍遥游〉开始就有大鹏从一天池飞翔到另一天池,终了就有大牦牛悠然地反刍于无用的大树之下。〈齐物论〉开始于槁死似的活命静息,在其中悟闻天地人三籁之织成万花筒似的遁走曲,缠入物化不息之中。关乎道的哲学理念,庄子将「道」看为宇宙万有的根本,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的。一切万物均由它而生,由它而显,由它而灭的。「道」乃天地万物所以生成的总源,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久存。然而,「道」虽如此真实,却又无为无形,惟其无为无形,故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可见庄子之所谓「道」,即是「自然」,而并非有意志的主宰。道虽为天地万物所以化生的总源,但天地万物之所以化生,仍归于「自然如此」。道也,天也,自然也,名异而实同。究其极,则统归于「无」,自然出乎知识范围以外。所谓「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亦可说是「道」,亦可说是「无」。可以言论,可以意志者,谓之「物」;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谓之「道」。庄子论「道」,常与「物」对举。如云:「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于此见「物」乃相对的,而「道」为绝对。

庄书为一本哲思之书,真理寓居于生活之中,难以脱离暧昧不清的人生沧桑,不是生活的真理就不是真理。而此种活的真理无法直接传递给人,只能唤起玩味。所以与其枯燥地总括庄子的思想要点,无疑只抓住庄子活哲思的死骨,庄子言中的另意须我们自行去深探,庄子的思想亦须自行仔细体会才能意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读后感
道家三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诸子论水----庄子与水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他的“幸福哲学”
【老庄】老庄之道是什么?
成语典故班第二十课 从庄子中的成语,看道家的齐物论朴素辨证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