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明神宗——朱翊钧

大明“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翊yì),明代第十三位君主,明穆宗庶出第三子,年号万历,10岁登基,在位48年,终年58岁。

朱翊钧 像

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明代君主“怠政”的典型,前后算起来近30年时间不上朝,不见朝臣。同时万历年又是明代中后期最折腾的时期,张居正改革,万历三大征,国本之争,萨尔浒之败,矿监税使,党争兴起,任何一件都对晚明局势影响深远。

后世贴在朱翊钧身上的标签已经足够多了,暂且不下定论,不妨跟着我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位临朝近50年的帝皇,看看能不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学霸非得是“好孩子”?

朱翊钧是明穆宗的第三个儿子。因为两个哥哥都早逝,朱翊钧按序当立,成为了太子。虽然爷爷嘉靖并不喜欢朱翊钧这个孙子,但是父亲和母亲给予了他足够的宠爱。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隆庆六年父亲的驾崩,提前宣告了他童年生活的结束。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当时的朱翊钧虚龄只有10岁,刚刚出阁读书不足三个月。10岁的他,被推上了皇帝大位,要去统治一个帝国,所谓的孤儿寡母,主少国疑大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当朱翊钧牵着两宫太后的手,亦步亦趋地走进大殿,在群臣山呼万岁声中缓缓坐到龙椅上时,他一直在努力克制因为紧张而颤抖的小手。

故宫 一景

他鼓起勇气迎视着朝臣的目光,尽量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慌张。他也从人群中看到了一些异样的神色,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明白,这种异样叫做担忧与轻蔑。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这期间绝大部分的时间里,朱翊钧都在学习。的确,让一个10岁的孩子自主地在朝堂发号施令是不现实的。所幸,有生母李太后在照顾着他,有司礼监的冯保在帮扶着他,还有张居正在外朝统摄全局,朱翊钧要做的就是学习怎么做皇帝。

朱翊钧是明代中期以来,文化素养最高的君主,这点应该没人会反驳。我们可以看看这十年,朱翊钧是怎么度过的。

张居正 像

张居正为了让朱翊钧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把上朝的规制改成了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朱翊钧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日讲经筵。日讲你可以理解为平时的授课,经筵是规格更高的政治性学习。

朱翊钧一般是天不亮就起床了,太阳升起的时候就要开始一天的功课了。先是复习之前的内容,朗诵默背儒家的经典文籍;接着学习批阅奏章,一般是几个阁臣或者侍讲臣子陪着进行。

每天的书法课也躲不掉,朱翊钧因为李太后的启蒙教育,对书法尤感兴趣。最后看看时间,差不多到中午了,那就聊聊历史,说说古今兴亡更迭。这是日讲的大致流程。

明代官员

如果是经筵的话,每次都会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大的课题,找在这方面领域的资深专家,可以是朝臣也可以是民间大儒。讲课的老师必须提前准备好备课资料,当着皇帝,皇室宗亲子弟,皇帝侍讲甚至是内阁大臣,开始讲课。然后大家要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

张居正亲自为朱翊钧编写各种针对性的教材。有专门讲古代君主得失的,有专门挑选出来用以临摹的字帖,还刻意造了一副大明地图在上面标注行政划分和各地官员资料,甚至还有类似“错题集” 的集册。

朱翊钧的教材《帝鉴图说》

虽说张居正是帝师,但皇帝尊贵的身份毕竟摆在那里,多少有别于民间普通学生。但张居正的做法还是很夸张的。有时候天气太热或者太潮,朱翊钧想要休息几天,张居正便会出面干预,意思是让小皇帝乖乖读书。

朱翊钧背书的时候,有一次读了一个别字错音,张居正便毫不客气地立刻指正出来,估计态度不怎么好,语气也不怎么善,史书形容当时的场景是“皇上悚然而惊,同列皆失色”。

除此之外,母亲李太后也对朱翊钧严格管教。在朱翊钧大婚之前,李太后搬到了皇帝寝宫亲自照料儿子。确切的说是一边照料,一边监督。

李太后 像

李太后每天亲自叫醒朱翊钧,亲自送他去上课,亲自在下课后抽查他的作业。朱翊钧稍有犯错,就是一顿严厉的教训。对了,还有太监冯保布满宫中的眼线,时不时的各种小报告,朱翊钧这十年可以算是“如履薄冰”了。

整整十年如此勤勉的学习,如此高规格的教学,如此严格的监督,朱翊钧的文化素养怎会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在万历初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朱翊钧是一派英主气象。因为他是接受了系统的文官式教育,是文官集团费尽苦心培养出来的“自己人”。

但就是这么一位勤学勉政的“儒式”帝皇,一位在13岁便能因为月食为自己写省身警言的少年君主,为何之后却几十年不上朝,连大臣的面都不愿意见?甚至有“明实亡于万历”的说辞?

朱翊钧 剧照

这一切都是因为朱翊钧的叛逆?只是因为年少时种种的压抑,而导致他亲政之后报复式地“怠政”?

没这么简单。

怠政只因为找乐子?

朱翊钧所谓的怠政,其实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曾经我也觉得他是小时候被调教得太狠,长大后要把失去的快乐找回来,一找补就找补过头了,一发不可收拾。但慢慢地我发现,朱翊钧之后的贪财好色,虚荣尚气,其实就是骨子里的天性所为。

有一次朱翊钧偷偷和近侍们饮酒作乐。酒兴来的时候,便想找点其他的节目,比如让太监唱唱歌,比如调戏调戏宫女。这种事情在明代皇帝这,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即便朱翊钧因为宫女太监驳了他的兴致,没让他满意,他要斩下对方发束以示惩戒,其实也带有孩童的玩闹意味在。

李太后与冯保 剧照

这件事情后来被李太后知道了,引来了一场雷霆之怒。夸张的是,李太后居然说要废了朱翊钧,并找来几位大臣要当场写诏书。朱翊钧是吓坏了,一个劲地认错,最后被逼得还下了一份罪己诏。

你看这个故事,是觉得朱翊钧被管束得严格,李太后有些小题大做是吧?但我告诉你,在此之前,朱翊钧已经犯过好几次同样性质的错误,并且在这件事情之后,他依然在犯。

同时,每一次被李太后教训,朱翊钧最后往往把怨气撒在两个人身上:冯保和张居正。冯保是告密者,宫中眼线具是他属;张居正身为帝师,又是他最难堪时的“见证者”,甚至是李太后用来吓唬他的“狼外婆”。

明代官员

我们从遗传的角度再看,仅仅看他的爷爷嘉靖帝,父亲隆庆帝,哪个不是酒色之徒?嘉靖帝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因为女色,可能已经得道成仙了。隆庆帝更不用说,算是死在后妃身上的。

所以我们凭什么认为,因为朱翊钧受过良好的教育,就能够抑制自己的遗传天性?说到底他和祖先都是一个样子,无非是吃相好看与难看的区别。

于是,亲政后的朱翊钧,大把的光阴花在与美女们饮酒作乐上,留给朝臣们的时间自然就不多了。

同时,朱翊钧常年躲在深宫也与万历时期的理政方式有关。

皇帝出巡图

我们上文说过,张居正简化精简了朱翊钧的朝会,为的是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所以前十年的时间里,朱翊钧已经习惯了学习为主,理政为辅。而这十年的理政,朱翊钧大概只能算是一个演员,在朝上所有的发号施令,都是照着手里的“小抄”来完成的。

也因为皇帝年纪小,万历初年朝会上很少有“召对”形式,基本上都是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拟了大致意见,通过司礼监的冯保照会李太后,最后由朱翊钧的名义发出。

这也养成了朱翊钧日后的一个习惯,朝中大事,内阁给出方案,他直接通过就行,其他的事情再由内阁转交给六部具体实行,反正从嘉靖年开始,很多内阁阁臣都兼着六部主官的头衔。

明代官员

所以为什么要每次见这么多的朝臣?很多事情朱翊钧加内阁,再勉强算上司礼监,这个三方小团体就能定夺,商量的人越多,反而声音越杂,事情越不好办。

还有言官的碎嘴

朱翊钧亲政后为了迅速立威,也为了在政治上去张居正化,对冯保,张居正等人进行了政治清算。这件事对错不谈,但却有一个意外的结果:文官们上疏言事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本来朱翊钧只是想挑唆言官们给自己提供对付张居正的材料,故意放水纵容,谁知道闸口开大了便很难关紧,在斗完张居正之后文官们就开始找皇帝麻烦。

明代奏疏

从贪杯好色到不及时批阅奏章,从见这个儿子次数太多到那个娘娘吃穿用度不合规,文官们不仅管得宽,还骂得凶。

朱翊钧是真的烦,特别是在“国本之争”这段时间,朱翊钧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几乎降到冰点,于是干脆躲起来就不和朝臣们接触,完全不理会他们的声音。

对了,还有几点也与此相关。

一个是申时行给朱翊钧出了“奏章留中”的馊主意,还有一个就是中止经筵日讲,让老师们把备课资料交上来,皇帝只看资料就行。当然,最后的情况是奏章也不阅,备课资料也不读。

申时行 像

再者,明代官员的上疏,到了万历时期,已经变得像大妈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满篇华丽的辞藻,各种引经据典,动不动就十议九论,明明几百字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偏偏要洋洋洒洒上万言,换了谁都受不了。

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原因,朱翊钧的身体状况的确不佳

万历十四年的时候,史料里已经有朱翊钧说自己身体差的记述。大致症状就是头晕眼花,全身乏力。万历十四年,朱翊钧才二十四五,这个症状已经和明穆宗隆庆晚期时的身体状况非常相像了。

万历三十年的时候,朱翊钧生了一场大病。常年身体羸弱的朱翊钧一度以为自己大限将至,把皇子,母后,阁臣都招到了宫中准备托孤了。当然最后朱翊钧又缓过来了。

皇帝托孤 场景

朱翊钧的腿脚应该真的不方便,据传为了完成从自己寝宫到太后寝宫这段距离,让人专门为他做了一种辇。这种辇有点像现在的轮椅,能扶着走,也能坐着推行。

他的定陵经过挖掘之后,我们从朱翊钧的遗骸中发现,他的两条腿长短不一。也就是说,朱翊钧腿有残疾,是瘸子。再加上体型肥胖,行动不雅,这也减少了朱翊钧在公共场合曝光的次数。这点,我表示理解。

所以,朱翊钧的几十年不上朝,既有他天性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原因,也有常年的理政习惯和厌恶群臣言事的考量,还逐年恶化的健康,行动不便有失帝威的顾虑,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叛逆”就能涵盖之。

不上朝,更不代表不理政。

黑锅只能够一人背?

朱翊钧是不是一个昏君?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没有人是抱着主观恶意去生活的。“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有其客观合理性,但也不代表能够一棒子打死朱翊钧。

张居正十年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开花,几乎创造了一个晚明的小高潮。但随着朱翊钧对张居正的政治清算,改革的进程戛然而止。朱翊钧到底有没有必要打掉张居正?有。

十年辅政,满朝文武皆是张居正的门生故吏,即使张居正病逝后,这种影响力依然存在。存在的不是张居正的个人影响,而是张居正式的执政风格。这种风格好坏不说,但却带有强烈的弱化皇权意味。

故宫 一景

朱翊钧要想真正亲政,想有一番作为,必须要集权。事实上他最后做到了,内阁阁臣换了一波又一波,满朝臣子骂骂咧咧几十年,但朱翊钧依旧我行我素,说不立太子就能硬抗几十年,朝臣一点办法都没有。

还有万历三大征,虽说每一场战役爆发原因各不相同,但每一仗都是非打不可。而王朝机构的臃肿,军队战力的下降,伴随着的必定是后勤保障和物力人力的巨大消耗。这是一个长寿王朝无法避免的规律。

再说国本之争和晚明的党争,这套东西其实并不陌生。他的爷爷嘉靖帝就这么玩,而且玩得很溜,玩得风生水起。只是到了朱翊钧这,政治生态又发生了变化,在张居正之后,朱翊钧没有再扶持权臣上位,只是通过内阁首辅的方式来传达政令。

明军图卷

而万历后期的内阁阁臣们,明显在资历和能力上与嘉靖,隆庆年间的牛人们不在一个高度,自然也就导致了文官集团的内部分化,形成了党争的局面。

还有被后世诟病的矿监税使。朱翊钧把太监们派到全国各地,开矿,征税,摊派,确实和他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惯有关,也确实对帝国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了重创。但还是那个实际的问题,没钱啊。常年的用兵和赈灾,朝廷是真没钱了。朝廷没钱皇帝也没钱。

于是朱翊钧只能自己想办法,吃相也确实难看。但有一个细节还是要注意的,万历后期朱翊钧屡次从自己的私库里拿出银子补贴军费开支。这个举措到了明光宗时期,开始被朝臣们理解。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救急的法子,只是用猛了,但纵观整个晚明,哪项举措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白银

所以对于朱翊钧的评价,骂归骂,骂完了之后我也表示部分的理解。

第一,明代就没有傻子皇帝;第二,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时也,命也。

做皇帝难。封建王朝的君主,短寿不行,政务得不到长期规划施行;高寿亦不行,在位时间越久,权力越集中,越容易出幺蛾子。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权力之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是如何养成的
儿子多了也闹心:万历皇帝的风流后遗症
一口气读完明朝十六帝(第三篇)最聪明的皇帝上场啦
《明朝那些事儿》故事大纲—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
皇帝的家务事推动了明朝灭亡——为什么说“明亡于万历”|文史宴
贪腐成性,却又辅政有方,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