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林探秘——《史记》中奇怪的记录之白登之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自率汉军主力征讨反叛的韩王信。结果却被匈奴单于冒顿率领的匈奴、楼烦和韩王信联军,包围在了平城外的白登山七天七夜。

这一仗在古代一直都被认为,是因为刘邦麻痹大意执意率领少量精兵追击匈奴,才会遭受此败。最后依赖陈平献计,以屈辱的条件与匈奴媾和,才总算得以化险为夷。

然而在现在的网络上这一仗被翻转了过来了,网络史学家们认为这一段,是司马迁因为被汉武帝阉了,所以挟私报复故意颠倒是非,将汉军大胜写成了大败。他们认为刘邦凭借着几千骑兵,与匈奴几十万大军对峙了七天七夜,这哪里是什么大败明明是大胜才对。

而匈奴之所以会同意撤兵,是因为樊哙率领的大军就要到了,所以此战是匈奴认怂了。他们还举出了樊哙后来率军大败匈奴派来支援韩王信的援军,斩杀了叛将韩王信的史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码字的也觉得《史记》记录的这场白登之战非常有问题,下面就根据《史记》、《汉书》中的记载,给大家说道说道白登之围中那些诡异的记录吧。

白登山之战诡异的记录之一

平城就是今天的大同城,白登山如今被称作马铺山,它距离明代大同古城东北大概7-8公里的直线距离,在明代大同古城以北1里处的清军作为操练场的操场城遗址,就是古代秦汉时平城城址所在。也就是说,从战国到今天,大同城位置基本上没变过。

白登山之战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

那么关于白登山之战,《史记》、《汉书》又是怎么记载的呢?

《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录是: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

《汉书·高帝纪》延用了《史记》的说法: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

本纪这么说,那么其他汉朝重臣的记录中,关于此战又是怎么样的呢?

1.樊哙:以将军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

2.灌婴:从击韩王信于代,至马邑,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将,破胡骑将于武泉北。复从击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又受诏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至平城,为胡所困。

3.周勃: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他的记录太多后面详说,这里只节选一句)。

4.夏侯婴(滕公):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乃开其一围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以得脱

咦?白登山呢?

没想到吧,白登山之战是匈奴列传中的孤证,《史记》的其它地方皆未记载这一战。为何汉匈鏖战白登山的记载,并没有出现在这些汉朝参战者的记录中呢?

那么这一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白登山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秦朝为了北伐匈奴修建了一条秦直道,从咸阳直达内蒙境内。因此在《史记》中平城出现的驰道,应当也是这种性质的道路,是秦朝为了北击匈奴修建的。由于大同城东面的御河年年泛滥,直到明代时经过整治,御河西岸人口才得以多起来。因此这条驰道显然不会横跨御河,而是应该顺河呈南北走向,所以驰道应该是从大同北门一直向北延伸。

结合司马迁在灌婴传、周勃传里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不难推测出汉匈在平城交战的一些具体情况。

灌婴是汉朝历史上第一位骑兵名将,显然汉军从平城出击后,它的前锋部队必然是灌婴的骑兵部队,因此该部肯定是首先遭遇匈奴大军的。所以灌婴率领的汉军骑兵在驰道上遭遇了优势的匈奴大军,很快就因寡不敌众陷入了困境。

随后到来汉军主力,也是在驰道上与匈奴大军进行大战的。战斗的结果显然对汉军很不利,于是汉军只得向平城撤退。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周勃会率部扼守驰道与匈奴血战,因为他要掩护大军撤退。

至于为什么是周勃部掩护大军撤退,这个后面再说。

复建的大同古城

平城之所以叫平城就是因为那一片地势平坦,因此匈奴大军显然不可能在平城附近埋伏,那样汉军侦骑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灌婴部队离开平城不远就被匈奴大军围攻,码字的猜多半也是因为地势平坦,因此匈奴大军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不得不提前发动。

因为匈奴提前发动攻势逃过一劫的汉军,依然不是匈奴的对手,这时的汉军从驰道回平城远比去白登山近多了。而且周勃军在驰道上拼死血战,就是为了掩护主力撤退回平城,汉军不回近处的平城去白登山干嘛,看雪景吗?

而汉军到底是被匈奴围在平城,还是围在白登山,给出一锤定音答案的,是滕公夏侯婴的记录!

由于之前参战人员,《史记》的记录都过于简略。码字的虽然分析了一通,其实还是无法确定,汉军到底是被围在了平城还是白登山。但是滕公这里,司马迁终于多花了点笔墨,'高帝出欲驰用一个'’字告诉了我们实情。

出——出城,下——下山,显然刘邦撤出的根本不是白登山而是平城!

其实想想也能想得通这个道理,如果刘邦率领的前锋几千人,仅仅只是从白登山退到了平城。尾随的匈奴、楼烦、韩王信三方大军自然也会随之跟进,这样汉军的危机根本就没解除。汉军退进平城后,匈奴等三方联军依然可以继续围困平城不是吗,等于只是换了一个包围的地点而已。

只有撤离平城后退到南方与赶来的援军会合,这样汉军才能解除自身面临的危机。

那么,根本不存在的白登山之围为何会出现在《史记》中呢?谁假造了这场白登山之围?又是为什么呢?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造假第一嫌疑人无疑就是他了。

还真不是司马迁。

码字的认为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依照汉庭官档撰写的,这一点从《汉书》基本照抄《史记》可以为证。班固为人趋炎附势,班家三子中人品最让人摇头,如果《史记》有什么与官档违背的内容,他绝无可能保留下来。比如《淮阴侯列传》班固全文照抄了《史记》,但是最后司马迁对韩信叛变持怀疑态度的总结,却被他改成了肯定。

而他在照抄《史记》内容时,也保留了司马迁对白登山之战的写法,并没有将之添加到传纪中去。显然他也是认同司马迁的观点的,班固虽然人品不咋地,但在《汉书》中他并没造假,只是严格按官档来写。

因此《匈奴列传》中的这一场白登山之战,肯定是官档里有记录的。但是,司马迁却把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直接扔到了书中最后的《匈奴列传》中去,在西汉参与此战的诸人传纪中只强调平城。司马迁的这种安排,显然是刻意为之的,他是有目的的。

码字的认为他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后人,白登山之围是不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要假造一个白登山之围呢?

失踪的樊哙与'劳模’周勃

从传记看,樊哙、灌婴、周勃、夏侯婴,刘邦的沛县老兄弟中主要的军事将领在长安的,几乎都参加了这一战。

这么一个阵容可能是只带了几千人冒进吗?而且做为汉家天子的刘邦,在汉军先锋骑将灌婴在军中的情况下,怎么会自己亲自带领几千骑兵去追击韩王信的败军呢?他有这么做的必要吗?

可是《史记》却说刘邦丢下步兵大队,自己率领骑兵追击匈奴因此在平城被围。而参与平城之战的汉朝名臣中,最奇怪的就是樊哙了,他确实随刘邦进剿韩王信。可是他在平城之战后被刘邦任命为全军统帅,指挥各路汉军进剿韩王信前,全部经历只有一句'以将军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

作为刘邦军中唯一一个统帅过全军的沛县老兄弟,无疑樊哙的军事水平是这帮沛县老兄弟中最高的。可是当灌婴、周勃、夏侯婴,与刘邦并肩跟匈奴奋战时,他樊哙直接玩起了失踪。等刘邦撤出了平城之后,才突然冒了出来。

那么樊哙在哪呢?

也许,从周勃的经历中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周勃是所有参加了这场与匈奴大战的人中,记录最为完整的一个。而且,他的记录堪称恐怖。

对码字的灵魂画作请报以掌声

他率军先是攻陷了晋东北的霍人,接着向北攻到武泉。这里码字的认为《史记》可能是笔误,将泉武写成了武泉,因为泉武就在今天大同的云冈区,而武泉远在呼和浩特。按照当时汉军的机动能力,远去武泉实在有些勉强。

灌婴也进攻过泉武北,因此他应该是和周勃一起进攻的泉武北,但是其后灌婴直到晋阳时才再次出现,攻打晋阳前灌婴的去向成谜。

接着周勃来了一个180°大回转,穿越大半个山西省后攻下了晋东南的铜鞮!然后又向太原地区进军连下六城,最后与灌婴会师攻取了晋阳。拿下晋阳后周勃军随即向北进军,进入楼烦的领地攻取了硰石城;接着北追韩王信败军80里后,又向南回转进入楼烦领地连下三城,最终率军北上到了平城。

周勃围着山西省打转的行军路线,向我们透露出了很多司马迁省略了的信息。

从周勃最先攻克的是霍人可以推断出,他率领的很可能不是汉军,而是诸侯国赵国的军队;他北上平城西南的泉武,显然是为了切断韩王信向北退入匈奴领地的退路,以便汉军能关门打狗;而他率军南下800余里赶到铜鞮,肯定是为了与刘邦的主力军会师。

从周勃到了铜鞮后才继续北上推断,韩王信的军队应该是在铜鞮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汉军主力被挡在了铜鞮城下,当周勃军参战后才得以克城。从灌婴的记录看,很可能他也率军参加了铜鞮之战。

周勃

与刘邦会师后,周勃军继续独领赵国军队北上晋阳以北,扫荡了晋阳城北面的韩王信军队据守的城池后,南下晋阳与刘邦主力军再次会师会攻晋阳;其后的攻打硰石城之战,从《史记》的字里行间看,灌婴的职务应该在周勃之上。周勃似乎从攻取晋阳后,便在灌婴的指挥之下,充当起了全军先锋的角色。

硰石城之战后周勃军北追八十里与全军脱节,灌婴怕他吃亏便召他回师。回师与灌婴会合后,周勃便率军在楼烦境内扫荡敌军据守的据点。兵贵神速,灌婴以车骑组成的先锋军,却并没乘胜追击北遁的韩王信叛军主力,反而在楼烦境内到处攻城略地。

这一情况的唯一合理解释,只能是灌婴在等待刘邦到来。一直到周勃军都打下了三座楼烦城池后,刘邦才赶到与灌婴军会师,于是全军北上平城。刘邦之所以来得这么慢,只可能是因为他带着大军同行。

到了这里,我们能猜到樊哙在哪了。

周勃带领着赵军做先锋、灌婴带领着骑兵、夏侯婴带领着车兵,那么做为沛县老兄弟中最会带兵的樊哙,在刘邦军中该是个什么角色呢?

显然,只有让他带领主力大军了。

因此樊哙在平城之战前,一直都统帅的是汉军主力,所以在平城之战后,樊哙被任命为汉军总帅,统领各路汉军进剿韩王信叛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码字的推测,樊哙是参与了平城之战的,只是因为他一直在统帅主力大军,大多数时候都守在刘邦身边。可为什么樊哙从随军征讨韩王信到平城之战,这段时间的记录,都被汉庭官档删除了呢?

从周勃的这一系列行动我们还能看出,之所以汉军会在平城被匈奴打埋伏,很可能问题就出在了铜鞮。由于在铜鞮汉军主力始终没能克城,这为冒顿调集军队提供了时间。而汉军主力与周勃军在楼烦境内会师,似乎也有一点迟,多半是在晋阳又因为什么事情耽搁了时间。

而灌婴、周勃一路的势如破竹,与《史记》中冒顿引诱汉军北上的记载也是吻合的。看来,冒顿确实是采用了骄兵之计,诱使汉军北上平城,他则以逸待劳在平城围歼汉军。

正所谓兵贵神速,可汉军在铜鞮、晋阳接连耽误了时间,这两地的延误,很可能是让刘邦进入冒顿圈套的关键。由于担心韩王信会北遁匈奴,所以刘邦不顾天气变冷强催大军进军平城。结果强行军的汉军到达平城后,就获得了冒顿故意散播的假消息,让刘邦以为韩王信刚刚从平城北遁,不及细察之下便挥师北追,于是被匈奴、楼烦、韩王信的联军给截了道。

白登山之战诡异的记录之二

周勃的经历明确告诉了我们一件史实,在平城与匈奴交战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刘邦带的几千骑兵,而是汉军的主力部队!劳师远征十分疲惫的汉军主力,被以逸待劳的联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极其惨重!

'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强调,因为天寒汉军冻掉手指的士卒达到了三成。明白了平城之战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就不难推断,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冻掉了手指,而是汉军被联军打得大败,损失了三成的将士!

汉军大败亏输,全赖周勃率领的赵军断后死战,汉军才没有崩溃退入了平城据守。之所以刘邦会留周勃断后,正是因为他率领的是赵国军队。

可这明明是主力对决的大决战啊,汉家官史却编成了是刘邦轻敌冒进,只带少量部队落入了匈奴的圈套中。

为什么?

这个问题待会再说吧,我们继续看汉军在平城的故事吧。

汉军主力大败被围于平城,这无疑是汉朝的一个大危机。对于汉朝来说平城最大的危机,还不是平城数量不明的汉军主力覆灭以及刘邦被擒,更可怕的是汉朝的主要军事将领都被围在了平城!

一旦平城失陷,汉朝便再无可用的大将了!

这时匈奴为首的三方联军将汉军主力围在了平城,外围就算还有汉军能来救援也都是些二线部队了,想要解平城之围除非让淮阴侯韩信来统军。而这没有刘邦的旨意,显然是办不到的。吕后也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一旦平城失陷的消息传到长安,吕后第一个要杀的就是韩信。

可即使汉军能守住平城不失,时间这么拖下去,一旦刘邦与汉军主力被困平城的消息扩散,像是淮南王英布等人知道后,会有什么想法冒出来那可就不好说了。因此,刘邦不能一直困守在平城,必须尽快脱困才行。

历史迷雾中的平城议和真相

幸运女神在这时光顾了汉军。

其实我们翻查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北方少民极少在冬季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因为在暴风雪中行军很容易造成牲畜的死亡,对于北方少民而言牲畜就是他们的一切。匈奴后来之所以会彻底衰败,就是因为攻打乌孙时遭遇了一场大暴雪,冻死了牲畜无数。

因此在风雪交加中过了七天后,被围在平城的汉军固然是危如累卵,外围的匈奴、楼烦、韩王信联军,日子也并不好过。山西北部土地贫瘠,因此楼烦、韩王信能提供的粮草十分有限,而匈奴自从失去河套后便彻底转化成了游牧民族。

坐拼消耗,匈奴更耗不起!

于是怕久围会生变的刘邦接受了陈平主动议和的提议,而冒顿也困于自身的粮草不足,就借坡下驴答应了议和。

关于这场议和,司马迁讳莫如深,他在《陈丞相世家》中是这么记录的: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议和的具体条件有啥,汉朝官档都不记录,我们就更加无从得知。但是,从《史记·滕公传》'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以得脱这只言片语中,我们至少能知道一件事——汉军让出了平城。

从这件事不难推断,冒顿开出的议和条件中应该是包括了,汉军从韩王信和楼烦境内撤军,承认这两地为匈奴的属国。

不过,刘邦显然是没有想过要履行这一议和条款,他很可能察觉到了匈奴军队粮草匮乏的短板。所以他甫一脱险便立即任命樊哙为汉军统帅,继续对韩王信穷追猛打。

但是平城之围对刘邦的打击还是挺大的,他一生中只有三次将汉军主力交给他人指挥。其中京索之战前和垓下之战都是交给了韩信,唯有这一次他将兵权交给了自己的沛县老兄弟樊哙。京索之战将军队交给韩信指挥是在彭城之败后,与这一次刘邦再次交出军权,两者情况何其相似。

这种背盟毁约之事汉朝官档当然是不愿意记下来的,因此它假造了一个白登山之围,让我们后世以为只不过是几千汉军被围而已,刘邦因此定下一个权宜的议和之计,金蝉脱壳后再反攻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且经过汉朝官档这么一改后,原本是汉军主力被匈奴围在平城的惨败,就变成了几千汉军在英明神武的汉高祖指挥下,大战40万匈奴大军还能全身而退的英雄故事了。

而要将这个谎圆上,自然率领主力大军的樊哙在哪就不能说清楚了。

平城余波

平城之战这个故事最后还有一个小插曲,刘邦在将军队交给樊哙后,并没有马上回长安。他跑到了这一次为他征讨韩王信出了大力的赵国,对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大耍了一通威风后才回长安。

然后第二年便爆发了,赵国国相贯高赵午因为不满刘邦对赵王态度傲慢,想要刺杀刘邦的大案。被捕的赵国官员们都明白辩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们熬住了无数酷刑,坚决不牵连张敖,将事情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最终赵国被除国,不过张敖只是迁居关中降为侯爵依旧尚公主,算是保住了性命富贵。得知张敖性命无虞后,被折磨得已经没有人形的贯高,当着刘邦派来说服自己为他效力的说客的面,自杀以谢张敖之父张耳。

刘三你算个什么东西,要老子伺候你!

贯高这么决绝,何尝又不是用自己的生命,嘲讽表示要重用自己的刘邦呢?

张敖之父张耳当过刘邦的主子,所以青年刘邦才能随张耳云游四方增长见识,他那句著名的'大丈夫当如是’就是那时留下的吧。

咦?这么说的话,贯高赵午和刘邦应该是旧识了,大家都是张耳的门客呢。不过,刘邦恐怕当时在张耳门下真不能跟贯高赵午相提并论,贯高赵午他们俩是正儿八经的门客,刘邦是不是门客只有天知道了。

至于这个案子为什么会发生,大家去回顾下本文中周勃的表现就明白了。我们看着司马迁的文字都觉得热血沸腾,刘邦那可是亲眼见证了赵军的骁勇。

为了中央集权,刘季坑个把同事旧识也没啥错的,就是太缺德了而已。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本文感兴趣的话,请搜《史林探秘——<史记>中奇怪的记录之韩信拜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城之战、白登之围,司马迁为什么非要把大胜写成是大败?
刘邦被困白登山,陈平奇计解围,后人至今不知是何计
《鸿门宴》 课件 共74张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白登古战场 (四)
白登之围匈奴放过刘邦,更多的是因为冒顿和刘邦都没做好这一准备
汉初风云 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