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重庆大厦有关的七个关键词

非正常头骨研究中心按:三月的香港比想象的热得多,天空坠坠,行人走得很着急。这是一栋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建的十七层建筑,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矗立在香港尖沙咀繁华处,底层充斥着伪劣手机和门类繁多的廉价商品交易,楼上则是拥挤林立的廉价旅馆。大厦里面没有开冷气,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咖喱味道,几乎所有人都对你目露凶光,那眼神像是在注视猎物,这感觉令你不寒而栗,直到指尖摸到腰间的双截棍。


这里是香港重庆大厦,弥顿道36-44号。




图 文/鸟人黄黑红蟹




人类学教授麦高登(Gordon Mathews)曾花多年时间研究重庆大厦,并著有《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一书,这里有趣闻,也有惨剧,但更多时候大厦里的外来客都在忙着挣钱,麦高登为这个狭小空间里展现出的无穷经济力量和人力物力感到惊奇。 


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托尼·恵勒(Tony Wheeler),他在一段文字中如此描述大厦里拥挤的电梯与群众的智慧,“当报警器响起电梯慢慢停止时,人跳在空中可以瞬间减少重量以欺骗电梯继续它的旅程”。而Lonely Planet也最早将重庆大厦推荐给全球背包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庆大厦就像一个危险又诱人的秘境,吸引着各地探险者的到来


这里混杂了印度、伊拉克、尼日利亚、阿根廷等一百多个国家的生意人与旅客,是香港人眼中的罪恶之城,是1970年代嬉皮士的乐土,人们提起它总是要与性、毒品关联想象。几十年来被冠以种种恶名,并不断得到扩散,流传颇广的是经常会有女性在重庆大厦内的廉价旅馆中遭到强暴。  



在很多香港人看来,它仍然是“一个由外来他者在香港筑就的另类孤岛,繁华香港中一个底层世界的‘隔都’(Ghetto)”。


如下总结了与重庆大厦有关的七个关键词。


黑暗之心 


上个世纪的 20 年代,当时重庆大厦坐落的地方还不叫“重庆大厦”。而是一个专门卖一些外国货的便民市场。直到 1958 年,几个爱国的菲律宾华侨买下了这块地盘。又因为二战期间国民政府曾被日军打得七零八落,并被迫迁到了陪都重庆,这些华侨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于是就把这栋大厦命名为了“重庆大厦”。


建成之后的重庆大厦,拥有 60 年代香港的最新颖设计,一度是香港的豪宅和高档住家。


60 年代末,越南战争的爆发,英殖民政府管辖的尖沙咀成为美军士兵造访的红灯区;到了 70 年代,来自西方世界的嬉皮士和背包客开始出现在重庆大厦。在这个各路人马自由来往的过程中,它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鱼龙混杂、藏污纳垢的法外之地,香港人心目中的“黑暗之心”。


贫民窟 

1961年重庆大厦刚建成时,这座17层大厦曾是尖沙咀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而后逐渐沦陷为一个破旧不堪鱼龙混杂的贫民窟。来自南亚和非洲的非法劳工们拿着每月3000港币的薪水在这座大厦的旅店、商铺奔忙,这里是外来底层人民的避难所。 


这里有尝试结识香港女孩但甚少成功的非洲年轻商人,有曾作为政治选举发言人出现在 CNN 但逃到香港还不能打工的难民,有计划三年后攒够资本做生意甚至成为中产阶级的性工作者,有穿上漂亮紧身衣、渴望每周至少有一次被人看作魅力女性的家庭佣工……


这里也曾出过明星美人,老街坊们仍记得钟楚红打小在此生活,还有个外号叫“重庆小霸王”


王家卫 

1994 年,在拍《东邪西毒》的间歇,王家卫花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这部风格诡异,浪漫且迷幻的《重庆森林》。


白天剧组在重庆大厦旁假日酒店的咖啡厅写剧本,晚上就来这里“以一种手持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直到如今,这部神片一直如一缕光晕般缠绕在大陆文艺青年对于 90 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乡愁”想象和怀旧情结中,重庆大厦宛如他们的精神庇护所。


'它曾经是很好的公寓,有很多明星住那里,香港最好的夜总会就在它的地库。但后来慢慢变成游客、印度人租住的地方,有很多赌档、妓女,我的父亲就告诉我绝对不许去,所以我一直对这个地方很有兴趣。'

——王家卫



廉价住宿 

大楼内聚集着大量以“酒店”、“旅馆”、“青年旅社”为名的廉价旅店,均由居民住宅改造而来,空间狭小,卫生堪忧,每晚100到200港币的价格十分低廉。


1980 年代,全世界旅行爱好者的“文艺圣经”——《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杂志——的创始人托尼·惠勒在《鞋带上的东南亚》一文中,把它描述为:“一个在香港寻找廉价住宿时有魔力的词——重庆大厦。”


书中还描述道,睡觉时要当心有老鼠从天花板坠落床上,而也有拿着指南书来的旅客,为没有接受这样的奇遇感到受了欺骗。 


根据学者麦高登的考证,距离重庆大厦两个街区,就有一座建成于 1896 年的香港最大的清真寺——九龙清真寺。它是吸引南亚人到该地的重要原因。随着南亚裔人口逐年增加,再加上香港社会对南亚人有许多偏见,这个地方在香港人心中被贴上了黑色标签,大楼的物业价格也一直很低迷,这也意外地使重庆大厦获得了租金和交通方面的优势。


咖 喱 

咖喱也许是香港本地人会来重庆大厦的唯一理由,这里的咖喱料理可是香港最佳。在大厦底层和十七层,颇有一些人气南亚餐厅,被诸多美食书推荐。南亚厨师们用从家乡运来的调味品制作地道菜品,看着身边肤色黝黑的南亚人,有如置身异国。 


咖喱和辣椒不同,它很特别,我还是更爱咖喱多一些。它像火,它既无冷静也无克制,先是把你击伤,让你晕眩,然后把你吞噬,而你奇迹般生还,浑身赤裸,颤抖不已,从此上瘾,爱上咖喱。


尽管你在一个人的时候饮食颇为有度,控制得当。可当你在重庆大厦的时候,在咖喱的诱惑下吃起饭来狼吞虎咽,你很可能在在一顿饭上贪婪地吞下八份咖喱角、十二张牛油薄饼、一份印式咖喱羊肉煲、一大碗烩牛肉咖喱、一只炭烤香烧鸡、半只玛莎拉烤鸡(小辣就可以)、还有一盘新德里烤土豆。这很快就让你变得肥头大耳、大腹便便。


种族歧视链

一百多个国家的人聚集在此,信仰各异,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甚至还有日本创价学会等,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仍是此地主流。宗教信仰的冲突不可避免,而穆斯林人群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这里的和谐。但实际上,重庆大厦已丢失了彼时香港的自由文化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赫然可见的种族歧视链,不同民族的种族成见十分清晰:


南亚人认为非洲人“智商低”及“天真”。


非洲人说南亚人“只会计划和思考怎么做生意


印度人认为巴基斯坦人“总是喜欢打架。


东非人则说尼日利亚人不可信:“如果你发现有尼日利亚人住在你隔壁房间,赶快换房。”


还有内陆店主如此评价我最喜欢西非穆斯林,他们老实,从来不会骗你。”



性、毒品犯罪与低端全球化 


这里常年以来被当做是一个娼妓、毒贩与窃贼出没的罪恶之城,堪比九龙城寨事实上,重庆大厦的犯罪率远比人们想象的低。尤其在2005年后,大厦内安装400多个摄像头,配备保安,并不时有警察和便衣来此巡查。这里的人们目的单纯,那就是挣钱。


世界各地的小生意人聚集在这个狭小空间,经营着底层140多家店铺,一层120多家店铺,从服装、食品到山寨手机,手表、影碟、饰品等,产品多从中国内陆运来,随着旅行者的到访销售到全世界。


用一位店主的话说,卖手机这么挣钱,我为什么要去抢劫呢? 


麦高登认为香港的新自由主义为这里的商品流通带来活力,或者说它像一个裸露的切口,暴露着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所繁殖出的一个不甚光鲜和生长在夹缝中的低配版——“低端全球化”。它本身更是香港的本土与外来、中上阶层与底层世界等二元对立之间的一道难以弥合的裂缝。


实际上,大部分重庆大厦的寄居者的内心持有一种分离的生活态度,他们有种仿佛内倾的眼神,这种眼神告诉你,这种市井且隐藏起来的生活,才是他们唯一看重的东西。他们的眼睛不时泄漏他们对社交圈的厌倦,他们因为觉得危险或是害怕显得古怪才被迫暂时进到这个圈子。每天劳作之后,他们似乎渴望去到自己偏爱的某一孤单之地,缩回自己的床铺之中,刷刷手机翻翻龙虎豹,在那里,他们可以再度与自己找到的真实相处。


这地方叫作重庆大厦。


参考资料:

1.《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麦高登

2.《当我们旅行》,托尼·恵勒

3.今天的重庆大厦,就是明天的世界》,罗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有网站都警告游客别住重庆大厦,所以我一定要来这里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这里是亚洲最低端全球化的地方
重庆大厦里的一堂人类学课
香港有个重庆大厦
香港底层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其实远不如国内的很多乡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