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授堂遗书》:偃师武亿的传世之作

  “有朋自远方来”释文,“有”或作“友”,非《白虎通》引“朋友自远方来”。
  又龙门山老君堂一造像摩崖小碑,题为始平公者,文皆用阴字,此乃他碑所希见耳。
  执交之“义”字,其故旧之子,亦犹用友之道自处,固无限于尊卑,相兴字其字者,与礼皆可相衡也。
  ——《授堂遗书》

  清代名儒武亿

  清代流行以金石文字证经补史,偃师名儒武亿对此尤为精通。他做学问讲求实用,一生著述等身,有《金石三跋》《偃师金石记》《群经义证》《钱谱》等,大部分被后人收在《授堂遗书》中。

  “中州读古书,崇经学,搜访碑刻,备一方掌故,多自亿为倡始。”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对武亿的赞誉。而在武亿幼年,其父亲武绍周就发现他是一个好苗子。

  武绍周是雍正年间进士,性情耿介、“博古多识”。他曾在地方任知县,后因得罪权贵被调至京师。公元1745年,武亿在京师出生,他“少有异表,不苟嬉戏”,以读书为最大乐事。武绍周看到这个儿子禀赋过人,八九岁就能品评前人文章,十几岁就能下笔千言,不由得格外欣慰。

  公元1757年,武绍周致仕归里,13岁的武亿随父母回到偃师。又过数年,双亲相继去世,武亿被打击得“哀毁骨立”,仍以读书自励。当时洛河、伊河暴涨,家中房舍全被冲毁,他就用木头架起小屋,坚持在里边刻苦攻读。

  然而,26岁中举后,武亿考进士受了挫。他三次参加会试皆不中,后经人介绍留在京师,拜谒了藏书万卷、精通金石、考据之学的朱筠,几年间学问大增。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武亿第四次参加会试,终于得中三甲第十名。

  应该说,武亿在很多方面遗传了其父亲武绍周的品性,比如一样性情耿介,一样酷爱读书,一样为官清正。公元1791年,他出任青州博山县(今属山东淄博)知县,也同样因为得罪权贵而被罢黜。

  在博山知县任上,武亿只干了7个月。他处理积案,开办书院并亲自讲学,深受百姓拥戴。当时大学士和珅权倾朝野,派遣番役以捕盗之名横行州县,别人敢怒不敢言,武亿却将他们收捕杖责。山东巡抚怕祸及己身,就以“滥杖平民”之罪将武亿罢了官。

  被罢官后,武亿家贫,以设馆授徒为生。公元1799年,嘉庆亲政,和珅伏法。皇帝想召这位名儒进京,以备录用,可惜武亿没有等到这一天,他在皇帝下诏前一个月已经去世,时年55岁。

  一生嗜金石

  武亿是学问大家,对文学、经学及方志学都有很高造诣。在金石考据方面,他一生用功尤多。清代经学家江藩在《国学汉学师承记》中曾说,武亿“酷嗜翠墨,游历所至,如嵩山泰岱,遇有石刻,扪苔剔藓,尽心模拓”。

  其实,武亿对金石的痴迷,从少年时就开始了。他随父母回到偃师后,发现这一带古迹甚多,各种碑刻充斥其间,便常独自到废寺荒墟间徜徉,偶尔拾得古人一二石碣,则“抚摩终日,或至废食不归”。

  有一次,他听说在离家十余里的偃师杏庄,有农家在挖井时发现了晋刘韬墓志,急急忙忙赶去买回。那墓志长二尺有余,重数十斤,武亿一介书生,硬是扛着这块石头走回来,累得半死。

  武亿在金石上如此下功夫,不是为了别的,是看到碑铭墓志可以“与群史传记互为推稽”,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当然,以金石文字证经补史,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而武亿的收藏多为前人所未见,“证经史记载之讹,补经史记载之阙”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后来,武亿依照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的体例,编成了《金石三跋》《金石文字续跋》等,其中录有先秦至元代的各类碑刻近800通。如“又龙门山老君堂一造像摩崖小碑,题为始平公者,文皆用阴字,此乃他碑所希见耳”这一类的记载,在他的金石著作中比比皆是。

  此外,武亿还参与编纂了多部县志,《偃师金石记》《安阳金石录》《宝丰金石志》《鲁山金石志》等,都是他在编纂县志时辑成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赞他“学问渊博,尤嗜金石文字,其考据之文,可与钱大昕《金石文字跋尾》相伯仲”。

  有子能守家学

  武亿字虚谷,又字授堂,号半石山人。他治学崇汉儒,注重经史考据,创立有授堂学派,在当时影响较大。武亿去世后,其长子武穆淳将其著作辑录付刻,就叫《授堂遗书》。

  武穆淳“生而颖异,能守家学,多识贤士大夫”,也很不简单。武亿常教育儿子“读书当期有实用,而实用莫过于地志之学,谓山川地势关津要害,能了如指掌,庶胸中包罗有物”,武穆淳做学问,便走了和父亲一样的路子。

  “武亿的著作很多,涉及金石学、经学、考据学及文学多个方面。嘉庆年间,武穆淳编《授堂遗书》,共收录了其中10部,包括《经读考异》8卷、补1卷,《句读叙述》2卷,《群经义证》8卷,《三礼义证》12卷,《金石一跋》4卷,《金石二跋》4卷,《金石三跋》2卷,《授堂金石文字续跋》14卷,《授堂文钞》8卷,《授堂诗钞》8卷。”洛阳古籍收藏家、白河书斋主人晁会元先生说。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武亿的孙子武耒重新刊刻了《授堂遗书》。“这个刻本目前存世最多。其中《授堂文钞》续补2卷,共计10卷,第9卷、第10卷又名《续集》。白河书斋收藏有《授堂遗书》68卷,就是道光年间这个刻本。”晁先生说,武亿是偃师名儒,学识过人、见解精辟,其著作对洛阳有重要意义。“我对武亿的著作特别重视,经过20年的努力,已收齐《授堂遗书》的全部版本,还有其在乾隆年间参与编纂的《偃师县志》《鲁山县志》《安阳县志》等。”

  对武亿的金石著作,晁先生更是细细研读,并根据其中的记载收藏拓本。“历史上到乾隆年间,偃师尚存造像名碑14种,目前仅存8种。而这14种造像名碑,我全部收藏到了,十分难得。”晁先生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穆遗书》全文赏读 (全)
古籍《白虎通》:堪称法典的会议记录
前秦《广武将军碑》铭文欣赏
【华阴名仕】王弘撰与顾炎武
郭院林:取宏用精、开新启后 ——略论刘师培治学特色
武姓历史名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