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要那么多书做什么

1925年,上海。

西藏路南京路口,开出了一爿不大的古籍书店:中国书店。

大得吓人的名号,如今想来匪夷所思:是家私营书店。

书店经理叫陈乃乾,1925年他二十九岁。

于他而言,书店是场试验。

《陈乃乾文集》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


中国书店的开业,实则是陈乃乾接的一个盘。

这个盘,当年在沪上也曾风光无限:古书流通处。

民国5年(1916)古书流通处开幕时,“列架数十,无一为道光以后之物,明刻名钞,俯拾即是”,都是各种善本古籍闪耀,于是“入其肆者,目眩神迷,如堕万宝山中。”

老板陈琰,杭州人,原来在上海经营六艺书局。天一阁藏书失窃事件,陈琰因低价收进了几十本书,涉嫌销赃惹上官司,歇业。第二年照旧开出书店,名为“古今图书馆”。

很符合陈乃乾对陈琰的描述:于古籍“不求甚解”,赚的是低价进高价出的“糊涂钱”,但“有胆识,善结交”。

所以才有了1916年的一桩大事,陈琰以五万元购得宁波卢氏抱经楼旧藏,在上海开出古书流通处。宁波最著名的藏书,一为天一阁,一为抱经楼。

鼎盛时,古书流通处“俨然为同业巨擘”。

陈乃乾21岁(1917年)就开始在古书流通处协助古旧书经营。江南大家藏书的流散,经眼无数。

又譬如晚清学术大家江阴缪荃孙的艺风堂藏书。缪氏去世,艺风堂藏书即散出,到了古书流通处。据说是其子售于古书流通处的,价二万六千元。

九年后(1925年),古书流通处却也因种种缘故歇业。

陈乃乾找到嘉兴人金颂清,出资万元盘下了古书流通处存货,开出中国书店。


2


陈乃乾《四库提要刊误》手稿


中国书店开业第一年,陈乃乾做了两桩大事。

当时的古籍业,重善本不重内容,厚古薄今。开卷前,先问:棉纸竹纸?黑口白口?有谁的题跋?

棉纸印的就好,黑口就更好,有名人藏印题跋就更更好。至于清人著作?时间太近,就算精校精刻,学术价值再高,也弃若敝履。

陈乃乾不以为然。

所以在中国书店,“凡清儒著述之有用者,极力提高其价值……而遇普通旧本书,则极力贬抑之”。

同行瞠目结舌。

第二条在当时,同样是脑洞大开。

信息不流通的年代,买书,尤其古籍,非当地、现场不可。

陈乃乾开辟的新业务,叫做“外埠函购”,用以同中华、商务之类大书店抗衡。有如今天的网络。

不定期编印《中国书店供应书目》,又打广告:“海内外学者,如有需要之书而苦不能购得者,请将书名函寄本店,如果本店接到同样需要之函满五十本以上即特别开印。”

一来拓展了业务,二来减少了流动资金。

张元济、傅增湘、胡适、王国维、顾颉刚、郑振铎……都曾委托他订书寻书。

同行纷起效仿。

但职业经理人陈乃乾第二年就辞了职。

因为“应酬繁剧”,而我“性本木讷,不善贸易”。


3


民国八九年(1919、1920年),王国维接到陈乃乾的信:朴社希望再版他的《人间词话》。


朴社是顾颉刚、郑振铎等在上海的一圈民国文人发起的出版机构,主要是觉得出一本书,出版社赚得太多,不如自己做个出版社。陈乃乾管出版,沈雁冰管财务。

王国维回信说:“《人间词话》乃弟十四五年前之作,弟无底稿,不知其中所言如何?请将原本寄来一阅,或有所删定,再行付印。”

二人是海宁同乡,陈乃乾小王国维二十岁。

1946年,王国维自沉19年后,陈乃乾回忆这段《人间词话》往事,“但原本寄去后,他并没有删定,仅改正了几个错字……可见他对于此事,已不再理会,不愿加以修改了。”王国维对于年轻时写的《人间词话》,并不看重。

学术和随性子写的,学者们分得清清楚楚。

陈乃乾又写,“我见他旧藏的各家词集,眉间有他手写的批语……此数条,皆静安读词心得之言,而未曾收入《人间词话》者……”

固然因为二人是好友,但编书的迷人之处,也许就在于此:于无声处,见花自飘零水自流。

陈乃乾部分书稿


陈乃乾19岁东吴大学毕业后考入书业,第一份工作就是编辑。此后便以书为业。

做编辑,一面协助古书流通处协助经营时,又编印了一批丛书:《知不足斋丛书》、章太炎的《章氏丛书》、《百一庐金石丛书》。

再到中国书店,大东书局,开明书店,直到1956年后调任北京,负责中华书局影印组,经他手编辑、校勘、影印的来头极大的古籍,可以排出豪华的几页: 《清代学术丛书》、《经典集林》、《观堂遗墨》、《室名别号索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索引》、《禁书总目》、《清代碑传文通检》,《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明经世文编》……

看到好书,心就痒。


4


书的基因,在陈乃乾的家族中是强大的。

陈乃乾与其子陈剑平


陈乃乾出身海宁陈氏:“一门三阁老”的望族。他是“乃”字辈。

海宁特产,不仅有钱塘潮,还有藏书家。

比如陈乃乾的曾祖、向山阁楼主陈鱣。

陈鱣是嘉庆三年的举人,当时的浙江学政阮元极喜欢他,说他是“浙西诸生中经学最深者”。

陈鱣家境优渥,买起书来大手笔。向山阁藏书,多是宋元旧本和清代罕见之本。

但在陈鳣去世不久,向山阁的藏书也就流散。

绍兴藏书家叶昌炽记载此事,“陈仲鱼先生之孙尚守遗书百箧,流寓济南。宋本已化云烟……”。

虽如此,基因在。

陈乃乾15岁入苏州东吴大学师从黄摩西,16岁辛亥革命发生回海宁,交往的都是藏书家徐光济、费寅,都是版本学前辈。26岁在南阳中学时,又应著名藏书家徐乃昌之聘参与编书,得以遍览其藏书。

而他的共读楼藏书,则从十几岁开始细细密密地进行。

1956年,国家将陈乃乾从上海调任北京,一桩出名的事体是:中央特批了一个车皮,运陈的藏书。

同样的事只发生过一次:1954年,顾颉刚从上海调去北京,也是特批的藏书北运。

是他在几十年里中费尽心力聚起的书。

而那些书,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非常时期散佚殆尽。

郑振铎的《西谛书话》里记载过几件事,一件是1937年,上海沦陷,“乃乾忽持此书来,欲以易米。余大喜过望。”于是郑振铎竭力筹款,买下了书。

能让郑振铎“大喜过望”的书,自非等闲,1932年到1937年,没有固定工作,每日只能看书编书的陈乃乾,前后将《女范》、《清远斋杂剧》、《李调元五种》、《西厢记》……诸善本出让郑振铎以度日。

时日伪政府内务部长陈群几次通过上海书商请他出山,许以重金搜书,陈乃乾无动于衷。

也在这些年间完成了《元人小令集》、《清名家词》的编辑,还自费出版了《别号索引》和《室名索引》,竟也印了三千册以上。

另一桩事,则是关于国宝《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此时郑振铎为国民政府搜救古籍,寻觅此书多时。最终购入,正是陈乃乾提供的线索。

1937年5月2日午后,陈应苏州书贾唐耕余之约,观其所收《古今杂剧》。陈一看之下,欣喜万分,迅疾电告郑振铎。后在并不顺利的购书过程中帮助交涉,才使得此书终于得以留在国内。


5


上海沦陷这段时期,日子清苦,陈乃乾陆续写了一些沪上的书业掌故,《上海书林梦忆录》,刊登在1943的半月刊《古今》上;抗战胜利后,又陆续写了一些札记掌故。

这些第一手的沪上书业变迁史,竭力含蓄却依旧不乏劲道的“梦忆”,将灰白的历史着上了鲜活的颜色。

如当年的宁波天一阁失窃事件。

失窃后三个月,上海已经各种风传,天一阁范氏竟还全然不知,直到缪荃孙有信来告知,才检视阁藏。事后三家书店涉嫌销赃,法院判罚款了事,其中就有陈琰。范氏依旧愤愤,所以才有后来陈琰去宁波收抱经楼藏书,被范氏就地逮住不放一事。

又如当时的书店作伪。

照旧拿古书流通处做例,当时流通处曾伪造抱经楼藏印,雇人每日抄书于棉纸上,盖上印,都买了好价钱。真假混杂,作伪手段又极高明。

就连说到书店的散场,都充满了戏剧性——陈琰将书店存货悉数盘出,就要打道回杭州。陈乃乾去话别,竟从乱纸堆里捡出宋刻《北磵文集》三卷。今日看来,都是稀世之珍,但在当时的古书流通处,实在是看不太上。

抑或二位大藏书家陶湘、叶德辉逸事,“……有一年,两人同在上海逛书店。两人都有癣疾,一在后臀,一在袴下,鱼贯而行,一前一后,各自用手抓个不停,引得书店伙友们从旁窃笑,至今传为美谈。”

算是精彩前半生的一个小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书家韦力:中国古书拍卖25年
曹溶:静惕堂
珍本古籍市场两岸此消彼长
古书收藏
古籍:收藏的最高境界
收藏|韦力:民间古籍藏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