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晋书法为何如此风流?王献之《廿九日帖》,赏析与临摹

王献之《廿九日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硬黄纸,纵26.37厘米,横11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王献之《廿九日帖》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此帖用笔沉稳利落,多方笔,显得神完气足;结体在相互倚仗中保持整体的平衡,生动活泼;章法上楷书与草书夹杂,动静相宜,末尾重笔与起首呼应,气息凝聚,浑然一体。下面我们逐段分析。

动静

起首“廿九”二字用笔厚重而刚劲,给人斩钉截铁之感,“日”字逐渐减轻,“献之”则用草书写法,笔触轻盈,由凝重转入轻快。“白”、“昨”又偏向楷书写法,再次回到凝重,只是比开头稍轻。如此往复,节奏自然而生。如同音乐,强弱快慢,交织往复,令人回味无穷。

倚仗

“恨深”二字,恨字左右两部分呈八字形张开,而深正好相反,逐渐靠拢。恨字犹如两人腿部分开,肩头相抵;深字如同两人脚并拢,手拉手往外张。看似平稳,实则蕴含动势。

疏密

“献之白”三字距离较近,第二行“体”字笔画又较多,所以“中”字则拉开距离,造成疏密的对比。

断连

至第三行,“献之再”三字一气呵成,连绵而下,既与“中复”造成疏密对比,又形成断与连的映衬、动与静的结合。

末尾“再”字重笔形成的色块与起首的“廿九”遥相呼应,将气息完全凝聚在当中,越品越觉得布白巧妙之极。将各种对立关系有机地融合在一幅小小的尺牍之中,给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彦斌临《廿九日帖》。笔:耕砚山房订制兼毫;墨:不二真香特制油烟墨;纸:文坛轩2000年生宣

或许有朋友会问,王献之写的时候会想这么多吗?答案是肯定不会,这是一封信,就像我们写信时也不可能考虑这里粗一些,那里细一些。但为什么他写得就那么生动,各种关系处理得那么好,我们就把握不好呢?关键在于有意识地训练,只有平时训练有素,那一瞬间才会本能地处理好。就好比一位赛车手,在高速行驶中还会想档怎么换,方向盘打多少度吗?不可能,都是本能的反应。我们如果没有训练过,能做到吗?也不可能。

所以,任何技术训练,都是经过不断重复,让自己的意识强化到像本能一样。但是,如果没有变化的意识,重复的训练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程式化、刻板僵硬。学习书法,一定要懂得变化之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是一位被遗忘的书法家,擅长各种字体,书法在明朝首屈一指!
这字太精妙,厉害了我的王!
“王”在书法中怎样写刚好看?
王阳明谈书法,这幅书法值1200多万!
其二人书法。一个用笔恣肆,浑然天成,遒劲...
书法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