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国 牛.剑和庄园

 之所以将牛津、剑桥与庄园合在一个篇章中,因为我认为这两者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朋友们看完这篇记述后,我想读者应该会有几分认可这个观点的。

 从小学生时代起,知道了上海有复旦、交大,北京有清华、北大,还记住了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且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从那以后,几十年了,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对英国这两所大学的了解也有所增加。但毕竟相距遥远,国情、文化差异相当大,也没有近亲好友在彼处求学,只能是停留在慕名的层次。

今年(2017)6月,在英国旅游期间,了却了参观牛津、剑桥的心愿。虽然参观的时间短暂,但还是有了几分认识,几分感悟。

 这是牛津的地域图。

牛津,英国文化古城,因为它的世界一流学府的地位和遍布各地的古迹而闻名。9世纪建立,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的牛津城是英国皇族和学者的摇篮。

“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与柴威尔河在此会合,当年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因而得名。牛津渡口为今日一景。

今天,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商业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又使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牛津,城市就是大学。

牛津大学,建于1167年,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在仍然在办学的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世界最古老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于1087年,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大学(1290年)排名第三。

在牛津大学创办之前,英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当年的英国国王与法国国王间产生不合后,将原本在法国求学的英国学生汇聚在牛津而生成大学。

至1209年,牛津学生与当地镇民发生冲突事件,一些牛津的学者迁离至东北方的由方济会、本笃会和圣衣会修士建立的剑桥镇,并成立了剑桥大学。自那之后,这两所兄弟大学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开启了近千年的办学史。

 牛津,出了64位诺贝尔奖得主,27位英国首相,数十位各国元首和政商界领袖。如:雪莱、霍金、王尔德、培根、克林顿……。

牛津,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当今全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牛津,目前共有38个学院,其中:

基督教会学院 1525年,

默顿学院 1264年,

皇后学院 1695年,

新学院 1379年。

 6月,正逢毕业季,很多学院忙于举办相关的活动而暂停了对外人(游客)的接待,我和朋友们为此留下几分深深的遗憾。

这是牛津的一所学院,学院名称的照片因故遗失了。但学院无论大小、历史长短、专业不同,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比如教学楼、实验室、礼堂、教堂、餐厅、花园等等。

 这是学院的“教授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真的很想坐一坐、躺一会,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机会。牛津规定:任何人都不可随意踏入教授草坪,而教授们必须穿越草坪(近了许多)往来各处,彰显与众不同的身份,这是尊重教授的一种形式,是教授的荣誉。

 学院的学生餐厅,与《哈里.波特》场景中的学生大餐厅同出一门。在这里,你的内心会被震撼!这是千年来造就的习惯,是深入骨髓的教育,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每个人都是标竿,是一个上等人。笔者不清楚现今中国大学的餐厅环境和制度,而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母校餐厅,默然,无语。

  学院教堂一瞥

  学生俱乐部墙上的一幅照片

 拉德克利夫图书馆,1749年的巴洛克式建筑,医学和科学书籍馆。

  图右侧是老博德利图书馆

 牛津,大学城图书馆,即Bodleian Library,博德利图书馆,牛津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组建筑,由圆顶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四合院式四周塔尖高耸的老博德利图书馆和方形的新博德利图书馆以及拉德克利夫科学图书馆等组成。

曾任牛津大学研究员的L.博德利为校方设计、承担改建了老图书馆。1610年,在英王第二次参观后命名为“博利德图书馆”。1946年,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博德利新馆落成。
在牛津城,除了这个图书馆群之外,各院、系都有综合或专业图书馆,整个大学城究竟有多少图书馆,恐怕连“土著”也末必说得清,一般认为应在百个以上。

  新博德利图书馆

  老博德利图书馆

 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在1960年升为第一),藏书近千万册,还以每周5千册的速度在增加中。凡在英国出版的任何一种书本,必须无偿为这个图书馆赠送至少一册。

在数量之外,其收藏的图书的珍贵价值也是个天文数字。

在这里,你尽可以沉浸在图书的海洋中,但是,只能阅读,不得外借,就是女王也不可破例。

我站在图书馆外,当时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座藏书量如此丰富的世界著名图书馆,其建筑面积并不庞大,怎么回事?原来,在这个图书馆群的地下都有通道相连,而地下方圆几平方英里的范围内都被掏空了,成了巨大的地下书库,配以现代化的管理,可以调阅到你想要看的那本书。

二战时期,这个图书馆免于轰炸,据说是希特勒打算占领英国后为已所用。

 牛津,神学院。里面是牛津大学最古老的教室,想去参观时里面正在举办派对,谢绝陌生人。

  牛津 中世纪的余韵

  牛津 贞女学院

  牛津 路过一个学院

 圣玛丽教堂的哥特式钟楼,就在巴洛克式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的前方。花费4英镑可以爬到楼顶了望全城。

每年的修士节那天,会有一队牛津市民代表来到教堂,将13世纪以来的每个年度的赔偿款交给学校方的德高望重者,这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仪式。因为在1209年的那场冲突中死了几个大学生,事后的协议规定镇民要负担长达500年的相关费用来赔偿,虽然500年早已过去,但传统仍在继续。

建议有时间有兴趣的朋友,进入圣玛丽教堂参观,里面的回廊间的螺旋立柱是英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新。

 叹息桥,建于1913年,又称赫特福德桥,是一座人行桥,跨越新学院巷,连接赫特福德学院南北两个部分。它与威尼斯的里阿尔托桥(叹息桥)有几分相似。据说,考试不好的学生走过时情不自禁会发出叹息声?

 牛津,谢尔登剧院,建于17世纪,以古罗马剧场为蓝本,环绕剧场外围的巨石柱上是历代罗马皇帝的雕像,弄不懂这个建筑的历史背景。这里也是牛津大学举办新生入学以及为毕业生颁发学位证书等传统仪式的场所。

 我在牛津的脚步太匆忙了。

最值得游览的基督教会学院没有光顾。这所学院享有不称为college的特权,通常称为“The Honse”。它是牛津最大的学院,是红衣主教沃西创建的,与英国政治渊源很深,在近代200年产生了16位英国首相。

指定的参观路线是:学生餐厅__教堂__中庭__学生宿舍。这个学生餐厅就是拍摄“魔法学院”的场地;教堂相当壮丽、漂亮,尖塔上的“大汤姆”大钟每晚9点05分仍会敲响101次,因为学院设立之初共有101个学生,大钟敲最后一响时所有学生必须回校,违者受处罚。不知有没有朋友听到大钟还在晚间敲响吗?

  剑桥 数学桥(即牛顿桥)

 剑桥,大学就是城市。

中国游客对剑桥的认知度似乎比牛津高,因为徐志摩,因为《再别康桥》在国内名气太大。

徐志摩的诗属于荡气回肠的那种浪漫,这种浪漫只有在剑桥才能孕育。徐的抒情灵感,更多是来自剑桥的“后花园”。

剑桥,在各学院威严的高墙、华丽的庭院和精心修剪的草坪后面,有一系列依河而建约花园绿地,被统称为“后花园”,其中,蜿蜒的剑河,剑河上造型各异的20多座桥梁,以及剑河上缓缓而行的方头平底船,是剑桥后花园最大的亮点。

剑河岸边,历史悠久的百年学府的经典建筑高低错落,高雅精美的校舍和庄严肃穆的教堂和谐并拥,两岸杨柳垂丝芳草萋萋百花怒放。

清晨、黄昏、雨中……你漫步剑河两岸,或半卧在平底船中慢慢游荡,观赏着,思索着,呼吸着,也许,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出两句抒情诗句,这个地方,你来了就知道了。

 “康桥撑篙”(Canbridge Punting)是大多数游客的不二之选,这个剑河泛舟的游览项目用时约40分钟,在水路上共经过8座桥。如果是在南面的石桥大型码头区上船,依次经过:数学桥——国王桥——克莱尔桥——阁楼青年旅舍桥——三一桥——厨房桥——叹息桥——麦格达伦桥。并折返回到上船码头。这段水路的两岸有好几处船码头,可选择在不同的学院旁上船。

剑河,也称康河,是剑桥大学的象征,也是贯穿整个剑桥的河流,这些桥梁则构成了独特的桥文化。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数学桥,大名鼎鼎,地处王后学院。

据说此桥是牛顿设计的,建造时末用一根铆钉,他的学生不服,拆了重建却再也无法复原,只能用上铆钉。实际上,此桥建成于1749年,那时牛顿已去世20年了,真实的功臣是他的学生威廉.埃斯里奇根据数学原理设计,另一个学生建造的,使用了铆钉。现在看到和走过的这座数学桥是原桥的复制品,建于1905年,是用螺栓连接、固定的。

不要求证故事的真伪,要相信故事。津津乐道而平增几分趣味,善举哦。

  下图上为克莱尔桥,下方是三一桥,左侧是国王桥,右边为厨房桥。4座桥中2对相似,但注意细节就可区分。

  经过王后学院、国王学院。

 叹息桥,又称失意桥,圣约翰学院的桥梁,建于1831年。

又有故事了。那时,有些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从桥上跳入剑河自尽,路人叹息而得名。后来又有失意者失恋者来桥上叹息,想不通时一头栽进河里。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请人将这座桥四周封起,建成了如今这样的廊桥样式。试想,剑桥可能有考试不及格者,然剑河是很浅的。

这座桥,气度不凡,不是叹息,而是赞叹!

照片中,叹息桥的后面是克莱尔桥的身影,这是一座漂亮的三孔石桥,大约建于1639年,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曾在此取景拍摄,是徐志摩的“康桥”。克莱尔桥就在克莱尔学院的后边,这所学院的音乐氛围浓郁,每个学生至少会一种乐器,以至学院的乐队相当出名。

  剑河船夫,有职业的,有兼职的,也有玩体验的菜鸟。

  卸除了座具的平头小船

  剑桥的笑脸

 剑河游船的调头处,圣约翰学院。

泛舟剑河,宜慢一些,多享受美景;宜静一些,多聆听讲解(需要翻译);宜多看少拍,让相机手机靠边(残片次片居多)。

 王后学院,它横跨剑河而立,由数学挢连接。学院先后由享利四世的皇后玛格丽特和爱德华四世的皇后伍德维尔捐资建设。

 上图右边是大圣玛丽教堂,最早是剑桥的市教堂,也曾经是剑桥大学的校务中心,包括会议、辨论、授衔等很多活动都在这所教堂里举行。

 国王学院,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享利六世设立而建。它是剑桥最霸气的一所学院,它的礼拜堂是一幢恢宏的哥特式建筑,耸入云宵的尖塔傲立在剑河边、老街旁,早已成为整个剑桥城的标志和荣耀。

 三一学院,国王享利八世创立于1546年,学术成就顶尖,先后涌现出32位诺奖得主,是伟大科学家牛顿、哲学家培根、文学家拜伦以及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多位王室贵族及6位英国首相的母校。

享利八世的雕像站在高大的门楼上,他的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持着一根金色栉杖,代表王权。而现在看到的是一根椅子腿!据说当年有一位好事的学生完成了这个“壮举”,用一根折断的椅子腿替换了权杖,更令人难解的是这根椅子腿竟然保存到今天,而且还被传为美谈。这其中的文化太深厚了。

 三一学院门口的苹果树。牛顿曾被坠落的苹果砸中而引出了“万有引力”。不过,这棵苹果树是真的,但是从牛顿家乡移植来的。

苹果树后面的房子是牛顿曾经住过的卧室,这是真的。

 圣约翰学院,剑桥的第二大学院,设立于1511年,是剑桥最高傲的一所学院,因为圣约翰的学生大多来自英国的私立公学,来自“富二代”,是最骄傲的一群人。

目前,英国有三种中学:一般的公费中学、收费的文法中学和昂贵的公学,其中公学的教学质量最高,他们以占英国中学生仅1 %的公学学生分别获得牛津和剑桥50%和55%的名额。

 自剑桥聚集教授学生以来,至今已建有30余所学院,其中最早建立的是彼得学院,其建院史可追溯到1248年。14世纪起,王室、贵族、教会、政治家、学界人士等和行业协会在这里建立学院,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剑桥大学,培养出了近80位诺贝尔奖得主,13名英国首相,9名坎特伯雷大主教。

在剑桥,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机和信息、基因等理论的问世,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史。

因为牛津、剑桥,才有了大英帝国的崛起。

 我国每年有多少万人不远万里,参观游览牛津和剑桥,我想会超过进清华、北大的参观人数(不含两校的师生)。牛、剑没有名山大川,没有秀丽风景,只是一座城,一座古朴、厚重的城,大学城。但是人们趋之若鹜,为了什么?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都渴望优良的教育,都期望自己不那么碌碌无为(少为)。也许,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是那么重,那么深?

英国的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通过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来实现,英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一半以上毕业于这两所大学,在英国各界各行,最高领导层的最好证明就是毕业于牛、剑。

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学子都因为牛、剑而骄傲一生。

 在剑桥老街拐出去的一条侧道旁的巷子里,有一间名气很大的“基因酒吧”,当年,两个剑桥人在这间酒吧里思维碰撞,迸发出“基因”的火花。

在英国,大家公认牛津、剑桥是“前瞻、研究”级别,伦敦大学、帝国理工等是“开拓、设计”级别,其他大学是“制作、实用”级别,顶尖、一流、普通的层次了然,想想就是如此。

在英国,以拥有“牛、剑”为荣,有人说,哈佛是牛、剑的儿子,耶鲁是孙子辈了。回来后搜看了有关资料,哈佛大学是1636年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于1639年以一个毕业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牧师约翰.哈佛之名命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更名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则建立于1701年。

更民间的说法是,一个剑桥的老师(牧师)带着几个学生到美国创办了哈佛大学。

如今,哈佛、耶鲁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顶尖大学,经常的排名是在牛、剑之前,这正是美国强大的基础之一。

由此,联想到我国的现代高等数育,清华、北大无疑是首位。北大,是建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解放后并入了燕京大学的部分院系。清华的前身是1911成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改为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始于庚子赔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1901年的《辛丑条约》迫清政府支付4亿5千万两白银为战争赔款,1909年美国将其获款中的浮溢部分本利退回(中国),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计1250余万美元,中国因此而有了第一批受过现代教育的优秀科学家,如梅贻琦、胡适、赵元任、孙企孙、竺可桢、金岳霖等等,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数是这些留美学生。

写了这么一长段,可以了解有关强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历史和差距。

我国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著书中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着国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养,才能得以接续、繁衍、传承。而千年育人呢?英国的贵族传承、绅士品格才能名声远播。这是我在牛、剑的感悟。

  丘吉尔庄园航拍

 丘吉尔庄园(丘吉尔的园子) 建于1705年,施工期长达17年,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庄园。当年,安妮女王赐予马尔伯罗世袭公爵爵位,将牛津附近数百公顷的皇家猎场赐给了马尔伯罗一世公爵约翰.丘吉尔(即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以表彰他在1704年8月击败法军的赫赫战绩。

有人说:

古罗马人学会了奢华,就有了名利的庄园

英国人看透了工业,就有了乡村的庄园

俄国人得到了农奴,就有了贵族的庄园

法国人创造了葡萄酒,就有了飘满酒香的庄园。


 庄园的大花园。

庄园在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附近。

在东门,石刻的碑文写着:在慷慨的君主幸运之光照耀下……


 丘吉尔庄园内的主体建筑——布伦海姆宫,为了纪念布伦海姆战役胜利。巴洛克风格。位列欧洲著名宫殿之列。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经典的贵族庄园,现在对外开放部分区域供参观。

英国贵族,源于盎格鲁.萨克逊时代(410~1066年间),在诺曼时代(1066~1154年)整合。在那个冷兵器年代,国王为战场上的胜利奖励他统率下的军队将领,与国王关系密切的亲兵爱将、王室宗亲等自然成为国王在军事活动和国家治理中的骨干,并在权力和财产上得到国王的适当回报,这些人成为地位显赫、享有特权的贵族。有贵族身份的人可以加入上议院,可以影响立法。

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土地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国王奖励将领、臣子的实物,同理,土地也是贵族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国王有权赐于或收回土地和贵族身份。

在英国,遗产税非常高,据说“死四次遗产就没有了”,因此国家规定贵族的庄园、城堡等局部开放给大众,所收门票款用于维护房子,抵消地产税。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社会。英国贵族体制是一笔古老的政治遗产。英国贵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英国贵族子弟成为社会精英的最好途径就是接受公学教育、大学教育和大陆游学后跻身宗教界、政界、法律界、经济界,成为英国社会各领域的精英人物。

英国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它从来不与平民的精神对立,更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的生活,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崇尚文化的教养,社会的担当,自由的灵魂。

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

中国的贵族阶层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整体消失了。

而在英国,从贵族社会(直到18世纪)转入到平民社会后,资产阶级并没有掀起否定、批判贵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还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贵族学校去学习,想全方位继承贵族的衣钵。英国的老百姓普遍认为,贵族精神代表了一种尊严、一种高超的品行。贵族精神延续到今天,是因为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布伦海姆宫的中厅及穹顶。英国著名画家詹姆斯绘制了精美的天花板。

 长达55米的布伦海姆宫图书室,安妮女王的雕像安置在正对着管风琴的对侧。

  布伦海姆宫的教堂

 英国名相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出生在这间屋子里,去世后安葬在附近的布雷顿教堂。

铁血首相丘吉尔不但是20世纪的伟大政治家,而且还是位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

布伦海姆宫并不是温斯顿.丘吉尔首相的家,因为他的父亲、财政大臣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并不是马尔伯罗七世公爵的长子,只是这家贵族的一支,丘吉尔首相只是因为爸爸的关系在这里生活过,而他之所以出生在这里也是偶然。而晚年,丘吉尔先生是在这里度过的。

 布伦海姆宫内不同的房间,如沙龙、接待室、客厅、卧室等,都可通过游廊与中厅相连,到处陈列着家族油画、壁毯以及各种装饰摆件,参观者目不暇接。布伦海姆宫被称作Palace(宫殿)确实名符其实,其规模、其装饰胜过欧洲的一些王宫。

  壁毯上的故事

 墙上的一幅幅壁毯,生动地描述着家族成员或战斗、或狩猎、或活动的场景。

马,是英国贵族的亲密朋友。

英国有四大运动,其中足球影响力最大,是属于工人阶级。最小众的,是贵族阶层的Eventing(马术三项)。马术只属于贵族,不存在经济门槛,而是一种家族传统,需要从小受到熏陶。对于英国贵族而言,马是必需品,否则很难参加社交活动。而非贵族阶层即使有意参与这项运动,也会因为和这个圈子的人没有共同语言而感到无趣。

看到一段描写:“一张嘴,大家就知道你是什么阶层,既使经过调教也无法伪装”。太戳心了,入骨三分!

英国贵族拒绝奢侈品,一件祖传的衬衣、裙子穿在身上参加社交活动会感到很荣耀。

英国的贵族精神是受到所有人景仰的,他们的祖先曾为这个国家流过血。

  细处观赏建筑

 大草坪上高达40米的胜利之柱,有马尔伯罗公爵以及雄鹰的塑像。

英国人一般不会说“贵族生活”,而是以“乡下生活”来暗指。

  庄园中的后花园和大草坪、松树林

 数年前,笔者曾参观了另一座英国贵族庄园:TATTON PARK。它在曼彻斯特西部约20公里处的一个精致小镇附近。数百年来属于爱格顿家族,我去参观时已归为国有,是当地人民喜爱的一个大花园。

  步入庄园

 这个庄园占地面积相当大,我的感觉比丘吉尔庄园更大些,拥有鹿园、舟湖、农场、儿童乐园以及各式花园。从大门到主楼,足足步行了约40分钟。

 Tatton庄园的主楼,相当宏伟。

主楼之外,建有不少附属房屋,包括厨房区域,狩猎用具及标本陈列区,仆人、工匠等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工具房等。

还有一个大型车库,展示了十余辆不同款式的马车,虽比不了英国皇室的御用马车,但其款式、装饰令我赞叹不已。

  进门处的摆设,主人外出的行装。

  内廊

  图书馆、起居室等陈设。

 在庄园的贵族家庭里,都有面积很大的图书馆、书房,藏书丰富。家族成员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直至名牌大学毕业。

前文写到过英国的公学,这里再补充一些内容。

公学,是英国特有的一种中等教育机构,堪称中等教育的楷模。数百年来,虽然英国公学的规模与数量、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它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己任的目标却没有改变,只是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拓宽。先期的公学以培养神职人员为目标,是一种神职人员的精英教育,近代以培养基督教绅士为目标,主要学习一些增强修养、品质、气度的学科。20世纪以后,为适应社会环境需要,开始以培养学者型的绅士为目标,注重学生科学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

国人经常会听到的是位于伦敦温莎小镇的伊顿公学。它是享利六世在1440年创办的,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精英摇篮”,“绅士文化母校”,且不说这里造就了20位英国首相,培养了出了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众多名人,其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约30%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在一战中,英国男子在沙场上的战死率是11%,而从伊顿公学毕业的男子的战死率则高达21%,其中的骑士精神可见一斑。

 餐厅、厨房、盥洗室、狩猎间、楼道等,以及庄园的游客餐饮中心。

  收藏品

 将结尾了,回味绅士品格。

绅士一词gentleman,最早在英国出现,gentle在字典中解释为优雅、上品、可爱、宽大、稳健、亲切、有礼等等,man=男士。

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后来在英国盛行并发展到极至。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看齐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某些价值观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绅士风度(品格)。

我在前文写到,英国贵族文化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是英国全社会效仿的风尚,与之关联密切的绅士风度是英国文化的精髓,受这种文化熏陶的英国人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世方面都以此作为一个标准,不仅在英国,很多国家都受其影响而提倡“绅士风度”。

有一个《扶门》的故事:英国建筑物的门都做的又厚又重,英国男士推门而入时必然会回头看望,如果随后有人,他必然会扶着门而等着后人来临。这应该是学会走路后就养成的习惯。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会有“插队、抢座、爭私利、走邪道”等的立足之地吗?

写了这么多,只是赞许英国民族文化的优良内容。英国社会也存在糟粕,如臭名昭著的“足球流氓”。

“全社会效仿一种高贵的风尚”,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牢固根基。中国,何时能回归优良的文化传承,“仇富、失信、浮躁、自私……”能早日被社会所摒弃,还一个风清气正、人民幸福的文明富强大中国。

  在主楼窗口看到的后花园,美在其中。

  本篇就此结束。

完稿于2017-08-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牛津,最古老的学术圣殿,英国最有学术气息的城市
2016 英国 · 爱尔兰之旅 (下)
纳博科夫与剑桥
走过——英国(6)
奥运会前伦敦漫游记
游学在世界知名大学:牛津剑桥圣三一(叶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