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图是太阳和月亮的阴阳合图

在人类历史上,常用的天文历法有三类: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历。公元2018年(西历),是太阳历(阳历);穆斯林世界用的回历,是太阴历(阴历);中国俗称的农历,既非阴历,也非阳历,是阴阳合历,中国古代的圣贤自古以来,一直强调的“阴阳合乃为道”,就本源于这个阴阳合历,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本。

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月亮绕地球一圈,是一月;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纪日、纪月、纪年的一套计时的方法体系,就是天文历法。天文历法的产生,标示人类从游牧文明跨越到农耕文明的过程中,在认知和文化思想上历史性的跨越和进步。华族祖先用规和矩的工具来测时(时间)和测距(空间),而形成的时空宇宙观,是中华文化的起源。

立表测日诞生太阳历

对太阳的观测,用圭表测每天午时日影的长短,夏至会测得最小值(白昼最长),冬至会测得最大值(黑夜最长),昼夜时长一样的是春分和秋分,春夏秋冬一个循环就是一年(纪年)。但一年周期太长,不便于记忆和日常使用,分段后就容易使用。太阳历是观测太阳产生的,与月亮没有一根毛的关系,把一年分为十段,该叫十月还是十日?显然,最恰当的称呼就是:十日。

《山海经》:“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至少在帝俊时代就有了十日历法。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为太阳历的四象,或叫太阳四分历。

月亮盈亏诞生太阴历

对月亮的观测,从一个月圆到下一个月圆是一个月,月亮周而复始的盈亏变化,月与下个月之间并没有任何区别。可以用月来计时(纪月),但并不能产生年的概念,所以不能用于纪年。

朔是每月的初一无月的日子,晦 (huì )是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当月亮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月亮在月中的四象

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一边是明的,一边是暗的——东暗西明,面对月亮显示为左暗右明,弦在上边,故称之为上弦。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月亮是西暗东明,面对月亮显示为右暗左明,弦在下边,故称之为下弦。

用观测月亮朔晦周期来计时的确方便简单,普通百姓非常喜欢。所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也就为后来的“羿射日”变法提供了群众基础。

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为一个“朔望月”,约等于30天。如果以月来计时,一年十二个月,360天。“朔、上弦、望、下弦”为月亮的四象。

《山海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在帝俊时代就有了十二月太阴历法。

《河图》是太阳和月亮的阴阳四象合图

在帝俊时代,既有“十日太阳历法”(阳历),又有“十二月太阴历法”(阴历),而且是同时在使用(帝俊乘二龙)。是华族先民对日月的运动规律认知的智慧结晶。

1965年12月,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出土一件有铭纹的铜异卣盖(下图)。在铜卣盖的肩部有三重环纹环周。在中间的宽形带状纹上,有十个人面句芒太阳纹和十二个月牙卷蛇纹相间,并由双线“S”纹上下分开,明暗分明。卣盖整体呈盖天形。中心的喇叭形握手象征北天极心;双重环形纹围成的区域象征日月星辰运行其间的天盖。十个人面句芒太阳纹象征十月太阳历;十二个月牙卷蛇纹象征十二月太阴历。它们被两个翘起卣盖附耳,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五个太阳纹、六个月亮纹,象征上下半年各有五个太阳月和六个太阴月。这种把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阴历有机组合的一起的做法,显然是在表现一种阴阳合历的历法内容。这件卣盖是距今2700年以前的文物。它以具体的形式,说明在十二月阴阳合历之前,已有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阴历合历的存在。

图片发自简书App

                        铜异卣盖和河图

河图是阴阳合图,是阴阳合历中的时空和数理模型,是帝俊时代“十日历”和“十二月历”的原型图,合图应该早于帝俊时代。河图是用一到十数,代表十个天地阴阳数,共有五十五数点组成。河图自内到外有四层,最内层中间有五个圆点;其外由十个圆点,分五、五上下两组,为第二层;第三层,从下向左顺行,有一、三、二、四圆点依次布于四面;最外层,则由右向上向左逆行,有九、七、八、六 个圆点依次排列四方。图中以奇数点为白点,偶数点呈黑点,表示阴阳进退升降有别。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我们重新注释一下:“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月易,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人名“日”的“神十”,就是河图中用来测日影的五个白点“十”,是“十日太阳历”; “肠”为“月易”,“女娲之月易”应该是“女娲观测的月亮晦朔变化周期”,用神的“九七八六”表示,摆放在空旷地的四周最外端,横道而处。郭璞的“女娲一日七十变”有误,应该是“女娲一日七十二变”,即十日太阳历的一日36天(72个白昼变化)。

还原一下远古时代先祖女娲创建阴阳合历的场景:女娲部落在一个空旷之地的中央摆了五个白石头“十”,在中央立杆(建木)测日影,“十”字上短下长,短影是夏至,长影是冬至,左右影长一样,是白昼时长相等的春分和秋分;再摆代表日象的“一三二四”(生数)在北东南西四方,共10个黑白石块,用来计数十日太阳历的一年十个日;再摆代表月象的“九七八六”(成数)在最外层(栗广之野),共30个黑白石块,用来计数一月30天。这不就是一张活生生的河图吗?龙书和合图都是女娲所创立,女娲真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始祖,也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始祖。伏羲是后来得河图,“则之,画八卦”。

一、河图最内层的五个圆点,呈“十”字形排列(神十),与洛书的中五数一样,有多层含义:

1) 中心的一圆点与周围的四个圆点,表示东南西北中的四方和五位,中心圆点为中位,立杆测影的位置,其他四个圆点在四方,神“十”字上短下长,短影是夏至,长影是冬至,左右等长表示春分秋分日的昼夜一样长。

2) 表示十日太阳历一年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季)。

3) 表示在冬至或夏至日,用于测影、祭天、调整历数的五天(女娲五色石补天)。如彝历冬至之前五日的过年日,夏至日的火把节。

二、河图第二层的两个五数,相合为十,与含山玉版上的左右十圆孔意义相同。是十日太阳历的表达。两个五数,既表示上下半年各为五个月,又突出冬至夏至。突出冬至夏至的目的在于强调测影的必要性。河图把两个五数作上下分置,有夏半年和冬半年之义,强调阴阳合和。

三、河图第三层,为“一、三、二、四”的四个生数,与太阳历的二至二分四节相对应,加上中间阴阳交午的“五”之数,合为五行。与《尚书.洪范》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数印证。太阳为“万物资始”,故用天地数的四个生数。冬至日后,太阳出入的方位由南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由最短开始变长,是阴极阳生之时。冬至一阳生,故河图在下(北)方用一阳数表示。夏至日后,太阳从北始向南回游,白天由最长开始渐短,为阳极生阴之际,以阴数二表示。从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半年,用阳数一、三,象征阳气升;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半年,以阴数二、四,表示阴气进。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站在北半球坐北朝南看,一、三、二、四数作顺时针循环。一、三、二、四之和为10,用于一年十个日的计数。

四、“日兆月”,月光来自太阳光。古人把一至十数分为生数和成数。九、七、八、六分别是四、二、三、一生数的成数。用天地数的四个成数表示月相的变化。河图的九、七、八、六在四方的逆时针排列,象征着四个月相的变化。与太阳东升西落相反,月亮的运动则是西升东落。河图最外层的九、七、八、六圆点按照逆时针循环,九七八六代表月亮的四象,即朔、上弦、望、下弦,其和为30。30是太阴历的月周期天数,用于纪月。太阴历是以月相的朔望周期为依据的。

十二月太阴历一个月30天,12个月为一年,共360天;十日太阳历的一个日是36天,十日一年也是360天,阴阳共同合于360度天,这是阴阳合历的基础。太阴太阳历共同以冬至夏至节为分界,分阳半年和阴半年;同以二至前后的测影、祭天日的五天时间调节历数,这就是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真相,五色是青、赤、金、黑、黄,正是木火金水土的五行(季)代表色。不需要置闰,就与太阳回归年的365天保持了一致,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以太阳和月亮的活动规律为基础的阴阳合历——河图。 

总结一下,用河图最内层的五(圭表)测得的第二层的二至,即一生二,而生出阴阳各半年;再二分四,得到第三层的春夏秋冬四季;最外层辅以月亮的四象(九七八六),就是河图的真实面目,以十日之阳为主的十日太阳历(一日36天),辅以一月30天的太阴历法的阴阳合历,河图是阴阳四象合一的合图,是以十日太阳历为主(生),以十二月太阴历为辅(成)的阴阳合图。顺时针循环的一三二四生数(太阳历)与逆时针循环的九七八六成数(太阴历),演化成阴阳太极图。

弈射日变革后,变成了以十二月太阴历为主, 太阳历为辅的历法,乾坤颠倒,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夏”文化(中原文化的代表)偏离了大道,一直到汉武帝的太初历,还是以太阴历为主,后来引入太阳四分历进行修正,历法才重归正途,就是我们现在还在用的农历。虽然以夏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出现了偏差,但在华族其他部落文化中,仍然保留以太阳历为主的历法,如春秋时的《管子》传承的黄帝历法、楚蛮、彝(夷)等部落中,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火种,每到危机的时候,总有阳刚有为的华夏子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被发左衽”是说披头散发,衣襟向左。是夷狄的特点,华夏是“束发右衽”,管子早于孔子170多年,这是后人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其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华夏早就亡了,华夏子民也就成为夷狄的附属了,可见管子在华夏文明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河图是阴阳合图
河图解析中国农历来源
河图洛书正义
启蒙节要: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
结绳之政,《女娲伏羲交尾图》
周易文化”入门基础(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