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南研究】拉祜族葫芦笙舞身—声—意“体化实践” 的人类学阐释

拉祜族葫芦笙舞身—声—意“体化实践” 的人类学阐释

黄凌飞 董宸

 

摘要:拉祜族葫芦笙舞, 与拉祜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身—声—意的身体实践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将一系列内隐性的社会秩序通过一种可视可听的行为和声音呈现出来?这一完整并呈开放性的艺术符号系统, 通过“体化实践”,不仅是拉祜人传递信息?表达文化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折射出拉祜族的信仰观念?时空观念?内部社会秩序三个方面, 它连接着拉祜族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本文拟从艺术人类学视角, 对这一乐舞事项进行深描, 围绕拉祜族葫芦笙舞是凸显拉祜民间文化各个方面的“文化场” 进行论述?

关键词:拉祜族 葫芦笙舞 体化实践 人类学

 

滇西南古老的山地民族——拉祜族,居于群山环绕之中,虽经早期历尽沧桑的游猎和迁徙的历程,却像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原生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文化都保存得较好?在“万物有灵”的原生宗教信仰影响下,“厄莎”作为主宰宇宙万事万物的神灵, 渗透于拉祜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记载,葫芦笙舞便是“厄莎”为了纪念生灵们的诚心,根据前来迎请它出世的各种生灵们的特征而创造的?

传统意义的葫芦笙舞活动一般在农历大年后举行,具体日期根据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推算而行?活动结束后封存葫芦笙,专心生产劳动,直到来年取出封存的葫芦笙,开始新的跳乐?与苍天厚土共同呼吸的节奏和韵律,使葫芦笙舞的“身—声”体验并不是发生在个体一种单一活动或者审美体验中,它既不是静止的或者固定化的声音客体,也不是身体动作“刺激—反应”性的分解,而是一种以生活生产形态为基础的文化网络?这是与西方音乐体系的“听觉艺术”截然不同的一种带有明显东方身—声—意三合一艺术特点的“体化实践”葫芦笙舞的程序和套路既严谨又有变化发展,它通过身体实践来记录日常生活,将一系列内隐性的社会秩序通过一种可视可听的行为和声音呈现出来?作为有意向性的行为系统,是拉祜人的生活艺术,不仅是拉祜人传递信息?表达文化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同时折射出拉祜族的信仰观念秩序?时空观秩序?内部社会秩序三个方面,它连接着拉祜族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体系?


一?葫芦笙舞与拉祜族信仰观念秩序


1.天神“厄莎”与葫芦笙舞

在传统的拉祜族社会中,盛行自然崇拜,造物主“厄莎”使一切万物皆有灵魂?由于“厄莎”的神秘力量,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如从葫芦里诞生的拉祜祖先扎努娜努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依存着,生息繁衍至今,拉祜族的葫芦崇拜由此而来?而葫芦笙舞中的“葫芦里的扎努娜努”是标志着拉祜族祖先扎努娜努在葫芦里诞生的一个套路,用声音和肢体诠释拉祜族的传说,以蹲下腿分别向左向右小幅度伸出,并向前走动形象表示两人在葫芦里的样子?类似这一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身体表达,突出地反映在葫芦笙舞的众多套路中?

有关葫芦笙舞的许多传说与先民敬献“厄莎”与神同乐的内容密切相连,拉祜人把部分祭祀神灵的内容渗入到乐舞形式中,整个过程以祭祀舞蹈作为串联要素,每个重要环节都要跳有祭祀意义的葫芦笙舞加以标记并告知神灵和祖先?不同环节的葫芦笙舞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动作中表示跪拜和供奉以及前进后退的步伐都极为讲究,体现出了其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敬畏崇拜之情?

在每年葫芦笙舞举行的季节,为让“厄莎”降福于人类,拉祜人把他们辛勤耕种一年后收获的最为珍视的粮食,以及能代表这个季节最美好?最甜美的物品统统放到祭祀神灵所需的篾桌上?谷粒?玉米祈祷丰收;蜂蜡是祈祷沟通神灵的必备品,插上松树花?桃子花?李子花,过年时开放表示兴盛好运;甘蔗表示生活甜美等?跳完之后要从篾桌上抓一把“厄莎”保佑过的谷物,带回自家的种子中,撒种在地里,得于五谷丰登?拉祜人将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寄托在了这一方小小的篾桌上,以一种更富有物化性和隐喻性的形态体现出来,以寄托拉祜人对生活的期许,借此湮没对未来和大自然无法预知的恐惧?这些“圣物”与其所处的场域,成为一个在人神沟通最为集中的日子里,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心?无论是拉祜人还是拉祜社会都借用这个中心,把族群的凝聚用葫芦笙舞活动这一具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其内部的所有成员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群体,并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观念认同,成为一个民族象征的重要标志?

2.葫芦笙舞中的仪式程序

葫芦笙舞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着完整的仪式程序,“嘎几嘎”是祭祀开始的标志,以篾桌为中心,男人在内吹笙舞蹈,女人在外牵手起舞,以表在新的一年来到之际迎接天神“厄莎”来到人间?这套舞蹈中最具标志性的脚上动作,是极大幅度抬腿,向前直直地大力跺下去,表示开始和叩拜?这里有两种宗教意识的因素,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原有自然神的祭祀活动相融合,是使其复杂的祭祀活动形式化的表征?

紧接“嘎几嘎”之后,是“耶过嘎”和“撒度嘎”,即“蜂蜡舞”和“敬香舞”?意为向神灵祭拜后,正式取出去年封存的葫芦笙,开始跳葫芦笙舞?“敬香舞”前进动作将一只脚搭在另一只的膝盖上,弯腿屈膝后方可向前迈步,后退的动作都会以一只腿放在另一只腿的膝盖后,弯腿半蹲后方能退步,这一动作除了表示进香和退回,更显示了在进香过程中对神灵?祖先?佛祖的虔诚拜祭?

随后就开始进入活动主题,欢庆舞?生产劳动的舞蹈?模仿动物的舞蹈等等?

如果跳完一天,活动没有结束,那么大家就要跳“嘎结嘎”,这种表示祭祀的舞蹈是为了告知神灵,标记今天在哪里结束,明天要回来接着跳?大家吹着葫芦笙跳着舞,脚跟着地缓缓地用力向前一直踩到脚尖,以此动作表示“标记”的含义?

有关祭祀活动的最后结束,便是“嘎括根”?这套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就是用脚紧贴地面,向中心扫,即“替鲁”,它标志着把所有祈求来的福气扫进门;“替跺”即脚往外扒,表示把邪气扫出门, 以求吉祥平安?这样身—声—意的身体表达,可以超越时空,与神灵同乐,得到神的庇护,最大限度地实现本族群的心理需求?这种用身体行为进行的重大祭祀活动,使葫芦笙舞的文化语意逐渐完善和丰富起来?葫芦笙舞能在拉祜社会中维持,是以民族信仰和崇拜作为核心信念的,这里信仰?崇拜?仪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达成了民间群体的认同与延续?这是一种双向性的力量,信仰不仅通过社会控制对族群进行体认,同时每个个体也通过一种固定的方式表达信仰,使其成为内部的认知转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葫芦笙舞这种周期性的仪式,以其身—声—意的“体化实践”,最终达成整个社会的整合以及社群结构的延续?


二?葫芦笙舞与拉祜族时空观秩序


1.葫芦笙舞中的时空转换

葫芦笙舞的“体化实践”,将拉祜人生产生活的时空观秩序展露无遗?他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艰辛劳作,深知只有遵循自然环境的特征和季节更替的特点进行生产劳作,才能保证生存,这在劳动生产舞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可以说,葫芦笙舞中的生产生活舞是体现拉祜族时空观最成熟和完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山地民族,自古至今的劳动生产几乎构成拉祜人每天的生活,因此表现劳动生产的套路不过是他们每天生活的意向性表达?刀耕火种?轮休轮种的传统劳作方式常需要进行小规模迁徙;而当拉祜族社会发展到农业文明时期时,他们则根据生产生活范围选地?划地?占地?耕种等;农耕稻作的生活需要每天早上起来舂米,每日饭前舂辣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由此,拉祜人从选地开始一直到舂米舂辣子吃饭,这些生存场景,由一系列紧紧相扣的环节构成,组成了拉祜人完整的周期性生活,并通过“身—声”的表达清晰呈现出来?生产生活的葫芦笙舞按顺序依次为选地舞→栓地舞→犁地舞→挖地舞→丢草舞→耙草舞→撒谷子舞→壕地舞→风吹谷子倒→栓谷子舞→割谷子舞→搬谷子舞→堆谷子舞→打谷子舞→筛谷子舞→装谷子舞→背谷子舞→舂谷子舞→簸米舞→煮饭舞→舂盐巴辣子舞→盛饭舞→吃饭舞→洗碗舞等,完整的一套系统,都是根据实际的劳动生产生活动作,把外显于时空中的信息和身体运动的经验融于葫芦笙舞的形式中?如犁地舞,一条腿弯曲,另一条腿前伸?翘脚,并用脚跟着地,向前推,表示犁地,间或抬起脚跟向地面点几下,意指土太多,需要抬起犁清一下土;风吹谷子倒,是该套路中最具代表性的,以整个身体重心放低后大幅度的左右晃动来表现成熟后的谷穗随风晃摆的情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拉祜族认为神灵“厄莎”创世之初所有生灵皆为平等,此种观念自古已然,故葫芦笙舞中充分体现出拉祜人的自然空间秩序?同时在漫长的游猎迁徙中,刀耕火种的社会阶段使拉祜人对各种动物的神态?习性有了悉心的观察,模仿动物形态动作的乐舞便成为拉祜族葫芦笙舞较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拉祜族古老的叙事诗或古歌中时常提及?至今仍保存着多种摹拟动物的套路,并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不断发展创造?

模仿动物的套路中最常见的有老鹰舞?青蛙舞?蜻蜓点水舞?猴子舞?黄鼠狼掏蜂蜜舞?白颉舞?麂子吃橄榄舞?翻鱼舞?马打滚舞?马鹿舞?牛打架舞?斗鸡舞?孔雀偷鹌鹑羽毛舞等?此类葫芦笙舞的要领就是最真实的还原动物的动作特性,不受“人”的动作限制,生动而逼真,惟妙惟肖地跳出人与自然生灵融合的情趣?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个人风格特征在动物舞的表现中浓厚而独特?例如猴子舞,主要表现猴子上蹿下跳的灵活,以夸张的前后左右的勾腿勾脚和跳动表现,很强调神情的韵味,有时会分别以一只手模仿猴子挠痒和张望的动作,低头抬头的过程中将猴子的表情展露无遗?在很多套路中,跳?跺?扫?绕?磋等步法以及带动身段的俯?仰?摆?转?横移等是主要的动作特点,节奏有张有弛,动作幅度时小时大,表现手法夸张洒脱,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韵味?

2.葫芦笙舞中的习得行为

人类文化信息的社会传承,是人类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拉祜族漫长的社会进程中,传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发展规律,有对应自我文化意识的价值系统和成就模式,其艺术形式通过与其他文化形式的结合,来展示本族在心理?生理?思维和行为方面的深层结构?

拉祜族葫芦笙舞以传统的约定规则与开放性的表达方式成为其重要的文化特征?传统套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个体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因此习得方式?表现方式有了不同以往的“生成过程”?从制作葫芦笙开始,地方性传承行为散落于民间,人们从选择葫芦?掏孔?装吹管?削竹制簧片?蜂蜡粘接等一系列丝丝入扣的过程,依靠旧式的家庭或者师徒关系,传承途径及其方式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深深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挑选学徒的并非是师傅而是葫芦笙,最后师傅身边剩下的也就是能够真正听懂葫芦笙的那个?因此在社会?民众家庭中,这种手艺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本?

此外,葫芦笙的吹奏也呈现出很大的张力,通常是身体步伐决定吹奏的节奏?不同类型的套路,有不同的吹奏方式和曲调,同一类型的套路,虽然主旋律不变,但针对每个套路的步伐特征可变化出不同的节奏?身体?声音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等文化语境紧密相联,与传承主体生存经历中的角色关系也极为密切,这其中包含的哲学观和潜在的人文目的使拉祜人自身得于生存并构成其最初的艺术实践环境?人们在自己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谙熟于心,获取那种内在的节律和韵味?葫芦笙舞便是在这样的时空传承秩序中,通过“体化实践”,以此起彼伏的葫芦笙声音对应着手眼身法步的生活艺术关系来“训练自己成为可以传承的身体”,通过声音和动作延续着古老的信息?


三?葫芦笙舞与拉祜族社会内部秩序


1.葫芦笙舞中的性别意义

拉祜族是传统的父系氏族社会,家长之位必须由男性承担,父死子继?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定式在拉祜社会中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并通过社会认同选取适合的社会行为与其对应?

在葫芦笙舞的体化实践过程中,拉祜族的性别意识始终影响着他们具体的操作行为?从制作葫芦笙直到跳起葫芦笙舞,都通过社会分工表明了社会权利的归属?在拉祜族社会里,葫芦笙的制作只有男性才可以完成,如果以家庭为单位主办葫芦笙舞活动的话,除需具备一定的家庭传统和社会地位外,男主人不仅要成熟老练,统筹活动,而且在跳葫芦笙舞的过程中必须是领舞之一?标志着葫芦笙舞开始的祭祀舞蹈要在主人家的正室开始,男性在中心围着篾桌吹跳,女性则在外围跟着葫芦笙的节奏跳摆舞?这一系列的传统特征都显现出拉祜族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秩序?这不仅仅是在彰显自己和全家的社会地位,也是巩固和继承整个家庭传承下来的性别身份?

葫芦笙舞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意义,是从整个社会的观念和个人的观念中获得的?拉祜族葫芦笙的吹奏和葫芦笙舞传男不传女,更有女子吹葫芦笙“家宅不宁”的说法,因此即使是在邀伴舞和“姑娘舞”中,也都由男性来扮演,男人们吹笙跳舞,只为表意?主要动作是前后左右的转身移步,移一步,鞠躬,移一步,鞠躬,表示邀请,如此反复?拉祜社会男女性别的社会内部规则,在此套路中隐喻于其中?整个葫芦笙舞的展现都是在一种群体参与的氛围中,并形成一种性别?空间或者身份的对应关系,由此构成了拉祜族社会性别关系中的内部秩序?

2.葫芦笙舞中的集体意识

拉祜族以族群集体聚居的形式建寨,习惯集体活动?比如男女青年到了适婚年龄,要集体串姑娘?抢包头,这是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礼仪,也是社会身份认同和群体统一性的体现?作为岁时性节日,葫芦笙舞是拉祜人的一种集体行为,大家围绕着篾桌吹笙跳舞,既是娱乐又是祈福?传统中的葫芦笙舞在表演的场域中,第一个人跳完一个套路后, 下一个接上去跳时先要把前面人跳的套路重复一遍, 然后才跳自己的套路, 以显示自己娴熟的舞步和吹奏能力, 具有一定的竞技性?人们一方面通过声音沟通“神—人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身体转动达成“人际交往”?如“嘎厥玛” (邀伴舞) 便最直接地体现了拉祜人喜欢集体活动并以“身—声”表达情感的社会交往方式?节日庆典要大家集体欢娱,因此“嘎厥玛”是表示全寨的活动要开始了,它由甩跳和翻跳两大类构成,动作基础以大幅度的翻转和晃动来表现,拉祜先民的“围圈?携手?顿足”等古老痕迹依然强大而富有活力,场面热烈壮观,具有非凡的号召力?

传统意义上的葫芦笙舞都是由村寨里的某一家来主办的,更有“跳三年,停三年”的说法?即以家庭为单位主办葫芦笙舞活动,必须主办三年,然后由其他家族接替,最少停三年之后,才能再次主办葫芦笙舞活动?主办芦笙舞活动的家族除了财力之外,还需要有家族传承的传统基础?也就是说,这家在祖辈上代不仅有主办葫芦笙舞活动的经验,而且在村中具有大家认可的能力?地位才能接过这一重任?时至今日,该传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某年无人接手主办葫芦笙舞的活动,那就由村委会组织,但绝不能违背传统,即:只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主办活动,那就必须“跳三年,停三年”?这种认可?被认可的关系,这种通过传统进行认证的行为,是拉祜人社会内部规则的体现,没有人可以逾越这一约定俗成的关系?这种由历史构成的集体秩序,是通过社会来维持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该形式都在社会维持默许的环境中传递与发展?而个人的体验创造过程是依赖历史构成的行为模式,并且在社会维持认可的基础之上来继承?发展和创造本族文化?

3.葫芦笙曲调之“语意”

葫芦笙对于拉祜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他们对于声音的选择和辨认是基于其特有的一系列概念而构成音乐的意义,从而广泛地进入社会活动,使之成为社会现象中的生活现象?

关于拉祜族葫芦笙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扎迪娜迪从葫芦里走出来后,养育了性格迥然相异的五兄弟,他们吵闹不和,明争暗斗,天神“厄莎”希望找到一个方法令他们团结一心?有一天风吹过竹林,每根竹子都发出不同的声音但非常动听?这一现象给了“厄莎”灵感,于是用长短不一的五根竹管表示性格迥异的五兄弟,将它们插入葫芦中,做成葫芦笙送给五兄弟?每根管子发出自己的声音,相互之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意为兄弟间可以用此吹出的曲调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的传说使拉祜族认为,葫芦做成的乐器本身就是一种神圣的象征,葫芦笙舞作为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既是大家集体欢娱的时间,也是社会身份认同和群体统一性的体现?他们在跳葫芦笙舞的时候,声音和肢体动作之间构成一种十分纯粹的流动,在大队伍中,只要听到领队的人用葫芦笙吹奏出的乐句和旋律就明白它指向的是哪个套路和环节?“声音感知”是葫芦笙舞者保持身体体验和思想相统一的过程,让他们用听觉形成一种内在的逻辑记忆,结合身体的跳跃舞动,自然地形成一种仅存在于拉祜族的内部秩序和认知系统?如拉祜族推崇数字四,他们相信天圆地方,认为四四方方才是世界之本,因此葫芦笙舞的旋律也是四拍为主?这种“身—声—意”的“体化实践”,是通过声音和动作保留其中的“语意”,是刻录在心的“语意”,葫芦笙舞跳的就是拉祜人的历史?生活和心声,是拉祜人集体记忆的信息载体,它巩固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认同?


结语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乐舞系统,本文中所论及的拉祜族葫芦笙舞所指向的三种秩序与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创新和变化,但依然在这一古老的艺术事项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于拉祜人来说,葫芦笙舞以特别的方式代表着一种社会分享和社会参与,是一个保持身体体验和思想相统一的过程?视觉的直观效果看,葫芦笙舞以脚部腿部动作为主,强调脚步,重心全部向下,双手只负责抱握葫芦笙,这是拉祜族作为山地民族的姿态缩影,也是文化符号的一种形式?透过这些古拙而虔诚的身—声语汇,我们似乎找到拉祜人所表现并赋予意义的那个世界,在时空秩序的相互转换中,不仅生产一种声音?身体?精神?人格的社会身体经验关系,并且传载着他们的精神需要以及群体与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当代法国伟大的现象学家梅洛- 庞蒂(1908-1961)在《知觉现象学》(1945) 的“作为表达与语言的身体”一章中指出身体是有意向的,它能够先验地与周边世界构成一个模糊不定的背景,并有所“觉悟”?拉祜族葫芦笙舞的这种“体化实践”承载了拉祜族的民族记忆,以身—声表达文化含义,形成包含着身—声—意的葫芦笙舞完整系统,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对其意向性进行强调和刻录?本族的族性深深烙印在身体动作中,通过传承,使民族内部文化认知表达体系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它表达着拉祜人历史的?现在的?直接的?隐含的?有声的?无声的种种行为和隐喻?


注释:

① “体化实践” 出自人类学家康诺尔的观点?

②拉祜语, “嘎几”: 表示开始, “嘎”: 表示跳舞?套路?

③见王亚南著《口承文化论》第18 页,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④见曹本冶《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161页,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年版?


参考文献:

[1] 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 麻国庆.永远的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 美)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 王建新.地域社会与信仰习俗[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 佘碧平.梅洛—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黄凌飞,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拉祜族音乐简析
拉祜民族的特色文化
葫芦节
非遗中国:拉祜族芦笙舞|拉祜族|舞蹈|澜沧
拉祜族
茶马古道换容颜,普洱茶都品醇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