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要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共生经济与社区建设”学术研...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共生经济与社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
2019年12月13-14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发展人类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共生经济与社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熊知行楼举行。12月13日为会议讲座,下午和晚上分别举行了两场共生经济系列讲座和一场吴泽霖民族文华讲座。12月14日,进行了主题为“共生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学术研讨。开幕式由专委会主任张小军教授主持。随后,三十余位专委会会员围绕“共生经济与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一天的研讨,既有前沿的学术理论思考,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既有来自都市的社区治理个案,又有扎根乡土的经验分享,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共同推动了对共生经济与社区建设的新思考。会议最后进行了专委会理事换届选举,诞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以下为会议纪要

庄晨燕(中央民族大学):《法国“社会团结经济”的立法与实践》

发言摘要:社会团结经济(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是19世纪初诞生的“社会经济”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团结经济”的结合,最初是民间社会为平复工业革命和经济衰退引发的社会危机所做的努力。社会团结经济以合作社、互助保险、协会、基金会为主要组织形式,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不以追求物质收益为主要目标,将传统社会平等、互助、共享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本讲座在解读2014年法国正式通过的《社会团结经济法》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团结经济最发达的布列塔尼地区的两个案例,阐述了社会团结经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局限,在个体与社区健康发展方面作出贡献。

金海兰(清北消费合作社创始人、理事长):《日本生活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发言摘要:日本1948年出台《生活合作社法》,1951年根据该法成立了日本生活合作社联盟。日本生活合作社获得蓬勃发展的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垄断资本的暴力剥削和过度商业化引起物价高腾、环境公害、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生活合作社这种“共同购买”的消费合作运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具有人文关怀的服务,体现了与垄断资本相抗衡的共生经济理念,受到日本社会的广泛接受和支持。目前日本生活合作社的社员总数达2900万人,约占日本总家庭数的四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日本社会结构。日本生活合作社自发展初期始,就依靠合作社社员的力量,力图对抗垄断资本对国民消费生活的操纵和压榨。其发展揭示了日本民间社会共生经济的成长过程,体现了共生经济对于社会公平、民主和谐、健康发展的长远意义。它对中国社会共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

杨正江(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负重前行与诗意栖居——苗族史诗《亚鲁王》的挖掘、收集、翻译、整理》

发言摘要:杨正江先生是生于贵州麻山的苗族人,十几年来他致力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挖掘、收集、翻译、整理,本次讲座中杨先生分享了这十几年的史诗相关工作以及对《亚鲁王》的理解。从2003年至2019年杨正江行走麻山,收集若干《亚鲁王》史诗碎片,在蜿蜒曲折的大山里负重前行;他参与若干葬礼,逐字逐句翻译史诗,将自己的热情与泪水撒向这片家园;历时16年,走遍麻山各村寨,记录千名东郎的史诗传承。2011年11月,杨正江翻译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中华书局出版。他带着亚鲁王的故事一路前行,向世人揭示了深藏于大山的史诗瑰宝;他在神圣的家园里诗意栖居,将关于苗族的信仰带给众人。张小军教授在评议时指出《亚鲁王》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更是关于苗族礼仪秩序的一套规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张小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发展与共生经济》

发言摘要:张小军教授首先对“发展”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发展?什么在发展?(What)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有发展?(Why)发展为了谁?谁在选择、决定和控制发展?(Who)一个地方如何发展?发展如何改变一个地方?(Where)他提出要在对发展的批评和反省中重构人类学关于发展的理论和知识,用一句话总结:“走出发展”。接着他尝试去破解所谓的“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对马克思 1867 年提出的“共同占有之下的个人所有制”进行探讨,指出马克思所期望的“个人所有制”是基于“共生性个人主义”之下的个人所有制,不同于“占有性个人主义”和“自由个人主义”。共有(而非公有)与个人所有(而非私有)作为产权的两端,具有深层逻辑上的共通。在“人是社会之人,社会是人之社会”的伦理之下,共有与个人所有两者方能达到真正的融合。

陈 哲(云南土风计划):《云南土风计划的经验》

发言摘要:陈哲老师基于其十几年来对民族音乐挖掘与保护的实践,总结了土风计划中的活化传承经验。他提出村寨文化传承的四个条件:有人教,有人学,有自组织系统(根文化),有成果阵地。陈老师还总结了活化传承的三条经验:以村寨为中心,而非以课题、项目为中心;以年轻群体为中心,而非以中老年人为中心;以寻找有效方法为创新,而非一刀切的推行一种方法。活化的传承需要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再到“我会干”,并且社会各主体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越位,实现村里的事情村里办,民族的事情民族办,社会的事情社会办。

安 红(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激活乡村文化行动》

发言摘要:安红老师对自己在贵州苗族中所开展的激活乡村文化行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她首先分享了他们在巴拉河村试图带领当地人发展致富所遇到的挫折与阻碍。巴拉河村的教训使其对乡村社会的复杂程度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反思乡村的社会结构问题,调整了当初带领乡村发展致富的计划,改为立足田野,对苗族历史文化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将重心从当初的经济建设转向文化研究,创建了河湾苗学研究院。接下来他介绍了从2014年开始研究院所组织的大型苗族文化活动和苗学研究的学术会议,以及独具特色的苗族生命哲学博物馆。在这过程中,她所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当地苗族的文化主体意识,认为这是苗族文化传承的关键。

张晓慧(贵州苗疆蜂业集团):《贵州苗疆蜂业与(苗族)乡村社区建设》

发言摘要:张晓慧总经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苗疆蜂业在苗族乡村社区建设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她首先介绍了之所以投身蜂业的缘由。接着阐述了苗疆蜂业对乡村社区的影响,一方面,串联了当地的产业链,如森林、蜂业、精品水果、蜡染、旅游等因苗疆蜂业的出现互为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增加了当地百姓的收入。最后,她提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让乡村社区建设之路越走越好,越走越宽:一是要能给乡村社区村民带来实际经济效益,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二是需要与当地的民族特有的文化,风俗和传统技艺相结合,走共生经济发展之路。

李 音(清华大学):《共生秩序及其实践:墨西哥城露天市集的经济人类学观察》

发言摘要:李音博士首先介绍了墨西哥城规模庞大的露天市集。至2014年为止,墨西哥城共有超过1500个规模、形态各异的露天市集或市场,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城市的街道、社区、广场等公共空间,吸纳了近26.5万名流动商贩。接着提出研究问题:缺乏政府统一的、制度化的管理,露天市场为什么能够有序地运作下去?这些占用公共街道(或公共空间)的市场为什么没有因此陷入“公地悲剧”?她认为,露天市场作为一种“非正规”的经济生态,以社会文化共同体作为精神土壤;以本土化自治模式维持市场的合理运作。因此,墨西哥的露天市场通过一种充满活力的形式存在于城市的不同角落,践行着一种关于“共享”、“共有”和“共生”的经济理念与伦理。

唐有财(华东理工大学):《社群经济视角下的社区基金会运作及社区公共资产建设》

发言摘要:唐有财老师从社群经济视角尝试去破解当下社区公共资产运作的困境,并介绍了成功的社群经济个案——凌云社区基金会的经验。他首先指出当下社区公共资产运作的两种主要运作方式及问题:第一种是行政主导的财政运作模式,该模式的问题在于资产观狭隘、严格的预算制及政府购买服务、公共资源(空间、人、关系)的闲置;第二种是市场主导的资产经营方式,该模式的问题在于:市场与社区的割裂、经济下行背景下的街区活力下降、资产及服务的定价机制问题。接着他提出社区基金会是社群经济的天然载体,并详细介绍了凌云凌云社区基金会的实践。他指出社区基金会的功能包括:本地资助者、本地问题回应者、慈善资源管理者、跨界合作的推动者、本地议题的倡导者,社区基金会的特点包括:深耕社区、资源整合、公益培育、多元合作、社会创新。他认为社群经济具有巨大的价值,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张伟强(广东财经大学岭南旅游研究院):《粤港澳湾区社区治理实践》

发言摘要:张伟强老师的研究关心的是人类学家如何面对富裕社区(乡村)治理?是验证理论还是创新理论?他以广东省麻涌镇社区治理的案例提出了富裕社区治理的模式,即在顶层制度设计框架下,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发展,实现主客共享。基于富裕社区的个案,他还对贫困社区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人居环境整治视角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认为只有改变人居环境才能改变贫困社区命运,换言之,扶贫关键是改变“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环境。

王晓燕(浙江全能教育研究院):《全人幸福汇——基于儿童视角的发展人类学行动研究》

发言摘要:王晓燕院长结合自身从幼教到亲子、从乡村到社区、从教育到社会、从生命到生态的三十多年行动研究经验,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共幸福议题,做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城乡融合幸福治理模式研究分享。她从生活教育论、中华天人合一文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幸福生命学、人类发展生态学等理论的融合中探索出“全人幸福生态圈“全民教育公共治理集成理论,将所有发展问题归结为每个人从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到成年养德、老年养福的生命成长历程,而幸福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儿童早期则是发展的起点与根基,为此,提出“全球治理的亲子战略',通过幼学为始的“全能宝宝地球村'亲子文化共同体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结合来从生命起点重构未来教育和社会生态,创建义利共生的“幸福经济”,以亲子之爱、教育之智为未来人类发展插上“幸福芯片'。她把这一工程称之为“第四只苹果战略”,寓意通过科教融合的亲子战略实现引导欲望、启迪智慧、激发创造、播种幸福的人类未来发展核心目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扎根建基。

谈小燕(北京市委党校):《首都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言摘要:谈小燕老师首先介绍了首都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接着分享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实践“吹哨报到”,最后提出了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合作治理。

周丹丹(厦门大学):《特大城市郊区镇域的空间重构及治理路径研究》

发言摘要:周丹丹老师首先介绍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特大城市郊区镇域的空间结构发生的一系列变迁及其带来的挑战,并给出了对策建议。

花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摩罗:中国需要设立自己的情人节
吴文藻 | 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
专家解析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破除农村发展不平衡
【焦点】田阡|村落·民族走廊·流域 ——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范式转换的脉络与反思
经典阅读 I 解剖麻雀之重读《江村经济》有感
费孝通治学生涯从这里起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