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属于历史上哪家的思想,怎么形成的?

个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属于历史上儒家的“中庸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形成了现在“少管闲事”这种通俗的说法。

为什么起源于中庸之道?

按照中庸之道的思想,所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这种什么事都折中调和的态度,对后世形成重要影响。

当然,中庸的思想包含很广,有很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但是一代一代传下来,有很多人把“无所谓”“和稀泥”这种思想当成自己理解的中庸之道,于是在演变成了今天这种思想。

最早明确这种说法其实是在宋朝

宋朝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中出现了一句话,那就是“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后来传着传着就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样貌似更加顺口,更加押韵。

这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是异曲同工,就是换个说法而已。

大家都知道,其实在宋朝,其儒家思想占有主导地位,《事林广记》当然也受到了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出处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出自于毛主席的《反对自由主义》。

其实到现代,大家已经普遍发现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如果所有人都抱着这种态度,那这个世界就没有人情味了。

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漠然视之,甚至是见死不救,再也没有见义勇为了,这个世界多可怕,这也是算儒家糟粕的一点残留吧。

以上为个人见解,欢迎探讨及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痴心做处人人爱,冷眼观时个个嫌。 摘自《喻世明言·卷三》 解释:认真踏实做事的人,走到哪都有能受别人爱戴,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人,周围的人都不会真心待他,只会脱离大众,孤立无援。
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不高高挂起又如何——7月26日郑州7.20暴雨后的第六天
历史上的四个大骗局
大清十二帝,为何此人的牌位进不了故宫?原因其实很简单
事不关己才会高高挂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