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茶庄匾额探微


古都北京,处处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单是店铺的匾额,就足以显现它的历史价值。在北京众多的店铺匾额中,茶庄的匾额多由名家题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北京书坛的风格。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北京百姓生活的一个写照,由此也看出茶在老北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旧时在北京从事茶庄生意的人以安徽、福建人居多,有方家、吴家、孟家等六大家茶庄之说。当时茶庄之间的商业竞争非常激烈,茶庄的主人也附庸风雅,不仅求文人学士为其店铺命名,而且讲究悬挂由名人书写的匾额,其实这是招揽生意的一种方法。一个字号的匾额上的书法是否有特色,有独到之处,是其能否让顾客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匾额在店铺中使用的历史悠久,据记载北宋时期匾额就已经开始用于店铺酒肆。民国时期北京茶庄的匾额,虽经历百年沧桑,但还是保留下来一些,这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北京茶庄的历史,以及当时书法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店铺门楣上那古朴、精美,风格迥异的匾额既是买卖字号的代笔,又是一幅书法作品。这些匾额字体或古朴端庄、或清新俊逸,展示着老北京深厚的商业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变革,很多老字号茶庄已经成为历史,其店铺、匾额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还有些历史悠久、口碑甚佳的老茶庄的匾额得以保存下来,且茶庄生意日益兴隆。也有些茶庄虽然字号依旧在,其老匾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踪,这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遗憾。本文试图从老北京茶庄的一丝一缕信息,去探寻这些匾额及其题写者的历史。

 

无匾不恕的“张一元”


张一元茶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创始人是安徽人张文卿,茶庄坐落在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数十年来门庭若市,多年以来许多老北京人还保留着买茶叶必到张一元的传统。


大栅栏旧影


关于“张一元”字号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茶庄老板姓张,刚到北京时正赶上发售“黄河彩票”,花了一元钱买了张彩票,结果中了大奖,开办了这家茶庄,遂取名“张一元”。“黄河彩票”发行时期是在1933年,当时黄河中下游发生大水,造成数十万人无家可归。为筹集资金救济黄河灾民,当时的河北省政府责成天津全市各银号分期发售“黄河水灾救济奖券”。每张彩票售国币1元,在北平的中山公园内当众开奖。而张一元茶庄在清末就已经开张了,所以说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

第二种说法是“张一元”茶庄因当时售卖一元钱一包的小包茶而得名,从当时茶行的经营情况看也不符合,由此可见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第三种说法,也是真实的情况。茶庄的创始人为张昌翼(18691931),字文卿。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出生在北京,七八岁时进了南城同仁堂办的义学念书,十几岁在崇文门外瓷器口荣泰行茶庄学徒。由于他聪明好学,十多年后开始自立门户,在花市摆茶叶摊。1900年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茶庄,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语里又通“茗”,有“好茶”的意思,“元”是第一的意思。

1906年张昌翼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街开设了第二家店,取名“张一元”,比“张玉元”更好记、更有寓意。“张一元”取“一”和“元”两个第一的意思,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企业能像字号一样在同行业中争第一。1908年在前门大栅栏街开设了第三家店,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该店亦称“张一元文记”。


张一元文记茶叶盒


张一元文记茶叶盒


1925年张家在福建开办了自己的茶场,雇佣当地工人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依照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悠长”的特点在京城茶庄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世纪3040年代的北京,张一元茶庄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茶庄。据说,当时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演唱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当年的京剧名家裘盛戎、马连良、李长春、李万春、谭富英等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儿。1937年之后的抗战让张一元的三家店铺都归到大栅栏。1947年冬,大栅栏张一元文记发生了火灾伤了元气,直到1952年才重新开张。同年,张家关了观音寺的张一元,与大栅栏的文记合并,统称张一元茶庄。解放后的1956年张一元茶庄公私合营。同时,张玉元的字号则取消,不再使用。

公私合营后的张一元归为国有,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期,各个茶庄卖的茶叶都一模一样,张一元自此失去了往日的特色。“文革”爆发后,茶庄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恢复“张一元”字号。1991年张一元商标正式注册,1992年成立了“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1993年张一元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1994年在福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现在的张一元在保留了大栅栏店的同时,恢复了观音寺原张一元茶庄的店面。


冯恕像


“张一元”的匾额原为清末进士冯恕所题。冯恕(18671948),字公度,号华农。原籍浙江,寄居大兴。原为徐世昌的幕僚,因购得一块乾隆的御匾“自得园”,故斋号为“自得园主人”。

冯恕为光绪进士出身。曾任大清海军部军枢司司长、海军协都统。1920年,购得西城今羊肉胡同75号和73号原陆润庠宅寓,在此定居,直至1948年去世。冯氏好收藏,所藏文物甚多,编有《冯氏金文研谱》,又主持刻成私家刻石《蕴真堂石刻》。



冯恕题张一元匾额


关于冯恕题匾张一元,户力平先生在《冯恕题匾张一元》是这样记载的:“据传冯恕他有两大嗜好:品茶和题字。其书法功力颇深,尤善颜体,且待人和善,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当时北平的商号匾额多出其手书,故有‘无匾不恕’之说。当年为了扩大声誉,张一元茶庄内设置了一间茶室,用以接待名流雅客,也就是以茶会友,京城不少的文人雅士都光顾过,冯恕便是其中一位。冯恕闲暇之时,颇好品茶鉴水,所以成了张一元的常客,并与掌柜成了好友。当掌柜请他题写匾额时,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题写了张一元茶庄和张一元两块匾额,落款为其字‘公度’。”

“文革”期间冯恕所题匾额不知去向,直至1995年,在首都博物馆内偶然被发现。琉璃厂的“戴月轩”笔店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由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在“文革”时也找不到了,2015年在国家博物馆的库房内被发现。

冯恕所题“张一元”匾红底金字,结构方正茂密,笔力浑厚、苍劲饱满、厚重沉静,略带有行书的一些笔意,阳刚之中略显阴柔之美,落款为“公度”两字,没有题匾的纪年,因此具体题匾时间无从考起。


董石良题张一元匾额


1982年恢复老字号后,因张一元老匾未能找到,故请当时的书法家董石良为张一元重新题匾,其字为行书,洒脱而飘逸,富有张力,颇具特色。

冯公度一生喜书法、诗词和金石钟鼎收藏。他的书法取法颜真卿、柳公权,其楷书清刚雄健,结字平稳,疏密有致,圆融流畅。善写榜书,风格磅礴大气,雄劲有力,当时北京市民曾有“有匾皆有恕,无腔不学程”的口头禅。时北京商号匾额多出其书,北京同和居饭庄、中华大药房、仁德茶庄等匾额均为其代表之作。此外,冯公度更有大量楹联和中堂等书法作品传世。

冯恕还是一名实业家,入民国后,参与创办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华商电灯公司的总经理。袁世凯时代所设立的巩县兵工厂,也是他所谋划。1912年华商在司法部街开办电气学校,冯恕为校董。

 

独树一帜的“永安茶庄”

 

永安茶庄亦系京城著名老字号茶庄,它的闻名有两个因素,一是它的字号匾额为当时的监察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书,二因其出售自制的“拼茶”馥郁芳香,别具一格。当时多有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借购茶之机欣赏于先生的墨宝。


永安茶庄茶叶筒


与其他老北京的茶庄相比,永安茶庄成立较晚,且创始人有待考证。关于永安茶庄的创立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35年由资深茶叶行家创办于北京前门外西珠市口大街东头路南。

另一说法是,原位于北京前门外珠市口西大街东头路南,由安徽茶商王永安创办于民国二十年(1931)。

还有一种说法,永安茶庄是天津永安茶庄的分店。

民国期间,天津永安茶庄是享誉津门的五大老字号茶庄之一。天津永安茶庄始建于1924年,店址在河北大街西侧与石桥胡同交口,门市为两间楼房。

关于天津永安茶庄有这样的记载:创始人耿日初(18911949)名吉迪,直隶(今河北)武清(今属天津市)人。1921年,河北大街“昊隆泰”经理方鹤年因经营不善,致使茶庄濒于倒闭。经中间人王子鹤介绍,请耿合伙经营,遂商议将原铺底货物作为3000元股本,方鹤年、方明清、吴吉人各占1000元,再由耿加入1000元,共计4000元。议妥后,当即修理门面,并改名“永安茶庄”开张营业。由于修理门面时用去大部资金,以至开张后没有流动资金,耿靠着自己的信用向西头局店、茶庄赊欠货物,经门市部销货后归还欠款。“永安”在经营中得到了通泰茶庄、广裕茶庄的大力支持,业务做得很活跃,从此在河北大街一带稍有名声。1930年永安扩大业务,在南市东兴市场开设第一支店,第二年又在西南角增设第二支店,1940年因华北各地交通不便,耿在北京珠市口开设了北京分店。

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永安茶庄虽然不像其他茶庄在南方投资自己的茶场,但也派专人去产地采购。收购加工过的“茶胚”后运到北京再进行“窨制”。老北京人都喜欢茉莉花茶,所以永安茶庄销量最大的产品是茉莉花茶,高、中、低不同档次的茶叶都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20世纪50年代之前,永安茶庄门市出售茶叶的包装,除铁筒装之外,都用印有‘永安茶庄’字样的白纸,将茶叶包成包,印有门市地址、电话等信息,非常便于顾客记忆和购买”。

永安茶庄的鼎盛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解放后茶庄经历了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永安茶庄更名为“青春茶庄”。1987年,永安茶庄在前门西珠市口大街原址翻修,恢复老字号营业。2000年,永安茶庄迁址于珠市口西大街27 号,2003年成立永安茶叶公司。2008 4月,永安茶庄迁址到煤市街1号,重张开业。现如今永安茶庄按照传统方式自采、自制、自熏、自拼。保持了茶叶的条索紧结,色重味长,馥郁芳香的特点。



于右任像


为永安茶庄题匾的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18791964),字诱人,因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右任”本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向报社投稿用的笔名,后成为他最常用的名字。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1932年秋筹备建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28年担任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于右任曾为交通次长。起草了《总理遗嘱》,此后长期担任监察院长职务。1949年,于右任迁居台湾,1964年逝世并安葬于台北。

于右任作为书法家的名声,早已超过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名声,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他的书法艺术,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以魏碑为基础,写出具有强烈个性的行楷书时期;二是创立标准草书的时期。1927年前后,于先生开始研究草书。1932年,他发起成立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主持编成的《标准草书》,总结了草书规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题永安茶庄匾额


于右任为永安茶庄题写的匾额是其京城仅存的匾额墨迹,独树一帜,具有与其他茶庄迥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于右任很少为买卖字号题匾,二是民国时期的匾额多以楷书,特别是颜楷为主。永安茶庄这种融楷、隶、行、草于一炉的匾额甚为罕见。民国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该匾黑底绿字,落款为红字。遒劲有力,用笔洒脱自然,中锋用笔气内蓄,墨酣力足,圆笔为主,却不圆滑。笔势练达,筋骨内隐,既有北碑笔意,又有颜楷的姿态,参差俯仰、映带呼应。结字宽博有力,章法安详,落落大方。给人以饱满浑厚的感觉。体现出于右任书法的深厚的功力。现在茶庄内悬挂的匾为复制的新匾,原匾因为过大,无法悬挂,保存在公司内。

 

无处可寻的“森泰茶庄”

 

森泰茶庄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一家茶庄,始创于清咸丰年间,创业者是安徽歙县杞梓里村人王森泰,字复斋。原店铺位于前门大街118号。     

王森泰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以种植茶叶为生的茶农。王森泰自小就帮助父亲采摘茶叶。年少时到北京一家老乡开的茶庄里学徒。清咸丰年间,王森泰把前门外珠市口以南路东的一家杂货店盘了下来,开办了属于自己的茶庄。


森泰茶庄旧影


民国初年,森泰在前门大街珠市口迤北开办第一个分号“利泰茶庄”,不久又在安定门大街开办第二分号“和泰茶庄”。此后,相继在崇文门外小市口开办第三个分号“广泰茶庄”,在京西蓝锭厂开办第四个分号“万泰茶庄”。其声誉和生意盛极一时。

民国年间的森泰茶庄是木结构二层小楼,雕梁画栋绚丽秀雅,悬于门前的“森泰茶庄”是清末翰林张海若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所书,正堂内悬挂张大千的“猛虎图”及出自其二哥张善孖之手的春、夏、秋、冬四季彩屏和“孔雀图”。1938年森泰进行翻修,将古建门脸改成玻璃门窗,门上还架设了孔雀图形的霓虹灯(其经销的茶叶系孔雀牌商标)。新中国成立前还曾悬挂张伯英为其所书对联:“明月招来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此联取自苏轼的《次韵记壑源试焙新茶》:“仙人灵草湿行云,洗尽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从茶庄内悬挂的这些名人字画不难体会到当时茶庄的品味。

1937年抗战爆发,八年抗战使得森泰的生意受到极大影响。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南北方恢复了交通,但不久内战爆发,南方茶叶又时有时无。森泰茶庄的买卖依然不振。1956年森泰茶庄实行了公私合营,森泰自己的特色渐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店堂的名画被洗劫一空,张海若题写的匾额已经无存了,改名为“春莉茶庄”。1988年恢复老字号时,按照张海若体复制了新的匾额。前些年与启元茶庄、庆林春茶庄共同组成了北京启元茶叶公司,2013年又因为城市规划而被迫拆迁了,至今尚无其重张开业的消息。


森泰茶庄茶叶筒


森泰茶庄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以经营安徽的“大方”茶叶而闻名京城。“茉莉大方”也叫做“铁叶大方”,是一种著名的绿茶,由于在初制中要经过“拷扁”的操作,所以又称为“拷方”。原产于安徽歙县南乡,始于清代。茶形扁平,硕壮挺直,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净,叶底嫩匀柔软,香味醇厚。以茉莉鲜花窨制的茉莉大方茶,为花茶中的一种特殊茶品,成为了百年老店森泰茶庄的的看家茶。京剧名伶金少山、李多奎等都成为光顾此店的常客。

“森泰茶庄”匾由清末名家张海若题写。该匾黑匾金字。上款为“乙酉□□”,下款:张海若,盖两枚印章。该匾融魏碑和唐楷为一体,端正庄严,含蓄浑厚、宏伟壮观,乃匾额中之上品。


张海若像


张海若(18771943),原名国溶、国蓉,号修丞、侑丞,万善楼主。湖北蒲圻(湖北江陵)人。幼年间随父寓居安徽芜湖。光绪三年(1877)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其兄张国淦同科中举。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奉旨留学日本。

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海若回国,任汉口商业学堂学监(校长)。宣统元年(1909),湖北省咨议局乙成立,汤化龙任议长,张国溶和夏寿康任副议长。辛亥首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张任政事部编制局局长。后晋局为部,张任部长。1912年张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事堂参议、礼制馆评议员。1915年任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参事堂参事,后又任国务院参议。“五四”运动后,张海若结束政治生涯,离开政界,开始以书画、拓片为主的隐居生活。1937年,北平沦陷,侵华日军曾慕名以重金礼聘其出来做官,其装死并在报纸上发讣告和死亡照片,以此回击。


张海若题森泰茶庄匾额


张海若擅魏碑,且得《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之神韵,以此碑为其创作风格。他的书法舒展含蓄,用笔兼杂隶篆笔法,起笔多以圆笔笔法,凝重浑厚,清新古雅,气度超凡。带有浓郁的隶书风格,在书坛上独具一格。

张海若还是继姚茫父(华)之后的颖拓传人。他看着原物拿笔墨在纸上点染,画出拓片的效果,作品与原物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在民国时期以颖拓闻名,当时要价一块大洋颖拓一个字,可见其价格之昂。

1928年后寓居北平,专心书画和金石研究,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张海若生前与陈云诰、郭则沄、陈师曾、齐白石、溥儒、寿石工、金息侯、张志立、傅曾湘、周肇祥、俞陛云、溥忻、徐鼐霖等金石书画名流来往密切。除此匾外琉璃厂“松筠阁”匾也是由其题写。

被人遗忘的“福德厚”茶庄

 

福德厚茶庄也是京城老字号之一,只是名气不如上述几家大,但匾额却不逊任何一家茶庄。“福德厚”原为民国期间天津人赵福柱在北京开办的茶庄,总号在天津,1932年在北平开设了分号。1964年登记的地址是南新华街甲一号。

最初北京的分号在前门外东珠市口内路北,后搬到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西。珠市口的店铺现在已经找不到它的印记了,为人所熟知的是南新华街路西的那家。民国时期,琉璃厂买卖字画的人经常去东号那里买茶叶,生意不错。“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新华茶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恢复“福德厚”的字号。1987年春,福德厚店面重建后开业,店堂为六开间平顶单层平房,福德厚占用北面三间,通艺斋古玩铺占用南面三间。前带廊,雕花贴金的挂檐板下有倒挂横楣。后南新华街扩路,茶庄由琉璃厂迁入宣武区永安路143号。


华世奎像


“福德厚”匾额由清末遗老华世奎题写。华世奎(1864—1942),字壁臣、璧臣(早年为弼臣),号思闇,晚年别号“北海逸民”。祖籍江苏无锡。1893年中举人,1895年选入内阁任中书,1902年任军机章京,后升为章京领班。1911年任内阁阁丞。清帝退位后,以省亲为名弃官隐居天津,以清朝遗老自居,终生不剪辫子,不再入仕,不参与政事,唯以诗文、书法自娱,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诗谈词。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曾赠其“望阀高华”匾额。1942年病逝于天津里第,终年78岁。

华世奎是近代天津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华世奎自幼受家庭熏陶,各种书体无一不精。早年学习篆隶,以楷书见长。楷书取法颜真卿、钱南园、苏东坡,他的榜书名扬京津,浑厚质朴,厚重而不失圆润。其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



华世奎题福德厚匾额


华世奎所书“福德厚”匾黑底金字,匾宽1.6米,高0.7米。每字约0.5米,署款:“华世奎”,下铃:“臣华世奎,弼宸”,上盖椭圆形迎手章:“松风水月”。该匾气势雄,凝静端庄,笔力遒劲、舒展,气韵绝妙,形神俱佳。可称华世奎书匾的代表之作。目前店内悬挂的匾为民国时期的老匾,后经修复。

“福德厚”民国的老匾额原来有两块,除现在茶庄内悬挂的匾额以外,另外一块早已不知去向。现在店里悬挂的这块匾原在“文革”期间被弄到原宣武门副食品商店做了肉案子,后被茶庄的老经理发现后才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店内还有两块从德国进口的大镜子,现在其中一块也已失。原本店里这块民国的老匾和在南新华街时一样,挂在茶庄的门楣上,最近几年才挂在了店内。



福德厚店内德国镜子


福德厚茶庄作为二十世纪京城知名茶庄,以经营茉莉小叶花茶最为著名。另外一个让老北京津津乐道的品种是“高沫”,又称“茶芯”“高碎”,是旧时北京所特有的一种茶叶。

高沫就是将各种高级茶叶的碎沫按照比例调配好的一款茶,是老北京人的最爱,一般是没什么银子的老百姓喝的,相当于现如今的茶包。旧时的北京穷人买不起好茶,但又偏爱喝茶,故茶叶店将此物出售,谓为高级茶叶沫。“高沫”虽说难登大雅之堂,但茶仍然是好茶,只不过失了形,放在茶壶里冲泡,香味也丝毫不逊色。多年以来,福德厚还一直坚持销售“高沫”,为的就是保住京城百姓喜好的这一口儿,为人们留个念想儿。那时候的老北京,到福德厚买上二两花茶高沫,就着信远斋的糕点,乃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现在福德厚茶庄经营有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正山小种、云南滇红等茶叶。其中最具特色的福德厚茉莉小叶花茶选用闽北地区的春茶为原料,经过精心加工熏窨后以条索紧结,香味浓厚、鲜灵清爽。


一匾多题的“正兴德”

 


正兴德茶庄旧影


北京正兴德茶庄,建于光绪年二十三年(1897),是京城唯一的百年老字号清真茶庄,其前身为天津正兴德茶庄总店在北京的分号。当时茶庄建在牛街附近广安门内大街,以“清真”为特色,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茶叶绝对纯正,深受回族群众欢迎。



天津正兴德茶庄旧影


正兴德茶庄始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开办,地址在天津北门外竹竿巷,因穆家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故称“清真茶庄”。

正兴德的创办人穆兴永(1752—1816),字远峰,回族,天穆村人。初做米面生意,从事粮运和米面加工。后开设米铺、茶叶店、洋货店等。清嘉庆年间,天津仅有几家徽帮茶店。穆兴永看到茶叶市场的良好前景,收兑了一倒闭的茶叶铺,起名叫正兴号茶庄,清咸丰七年(1857)更名为正兴德茶庄。创办之初,门市并不大,在天津就地买卖湖南、湖北素茶和安徽六安大叶茶,另兼卖闻药(熟称鼻烟)。经营有了起色后,又派人到茶叶产地河南周口寨(商水)设香茶熏制厂,采买六安茶、大香片运津销售,销路很好,颇受欢迎。进而又在福州、杭州、黄山、六安、大方等产茶区建厂多处,采购、加工茶叶,批量销售。在杭州建有总厂,设分厂十二处,在北京设分店一处,保定两处,沧县、泊镇各一处。还在天津设立机器制罐部一处,仓库六处。

新中国成立后正兴德北京分号从天津正兴德总号中分离出来,独立经营,但仍保持了传统的经营特色。制成的茉莉花茶汤清色重、杀口耐泡,香味浓醇。2009年“正兴德清真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纳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世奎题正兴德匾额

正兴德和其他字号一样,非常重视店铺的匾额。但与其它字号不同的是,它请了多位名家为其题匾,这也是其他茶庄望尘莫及的。正兴德先后请徐世昌、吴佩孚、华世奎、孟广慧、王凤琦题写匾额。现在天津劝业场附近的正兴德茶庄悬挂的的是华世奎题匾,而北京正兴德茶庄悬挂的匾则为孟广慧题写。


孟广慧像


孟广慧(1867—1939),字定生,号白云山人,君子泉。天津人。生于清同治丁卯年腊月二十八日。祖籍山东邹县。书工四体,擅临摹,于何绍基、郑板桥、王文治、伊秉绶、陈鸿寿、翁方纲等几可乱真,时与华世奎、严修、赵元礼并称“天津四大书法家”。在其父、津门饱学之士孟继尊的训教下,四岁咏诵诗词,五岁练习书法,八岁已能挥笔书写榜书大字。十一岁时,他临写的何绍基碑帖惟妙惟肖,几能乱真。冯骥才称其为“一代书坛大家,百年依旧雄风”。



孟广慧题正兴德匾额


孟广慧的书法或楷或隶或行,诸体相参,皆为佳妙、古色独绝。他学书不愿受古人拘束,把真草隶篆综合一体,被书界誉为“津门临写南帖北碑第一好手”。王襄曾评价他说:“忆昔年访定老于‘饽于室’适为人作书,见其几案之上,殷契与汉碑杂陈,知君研求殷墟有素,于彀、宾、画、书诸史之笔法运用于汉隶之间,宜汉隶之独步一时,为流辈所倾倒。”孟广慧自幼还喜好古物,是中国的甲骨收藏家之一,与王襄、王懿荣齐名。

天津耀华学校、正兴德记、椿翔汽灯厂、西来香饭店、孚忠鞋店、振兴公寓、祥记号百货店、宝和轩茶楼、天泉石厂、龙文斋刻字店、介福布庄、世界饭店、北辰饭店、祥德斋糕点店,锦记鲜货栈、凯记银盾店、润善堂药店等匾额均为孟广慧题写。

虽然如此,他的家境却不富裕。据其次子孟昭联介绍,孟广慧生前靠卖字养家,但并不是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正兴德茶庄穆姓股东请他书写“正兴德记”四字,已定八百银元作为润例。但其弟媳沈氏说穆家与沈家系姻亲,请求降低些价钱,听后他竟分文不取了。

 

五块银元的“吴裕泰”

 

吴裕泰茶庄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初名吴裕泰茶栈,创始人是安徽歙县昌溪村人吴锡卿。当时吴氏家资殷富,在北京已开设多家茶庄,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茶叶的需求量大增,为集中进储茶叶,吴裕泰茶栈便应运而生。吴氏茶庄的茶叶均从安徽、浙江、福建等茶叶产地直接进货,并派专人在福州、苏州等地窨制茉莉花茶,经水陆运往京城,再拼成各种档次的茉莉花茶。

光绪年间的吴裕泰茶栈以仓储、运销、批售为主,门市零售为辅。清末时期,吴裕泰创始人吴锡卿去世,家产分给了五个儿子,他们组建了一个管理机构“礼智信兄弟公司”,继续经营吴裕泰茶叶。二十世纪初吴裕泰将茶庄开到了天津,在天津北大关一带建起了天津裕升茶庄,裕升茶庄主营批发业务,员工二百多人,后来甚至取代了“吴裕泰”在天津销售的销售地位,构筑了礼智信兄弟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北京的老字商号》一书中是这样介绍吴裕泰的:“当年的吴裕泰茶庄占地二十多亩,门面宽敞,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南北各有二十多间排子房。那时候,吴裕泰从南方进茶,经大运河至通县,再用大车走东直门到北新桥。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裕泰的字号在京城茶行里名气越来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吴家兄弟有六个,以吴裕泰为依托,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八家大小茶庄:崇文门外的‘吴鼎新’、广安门外的‘协利’、西单北大街的‘吴新昌’、东单的‘信大’、清河的‘吴德利’、崇文门内的‘乾泰聚’和‘福盛’。在通县和天津还有吴家的三个茶庄‘乾泰聚’分号‘裕生’等。吴裕泰归老四吴锡清总管,哥儿六个每月的农历初二到吴裕泰来分钱,行话叫‘交月总’或‘关家用’。”

当时的吴裕泰茶栈,就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喝花茶,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

1955年,京城茶行业里吴裕泰茶栈第一个完成了公私合营,更名为“吴裕泰茶庄”。“文革”时北新桥地名被改为红日路,吴裕泰也更名为“红日茶店”,1985年才恢复老字号。2009年,“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被纳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亦吾题吴裕泰匾额


吴裕泰最早的匾额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清末秀才祝椿年写的,称《吴裕泰茶栈》,相比较而言,这块匾额的润格真是不高。“文革”期间该匾被摘了下来当作包茶叶包的案子。恢复老字号的时候吴裕泰请著名书法家冯亦吾老先生题写了新的吴裕泰茶庄匾额,黑地金字的横式匾额,沿用至今。

1994年,曾请刘复之先生题写了“吴裕泰茶庄”金字牌匾,店内悬挂天津炎黄画院赠送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次年建成与茶庄一壁之隔的“吴裕泰茶社”,书法家刘炳森题写匾额。1995年金秋时节,茶社开笔会,刘炳森、胡絜青、李滨声、苏适、米南阳,留下了墨宝。

祝椿年,字荫庭。河北大兴人,光绪二十九(1903)年癸卯进士,民国13年去世。书学松禅,颇有声誉。偶写山水,用笔苍古。正楷受翁同影响,矩度森严;行草书则恣肆跌宕,别具风神。著有《来复轩诗稿》行世。其题写的匾额不多见,据说晚年多系他女儿和外甥代笔,真伪难辩。

 

历经风雨的“元长厚”

 

元长厚茶庄创始于1912年察哈尔省宣化镇(今属河北省),原名叫永生元茶庄,1930年迁址北平,茶庄当时坐落在宣武门内大街13号,实行前店后厂。迁来北平后,茶庄扩大了经营规模,经营方式仍以自拼自卖为主。为求得买卖兴旺,财源不断,引喻“一元复始、源远流长、庄底雄厚”的含义,改名为“元长厚茶庄”。并请当时书法家吴兰弟题写牌匾。茶庄自采、自制、自销,以品味正、外形好、清新甘醇、香气鲜浓的小叶茶为茶庄特色。深受京城饮茶人的喜爱,很快名声大振。



元长厚茶庄旧影


元长厚创史人孙焕文是河北人。旧时北京城开茶庄的均系南方人,以安徽人为代表,吴字号买卖居多。北方人在京城开茶庄孙焕文当属第一人。当时的北平茶叶市场上,南方茶商基本上垄断了市场。作为从外地迁来的茶庄,为了能在京城站住脚,孙焕文也是绞尽脑汁,努力经营。他常派伙计到其他茶庄购买样品,细细品评研究,从中了解北京人喝茶的习惯,并博采福建茶花香味浓、安徽茶鲜美甘醇之长,拼配出具有本店特色的外形好、品味正、清新甘醇、香气鲜浓的茶叶,得到了京城人们的青睐,很快创出了名声。

1953年,元长厚已成为北京私营茶商十五家大户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后,将宣内大街的吴鼎和、吴恒端、吴新长三家茶庄合并到“元长厚”,归北京市茶叶分公司西城管理处管理,“元长厚”保持了传统的经营特色。“文革”期间,元长厚的牌匾被当作“四旧”彻底砸烂,换上了“革命”牌匾,先后改为“首都茶庄”“宣内茶庄”“春岭茶庄”。1983年恢复了“元长厚”的字号。1987年成立了以元长厚茶庄为龙头的元长厚茶叶公司下属共六家老字号茶庄,包括:西四隆泰茶庄、新街口宏兴茶庄、地安门吴肇祥茶庄、白塔寺的福聚来茶庄、西外益新茶庄(现西内大街)、西单元长厚茶庄,形成了以老字号为群体的专业公司。2003年,元长厚上属万方实业总公司改制与香港港佳控股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组建北京万方食品工业有限司。1993年元长厚茶庄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元长厚旧匾由吴兰弟题写。吴兰弟(云生),北平人,书法学张廉卿(张裕钊),以魏碑闻名,独具一格。除元长厚的匾额之外,成文厚的老匾也由其题写。



萧劳像


元长厚的新匾由萧劳先生题写。1983年,刘开道经理亲自登门,请书法家萧劳先生为元长厚题匾。萧老十分爱茶,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元长厚茶庄”五个大字,一周后一块金光闪闪的大匾悬挂在元长厚茶庄的门头,使老字号又重新恢复了它应有的光彩。该匾遒丽跌宕,韵出天成,犹见古风。



萧老题元长厚茶庄


萧劳原名禀原,字仲美、重梅,别号萧斋、善忘翁。北方帖学大家,原籍广东梅县区,1896年生于河南浚县。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书法源于庭训,初习《石鼓文》、颜真卿,后研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熔刚劲秀拔为一炉,自成一家。80岁后多作榜书。民国时期曾任河北省遵化、昌黎、肃宁、永清、清风五县县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张伯驹等发起成立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萧劳诗词曲选》《萧斋吟稿》等。

转自荣宝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一数各地的老字号茶庄
一看您喝哪儿的茉莉花,就知道您是哪城人! 绝了!
画说北京丨点心就花茶,旧京十二家老茶庄的独门秘籍
老北京人究竟爱喝什么茶?去这些京城老茶庄准没错
北京老百姓为什么最爱喝茉莉花茶?
知道张一元、了解吴裕泰…但您不一定懂这些地道的“茶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