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第一个问题,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经过九江时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所坐。苏轼曾经多次游览庐山,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稍后附上其他庐山诗),而这首七绝《题西林壁》有似游览庐山之后的总结。

第二个问题,是否“不识庐山真面目”——

首先要说,苏轼曾多次游览庐山,写下很多诗篇。比如《初入庐山三首》,《庐山二胜》,《送蹇道士归庐山》,《故周茂叔先生濂溪》,《送芝上人游庐山》,《过庐山下》,《和庐山上人竹轩》等数首。

其中,苏轼在《庐山二胜(并叙)》的序言中写道:“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独择其尤佳者作二首。”也就是说,仅仅在此次游览中,苏轼就“识”了庐山面目的“十(之)五六”,再加上其他其他数次游览题诗,是不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这是其一。

其二,苏轼《题西林壁》诗中写到“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苏轼真正“识”得了庐山真面目之后,把当时“不识”的亲身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了出来。这是一种追忆,和最开始游览的亲身体验。就像一位老人对自己的孩子讲人生道理时,现身说法把自己少年不成熟的亲身经历讲述一遍,说当时所以不知道什么什么,是因为什么什么,与此同理!

所以,正是因为现在“识”了,也只有现在真正“识”了,才有资格说出当初所以“不识”之深刻原因。

综合以上两条史实诗作证据和《题西林壁》语句分析,可知苏轼是“识庐山真面目”的!

附其他诗作——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过庐山下

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精品课件)ppt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45《题西林壁》
苏轼题在寺庙墙壁上的一首诗,写出深刻人生哲理,百读不厌
【原创】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都是千古绝唱,你更欣赏哪一首?
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_游山西村(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