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指导系列之 审题

审题的任务:审题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分析,理解题目的意思和命题的意图弄清写作的对象、取材的范围、写作的重点及特殊的要求,进而确定文章的立意、体裁。

例: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①写作对象:事

②取材范围:一件事,身边的事

③题旨中心:有趣的事

④文章体裁:记叙文

快速审题的方法:

第一法:掌握重心法(抓题眼)

有些题目,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的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旨的关键字词即所谓的题眼,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如“难忘的日子”、“难忘的一件事”,表意的重心,写作的重点就是“难忘”二字。此外当然还要明白,“难忘的日子”要写不是一个瞬间,不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一段日子。“难忘的一件事”要写的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三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表意的重心就是一个“趣”字。

第二法:反向思维法

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来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很快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如“静静的夜晚”,从字面上理解,很难下手,静静的夜晚有什么好写的呢?而从反向思维,就可以想到,“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静,但老师在灯下备课,妈妈还在劳作,你还在苦读为梦想奋斗;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沙作响,河水哗哗流淌,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

再如“古老的小镇”,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也可)其实是要写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面貌,新变化。

又如“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凡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要写出他不平凡的事迹。

“这也是课堂”其实要写的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而是要写在生活中一个给你教益的事情,甚至可以是一个社会或是自然的情景。(要善解“也”字的意思——善解人(题 )意)

第三法:虚实错位法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就是虚题实作,实题虚作。一般来说,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做法。

如“路边的小草”,从表面上看,题目实实在在,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小题。运用虚实错位法,就可知道这个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小草,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通过对路边小草这一形象的描写,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路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路边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

“妈妈的笑”“秋叶”“春雨”“微风”“路”“一缕阳光”等一类题目均可运用实题虚作或小题大做法。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很虚很大,审是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要写到实处。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可以写一个农民的追求,可以写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可以写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如果写议论文,也可以写当代青年(或者当代中学生)要追求什么理想,怎样去追求。

“责任”“人生”“目标”“思考”“爱”等题目均可运用虚题实作的方法来审题、写作。

(注意,所有记叙文,必须有具体的东西,也必须有情感和思想。)

第四法:理解寓意法

此法适用于带有比喻义或象征性的题目,比如“暖流”、“春风”、“红叶”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只要我们明白这些题目是比喻型或象征型的题目,理解了寄寓在题目中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我们就知道写什么了。如“暖流”,这是一个比喻型的题目,比喻心中温暖的感觉。我们可以写父母的慈爱,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以及社会上献爱心的事情给我们带来的温暖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表意是复杂的,很多词语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如“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这个题目,既可以指文化知识方面的一次一般意义上的考试,也可以指在生活中思想、品德方面的一次考验。再如“珍贵的礼物”,既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指父母、师长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这种题目既可当作实实在在的题目来写,也可当作比喻型的题目来写,而当作比喻型的题目来写,挖掘出题目的深层含义,容易把文章写得深刻些。

第五法:添加因素法

有些题目比较宽泛,初看之下不知如何下笔。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来审题,就可以化难为易。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得,笑不能,写什么好呢?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如果我们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这些新因素,把题目变成“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再具体点,“一个哭笑不得的人”,“一件哭笑不得的事”“一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事”,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很清楚了。

再比如“心事”这个题目,因为题目还不够具体,把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题目前面加上“我”、“老师”“妈妈”之类的词语,使原题变成“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妈妈的心事”,那么题目的意思就很明白了。

再如前几年上海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他们”。写什么?怎么写?的确让人有点为难。题目比较大,也比较空。我们知道,这个题目要写的不是“我们”,也不是“你们”,而是你我之外的那一群人——“他们”,注意,“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至少两个人以上。但究竟写些什么呢?我们还在犯难。这时候,如果能运用添加因素法,也许会好办些。添加什么呢?依据你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感悟,不同的人会添加不同的内容。其实,添加什么,就是你在文章中要表现的东西。如“他们为我操碎了心”,写父母或老师;“他们在城市的边沿挣扎”“我们的城市离不开他们”“他们应该得到尊敬”,写农民工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他们在街头流浪”,写街头的流浪儿……添加因素后,我们会发现,题目具体了,题目意明朗了,容易操作了。

第六:准确理解题目法。

有些文题,题目很普通,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如果理解不准(尤其是对题中的关键词理解不准),选材就会出错,作文就会偏题。比如“我渴望……”,“渴望”是迫切的希望。应该写自己很想得到却又很难得到的事。但在作文实践中,有不少同学就不能准确理解“渴望”的意义和用法。有同学写“我渴望阅读”但实际写成了“我爱好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审题十五法[四]
说说作文的那些事(五)
中考作文:让你5分钟快速立意
作文技巧点拨(二) 审题立意的技巧要义解读
·作文审题方法(5)
审题技巧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