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临江仙•夜归临阜

图据网络。

临江仙·夜归临阜①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②,家童鼻息已雷鸣③。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④!夜阑风静縠纹平⑤。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题解】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九月。这年,苏轼在黄州原寓居地临皋附近辟建了 “东坡雪堂”。有了此游憩之所,郁结难解的苏轼便经常往来于雪堂和临皋之间。本篇即一次雪堂夜饮之后回到临皋时所作,表现了被贬黄州后痛苦复杂的心情。

【注释】

①临皋:黄州城南长江边一个水驿官亭,元丰三年(1800)时苏轼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东坡:黄州城东南的一片旧营地,苏轼于本年春在此开荒,因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又在此地建有五间房屋,名“东坡雪堂”,作为休憩会客场所。

③鼻息已雷鸣:意思是睡得很熟了。韩愈《石鼎联句序》中讲,道士轩辕弥明作诗后立即倚墙而睡,“鼻息如雷鸣”。

④此身非我有:身不由己的意思。这是道家对人生的虚无主义的看法。《庄子·知北游》中记叙了一段与舜的对话,舜就有“吾身非吾有也”之句。营营:来往不绝,此处指为功名利禄而奔走劳神。

⑤夜阑:夜深。縠(hú)纹:水面上细小的波纹。縠,有皱纹的纱。

【故事】

这首词作于苏轼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他的住所也从定惠院迁至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东坡位于黄州城北,是当地划给苏轼的一片荒原。苏轼在此垦荒,种出了一片独属于他的“桃花源”。“苏东坡”这个名字,便由此而生。

诗人在东坡诗意地劳作,累了便喝口小酒,困了就在田间小憩。然而睡过头了,睁眼看时,已是漫天星辰。至临皋亭,小儿的鼾声已如雷鸣,苏轼回不了家,却无妨,就地而坐,倚杖听江声。

“夜阑风静縠纹平”,诗人的心绪便如这江面一般平静。只略有些遗憾,“长恨此身非我有”,但前路已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天地之大,足以让人逍遥其间。较之两年前写下的“缺月挂疏桐”,诗人此时已超越了所谓的命运,赢得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几天后,当地官员惊闻此词,以为苏轼投江而去了,急忙往临皋亭查看。只见苏轼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怎么都叫不醒。

【赏析】

本词是作者黄州时期“一词二赋”外的几篇杰作之一。其主要特点是行文干净自然而含义深远,有举重若轻之感。

词作记述了作者一次深夜在东坡雪堂畅饮,大醉后返回临皋住所的经过和情形,表露了厌弃人世、希望彻底解脱的思想,展现了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词的开头,着意渲染其醉态,让人想到其愁闷程度。接着,写回到家门口家童鼻息如雷,敲门无应,只好“倚杖听江声”,这种夜静人寂的真实场景,烘托出了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酒酣之后复杂难言的内心世界,为下阕的人生反思做好了铺垫。

下阕写酒醒后的思想活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突兀而出的深沉感慨,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的点睛之句。而 “夜阑风静縠纹平” 一句既是眼前的真实物境,又是作者的真实心境,此时作者似乎已经看破红尘,寻求彻底解脱的心意已定。最后“小舟” 一句 更生动形象地表明作者要驾一叶扁舟,随波逐流,任意东西,在江海中度过余生的决心,这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之后痛苦复杂心境的真实记录,思想发生变化——由儒家的入世到道家的出世的真实流露。

RECOMM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鉴赏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词作鉴赏
【诗词学堂】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心解
《临江仙·夜归临皋 》 【北宋 】苏轼
苏轼《临江仙 · 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代苏轼的词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