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家争鸣(2)君臣父子怎样治国

礼崩乐坏盛行、乱臣贼子频出的春秋晚期,迎来了至圣先师孔子的出世。春秋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乱臣贼子破坏了宗法礼乐制度,造成天下大乱。孔子的思想针锋相对,直接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严刑峻法防范乱臣贼子是治标,道德高尚人心所向才是治本的良策。孔子当然不会天真的认为对臣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能提高臣子的道德水准,防患犯上作乱于未然。恰恰相反,孔子认为臣子出问题责任在领导,领导能力出众、道德高尚才能服众居高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齐景公向孔子求教治国的道理,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很赞同回答说:'对呀!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就无处安身了!'。其实这段对话孔子是答非所问,齐景公不是没听懂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周的政治制度是天子、诸侯、家三级分封,嫡长子世袭继承。到了春秋晚期在治权方面周天子式微、国君无权、家君当道,在继承权方面嫡长子危如累卵、次子和家臣蠢蠢欲动。乱臣贼子不安其位、弑君杀父时有发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为了残酷的现实。齐景公作为齐国的国君,当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因此问政于孔子。

齐景公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孔子的回答是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齐景公应该追问如何才能实现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呢?孔子的答案将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齐景公没有问,孔子当然就没有答。往好了说齐景公是有自知之明,往坏了讲齐景公是糊里糊涂。原因是如果孔子回答'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就相当于直接告诉齐景公,齐国的混乱朝政是景公不仁造成的。

孔子的治国理念很明确,之所以乱臣贼子当道,主要责任人是君和父而不是臣和子。因为君不仁所以臣不忠,因为父不慈所以子不孝。

君主想要治理好国家,前提是自己要做仁者,这就是孔子的治国理念。没有人天生是仁者,困而学之、学而知之、持之以恒就可以求仁得仁。什么是'仁'孔子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孔子将仁分为三个境界,从低到高分别是君子、仁者和圣人。'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修身成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安人做仁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平天下当圣人。天子是圣人、国君当仁者、家君做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孔子的治国良策就很明确了,治国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君主克己复礼做君子;第二步、君主以身作则、推己及人使周边的人成为君子,自己安人成仁者;第三步、君臣成为仁者和君子之后,施仁政、行王道,国泰民安水到渠成。孔子认为齐景公根本就没有当仁者做君子的潜能,所以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把齐景公打发了。

孔子定义的圣人是天命所归安定天下百姓的人,是生而知之绝顶聪明的人。不但自己没资格当圣人,而且当时也没人有资格当圣人,能够成圣的都是古代圣王。所以文士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仁者,最高追求是求仁得仁。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圣人,却被后世尊为圣人,而且是上下五千年的至圣先师。原因在于孔子的思想利不在当代,功却在千秋,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实至名归。孔子建立了中国人的第一个精神家园,而且这个家园历久弥新,至今依然具有正人先正己的普世意义。

人是有精神的,人是有追求的,没有精神和追求,人就和动物无异了。孔子为士人的精神追求找到了一个归宿,在儒家的精神家园中,人生有目标、做人有方法。人生目标是做君子、当仁者,做人方法是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精神家园当然不止一个,与孔子同时代的大思想家,先秦诸子、印度佛陀、犹太先知和希腊哲人也构建出各自的精神家园,如佛教的'有生皆苦,修行求解脱',基督教的'人有原罪,赎罪进天堂',苏格拉底的'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等。成为中国人主流信仰的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的求仁代表入世者的精神、道家的无为表达出世者的态度、佛教的解脱成为普通人的信仰。

然而孔子的治国理念和孔子的理想社会却是背道而驰的。孔子理想中的治国是道德高尚、能力出众之人居高位,居高位的仁者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使周边的人成为君子,君主、大臣和子民的道德水准和能力与地位相匹配,这样的国家自然不会有乱臣贼子犯上作乱。但是孔子理想中的社会却是按照血缘世袭的宗法礼乐社会,士人身份的贵贱尊卑由血缘决定而不是由道德水准和能力决定。这就造成了儒家思想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理想中依据德行高低确定身份等级,现实中世袭的血缘决定地位的尊卑。

孔子当然知道问题所在,因此开办学堂广收弟子,传授儒家思想治国之道,学成的弟子入世做官,辅佐君主成为仁者。这样的方法过程曲折,效果未知,对君主又提出了修身克己的严格要求,孔子终于成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受重用的游士,终其一生的努力与心中的理想渐行渐远。孔子不得志的悲剧不仅体现在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更体现在政治理想与时代脚步的背道而驰。

前一篇文章讲到春秋到战国是贵族没落平民崛起、武士没落文士崛起的时代。这个大时代对贵族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礼崩乐坏使贵族打破了出身的限制,拥有了辅佐君主治国平天下的机遇。对平民是有喜有忧喜多忧少,拥有参战权利使卑贱的平民看到了晋升的希望,累积军功就能改变家族的命运。贵族和平民都不愿回到过去,孔子的抱负无从施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群书治要360》(八)
古文赏析:王禹偁《既往不咎论》,圣人之言,君子学之可以成事,小人学之可以助奸
奸劫弑臣第十四
礼门义路
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程朱理学究竟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还是背叛
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