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老子》——老子被世人忽略的方面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人们公认的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自然无为”是老子的主要思想,“道”是古今学者公认的《老子》一书的中心论旨。但是我在读完《老子》后却觉得老子还有被世人忽略的方面。

老子其实还是个优秀的兵家及谋略家。

1.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利于万物但是不争名利是非,居于大家不喜欢的地方,故而接近“道”。

水愿意居于最低处,才会万流奔腾,形成汪洋大海。圣人也应该放低姿态,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应该是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贯彻的最为彻底。他礼贤下士,结交江湖人士,将有才能文人武将地位捧得高高的,所以在他还是秦王的时候,他的府中就聚集了众多能人异士,名士名将。做了皇帝之后,他建造了凌烟阁,将有功之臣的画像供于里面,让自己时时谨记唐朝的兴盛稳定离不开这些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能善,动善时。”

以静制动,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非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于静处观察,观察其他六国的动静,在最恰当的时机出动,“连横合众”就是他们二人的杰作,苏秦创合众之术,张仪则实行连横拆散合众,在他们的主导下演绎了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长久,只因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圣人最后考虑的才是自己,将自己置之度外,不以自己的私有为目的,反而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实,天地之所以长久,还在于它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任你世间风雨肆虐、战火纷飞、你争我斗还是歌舞升平,天地皆不为之动色,一如往常的运行、周转。

就是说你们的事情与我无关,不参与、不评论,我就是我,我只是我。

2.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老子在其论著《老子》一书里,“柔与刚”“弱与强”不时的出现。

《老子》是一本伟大的科学巨著,他的辩证法思想超前于世界许多国家。同时他的兵法和谋略也隐藏在其著作《老子》里。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弱的能胜刚强的。鱼不能离开它生活的河流,国家的的有效武器不能展示给别国看。

古今不少军事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成功地运用以弱胜强的思想原则,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战国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秦末的楚汉成皋之战,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和吴蜀的夷陵之战,还有东晋时的淝水之战,都是大国强军吃了败仗,小国弱军却打了胜仗。

弱为什么能胜强呢?只因柔弱了自己便会有自知之明,时时有危机感,因而能临危发奋,既谨慎小心又踏踏实实,而强大的一方容易自满骄横,所以物极必反,柔弱刚强成功对调,最后就成了两军相逢“弱者”胜的局面。

“强梁者不得其死”意思是强横者不得好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又柔又软,死后的尸体则僵而且硬。草木生的时候又柔又软,死后的枝干则又枯又干。所以,强硬的,属于死亡一类的,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刚则断,峣峣易缺”的道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地。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但是水却能滴穿坚硬的岩石。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意思就是要想对手亡,就先让其张狂;对手弱,就先让对手强;要想废了他,就先抬举他;要想获取,就先施与。

我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讲的是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每天晚上睡在草头上,吃饭睡觉前尝一尝苦胆,以警醒自己不忘耻辱 。但是越王同时也很好的运用了老子的”要想废了他,就先抬举他;要想对手亡,就先让其张狂这一主张。他主动给吴王做奴仆,做马前卒,吴王病了他还“尝粪卜疾”,吴王送他回国后,他还是极力的去抬举奉承吴王,送上美女西施。在夫差要攻打别国后,他赶快送上马匹、粮食、珠宝支持。勾践促使吴国扩张领土,四处称雄,让它表面越来越强大,让吴王夫差认为自己的确天下无敌,实际上是让他耗尽国力,成为一个纸糊的巨人。

结果的结果就是越王勾践利用吴国外强中干的时候,一举打到了吴国首都,将之灭亡,报了当年的亡国之仇。

3.以奇用兵,后发制人。

《老子》第五十七章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意思是说以堂堂正正的方法治国,以奇诈诡异的方法用兵。这一思想被后世人加以利用发挥,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战术。《孙子兵法》里说:“能打要装作不能打,想要打要装出不想打,要调兵与近处就要假装将兵调往远处。”

清代的唐甄则将“以奇用兵”总结出这样的三条:(1)出其不意,避实就虚。(2)声东击西,攻其不备。(3)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这其实就是兵不厌诈。历史上将兵不厌诈用的炉火纯青的莫过于韩信的“明修贱道,暗度陈仓”之计了。而《三国》中的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则将兵不厌诈广而告之,发扬光大。

老子认真思考了如何应对那些带利剑的“窃国大盗”强加给我们的战争,取胜之术就是“以奇用兵,兵不厌诈,后发制人”。

老子还是个反战人士,最早的和平倡导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战争带给社会的只是遍地哀鸿和满地荆棘,带给人民的更是家破人亡和瘟疫饥荒。

老子思考战争为的是熄灭战火,万不得已兴兵也只可以用于自卫和济难,决不能以武力称雄于天下。

其实后世者中以武力逐鹿天下的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依然我行我素。比如曹操,他被后世的人称为最卑鄙的圣人。他的《蒿里行》里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可见他是知道并见识到战争带给人民的危害的,但是却不能阻挡他争夺天下的雄心。

所以,老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也是伟大的谋略家,《老子》一书也成为后世的军事家、战略家们吸取战争智慧的营养基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13、能守住柔弱的叫做强壮
陶朱术
范蠡:你若有我的本事,人生一样开挂
槪史 28.吳越世仇 夫差拒谏
通俗释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