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给小学语文老师:3个“基本法”,教好统编语文

去年九月,全国小学统一使用国家编撰的语文教科书。一线老师以火一样的热情拥抱这一全新的教学时代,投入对统编教科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之中。教科书真好,教科书太新,进入实践后,一线教师也遭遇了意料之中的困难:教科书编得好,教学时什么都想要,总觉得“教不完”,教学负担变重了;教科书编得好,教学时吃不透,总感觉“教得浅”,教学效果打折扣。

一线老师,特别是新手教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四处求助,大家希望获取解读统编教科书的基本方法。这个时候,不少名师提供了各自的解读,但解读过于个性化过于,艺术层次过高,一线教师觉得自己操作起来有难度,效果达不到;市场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书,更多提供的是基本信息,转化为教学时,又觉得特色不明显,教学过于平庸。

大家越发期待——是否有一种解读统编教科书的“基本法”,让教学能够做到既达标又有创意。我们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大家期待中的统编教科书解读“基本法”:

第一,锚定教学目标

“锚定”这个词很好理解,如同停船时要抛锚,以防偏倚。目标锚定,就是要在教学之前明确目标,锁定目标,朝着目标实施教学。锚定目标,首先要仔细阅读“单元导读”。

基本法的口诀一:单元导读好好读。

单元导读中出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何做到“好好读”呢?首先自然是“细读每一字,理解每一句”。目标表述就简单一两句,这一两句一定要读得细致,要知道“目标是什么”“目标如何达到”“目标有何用”。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目标是“批注的方法”;达成目标的方式是“学习”;目标达成后产生的功能是“阅读”。可见,这一目标就指示着本单元教学要注重学习的是批注;要学会各种批注;学习批注后,其意义在于让阅读更加有效,将阅读推向深度。

其次是在整个单元中的“寻读”。教学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定会分散与化解到单元的各篇教学中,否则,为什么一个单元要由多篇课文构成呢?因此,接下来不要急着读“某一篇”,还是应该整体观照整个单元,看一看“每一篇”。读一读每一篇在落实目标上,到底承载着何种任务,达到什么样的“微小目标”。也就是说,大目标应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分散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去执行。一个单元课文教完了,这个大目标也就实现了。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而第一篇《牛和鹅》承载的是“学习多角度去批注”;第二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承载的是“学习质疑式批注”;第三篇《陀螺》承载的是“批注体会深的地方”。三篇教学共同完成总目标“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所谓“好好读”,就是要明确目标是什么,又要知道目标是怎么分解的。解读统编教科书,不要一下子扑到细处,应该站得高一点,先翻看整个单元,实行“统整式”解读。

第二,设定检测系统

根据“逆向式教学设计原理”,在解读时目标锁定后,为确保教学有效,要优先设定“检测手段”。检测,本身就是教学中的一个流程,同时又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是解读统编教科书时不可缺少的一步。

基本法的口诀二:助学系统好好读。

统编教科书由三个系统组成:单元导读为“导航系统”;课文篇目为“内容系统”;语文园地,课后练习,交流平台,泡泡提示等为“助学系统”。当解读目标完成之后,依然建议大家不要立刻解读“内容系统”,而应再次翻看整个单元中,散布各处的“助学系统”。

例如,读一读每课的课后练习,读一读单元中出现的泡泡提示,读一读课文旁出现的批注……聚焦这些助力系统,对于解读有着以下几个作用:其一,确保目标达成。例如,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极为匹配,练习如果能完成,就能基本确保目标达成,练习就是目标达成的检测;第二,构思教学流程。课后练习的出题次序,课题下的“阅读提示”,交流平台中的对话内容等,都能为我们构思教学流程提供参考。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的《蝙蝠和雷达》一课的“阅读提示”中提出“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在旁边和文后提出了一些问题。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教学时就可以按照“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熟悉内容;再聚焦旁批和尾批中提出的“问题”,具体关注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之后再组织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梳理出提问的相关策略。

解读时,关注课后练习、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不仅是对“目标”的再次回望,也让即将进行的教学设计逐渐明朗。同时,完成对整个单元的整体把握。到单篇解读时,依然不忘这些助学系统在教学时的融入,让其成为教学中的检测环节,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就可以让教学设计有序列,有创意,让语文要素在教学中实现“软着陆”。

第三,审定文本内容

说到解读,离不开的是对文本的最为朴素的阅读和理解。必须说明的是,原先我们的解读,一下子是扑向“内容”的——细读文本,根据内容确定要教什么。解读统编教科书,先确定了目标,再确定了检测工具,最后才看文本。这一流程让每一节语文课具有微小的“课程属性”,而不仅是组织了一次漫无边际的“教育活动”。

基本法的口诀三:课文内容好好读。

就算到达第三步,我们也建议大家不要一下子就沉入“某一篇”,不妨先看看“每一篇”。一下子就细读单篇,很容易陷入单篇教学“过细”的窠臼之中,出现前文所述的“教不完”的烦恼。单元统整解读,站得高,看得远,有助于建设全局观,践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教材实现能力生长,指向核心素养的夯实。

作为例子,应该怎么解读呢?审定内容时,要朝哪些方向呢?我们分享最为根本的三个:

其一,关注文章。解读一篇文章,就要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理解表达的逻辑,这就是老一辈语文教师口中的“八字宪法”。其实,这也提示我们——解读要细,要关注语文要素组成中的每一环。我们称之为教师解读的基本功。例如:本课中有没有陌生的词语,特殊的句式,效果强劲的修辞运用,结构明晰的段落等,一边读,一边就要批注,优秀教师的教科书上,都有学习和思考的痕迹。其次,关注文学。执教语文 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之外,还承载着端正和和提升审美的功能。课文即美的依存,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近美,学习如何以美的方式表达审美的结果,这是语文学科必须承载的教学任务。因此,解读时对文本文学性的关注,在教学设计中致力于提高学生审美的鉴赏力,成为基本的方法之一。例如,阅读体会,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美?探索追踪,文中哪些写法与众不同,具备独特之美;哪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是第一次出现的,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之美等,都可以在解读时标注好,在教学时,落实好。其三,关注文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承载起文化的传承与担当之责任。统编教科书中的每一篇,都是优质文化的载体。解读文本,就要关注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教学设计,以学习养护文心,用教学培育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承人。例如统编六年级的《桥》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编三年级《司马光》中带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统编六年级《为人民服务》中革命历史文化等,都需要在解读时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中予以明显体现。

以上提供统编教科书解读的“基本法”。请特别注意,这是“基本方法”,就是提供参考的意思,而不是“万用之法”。毕竟文本不同,目标不同,教师的气质不同,学生的学情不同,教无定法才是真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统编新课怎么教?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课?名师何捷直播开讲
李作芳:统编本“阅读策略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语文统编教材“一课一得”教学实践路径
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全国论文评比获奖作品展示(三)丨把脉“长文、难文”,让想象随“短教、浅教”飞扬
何捷|轻松驾驭片段教学,不妨分门别类找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