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板桥轶事|他诗书画“三绝”,因贪嗜自罚“停画百日,戒酒三春”

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能称得上“诗书画三绝”的大家巨擘,一般认为,唐代有王维,宋代有苏轼,清代则有郑板桥。

人们尝知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双璧已属不易,其实他书法精湛,也是独步一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书画堪称精妙,冠绝人伦,其词更是领一代风骚;郑板桥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一生只画兰、竹、菊、石,以草书中长撇运笔,浓淡疏密,风睛雨雪,情态逼真。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秀劲潇洒,自创一体,称“六分半书”,亦称“乱石铺地”,即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板桥体。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他还擅长篆刻,所制形式多样的印章,古朴不俗。他一生撰书过很多对联,与独特的书法、印章,形成三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王维《辋川雪图》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卸任之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对于他的独特人格和艺术成就,同代和后学多有佳评,捡其要者,抄录几条: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郑板桥像

郑板桥一生,以“怪”出名,所谓无“怪”不板桥。但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着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但绝不凄楚,更疼不自弃,而是他性格耿介和不合时宜的组成部分,和他本人的性情非常合拍。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他的“怪”如同做人,板板正正,凡是都可以大方示人,绝不躲躲藏,既当婊子又忙着立牌坊。因此敢于独立特行,不受陈规陋俗的束缚。连他的一些出人意表的“嗜好”,也带上了古怪的标签,但这些所谓的嗜好,其实并不显示他的特别,倒是透出了他的真性情。

▲颇有骂名——

郑板桥潍县卸任之后,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大贾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在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郑板桥卖画,全为生计,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自己给自己搞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甚至编些专为骗傻子的理由。板桥觉得,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概因他是出于率真,不见一丝虚假,更无一点狂妄轻薄之气。

▲好吃狗肉——

板桥制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赠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所以为此钻空子的人也不少。

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到他的书画,预先用计,设下陷阱。他们风闻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郊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一行经过时,“主人”便笑脸相迎,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不假思索,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作品堂而皇之就挂在那里,震惊之余,方知受骗,十分后悔,但也只能暗暗在心里懊恼一番。

板桥画作《芝兰如意图》

这种因贪嗜被骗的事,在他一生中遇到不止一次,常常都是觉悟太晚,只能“哑巴吃黄连”,暗自责骂一番就翻篇过去,不会特别挂在心上。但如果相同的事,被人如法炮制,竟能继续得手,那就真的无法容忍了,为此,板桥破天荒地对自己罢了工,一改“书画难隔三日,三餐不离酒盏”这长年雷打不动的日常作息,并亲制一则自罚帖,实打实地“停画百日,戒酒三春”,以对自己“好吃狗肉”贪馋陋习,实施严厉惩罚。

所谓何事,如此惊天动地?这还要从他54岁时由范县改任潍县知县的一次遭遇说起。

潍县自古为东莱首邑,是当时山东乃至中国猪鬃加工业基地之一。清乾隆年间,潍县城里有一个独霸一方的大猪鬃商,名叫李武正,其父李文财,原是潍县北乡的猪鬃贩子,开始时在城里买了两间茅草房子,作为落脚之用。由于他太守本分,经营了大半辈子猪鬃,也没挣什么钱,更别说创下什么家业。但生意到了李李武正手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李武正心狠手辣,善于钻营,精于算计,为人狡猾,对乡里也是百般盘剥,敲诈有术。看着儿子净赚不义之财,李文财又急又恼,却又劝阻不了,每当争执起来,李武正便骂老子“老不中用,少管闲事!”李文财气病交加,不久便撒手而去。这样,李武正就更加肆无忌惮,生意越做越大。他在潍县、青岛、天津一带游走经商,喜欢结交狐朋狗友,一时可谓是“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仅仅十几年功夫,就成了潍县屈指可数的富户,他在县城东关建起上百间瓦房,办猪鬃加工收购点,为了炫耀和显示排场,扯下父亲在世时的旧招牌,挂上新字号“鲁东鬃行”,大门内外整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富商大贾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别看李武正派头很大,阔气非常,其实肚圆腹空,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与人交往时总怕被瞧不起,就一心装扮书香门第,冒充有学问的人。他在自己的大院里设了“圣贤书斋”,八仙桌上摆设着文房四宝,书架上装满了古杂书籍,还不惜银两买来名人字画,把书房四壁挂得琳琅满目,置身其中,还真叫人感到有了几分文明排场。可惜,一屋的名流佳作中,唯独不见当堂知县大人的墨宝。一次。当地一文人观赏了李武正收藏的字画后,随手留下这样两句诗:“搬来天下名山水,难移咫尺板桥竹。”李武正叫人念了,心里翻江倒海很不是滋味。

其实,李武正身居潍县城,哪能不知道郑板桥字画珍贵有名,又何尝不想求得几幅。怎奈郑板桥脾气古怪,凡事“厚窭子而左富商”,对于穷苦人,他几乎有求必应,但对于李武正这等刁诈奸商,别说为之作画,连面也难求一见。板桥到任潍县后,李武正曾数次专程拜访,总是被拒之门外,其做50寿辰时专门派人下帖子去请,板桥仍不加理睬。

李武正的这点心事,别人不是不知,但都怕得罪惹恼他,不提而已。现在,李武正听到这两句诗,虽感气恼,但也把他给激出办法来了。当即,他吩咐手下放出风去,谁要能帮他请郑板桥画一幅墨竹,愿出一千两银子做酬报。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李武正的这一千两白银,还真招来一个见钱眼开的势利小人,名叫杜四。此种人物,江湖上也称之为掮客,专门在名人之间做拉皮条的生意。

这杜四是个穷秀才,家住离县城不远的白浪河西岸,已经60出头。此人虽有几分学识,但一贯品行不端,年轻时吃喝嫖赌,在烟花坊中沾染了一身坏毛病,到老来既无妻室焉有子女?孤身一人,寒酸潦倒,想教书混碗饭吃都无人敢用,只好东挪西借,凑合度日。他一听说大财主李武正出一千两银子谋取郑板桥的墨竹,便动了心,红了眼,挖空心思想鬼点子。苦思冥想好几天,还终于让他想出了一个歪点子。

于是,他先去拜访李武正。李武正一听是老二流子杜四,开始也不想见,但知其来意后,才勉强见他。杜四进来,奴才一样又是点头,又是躬身,殷勤巴结,生怕被赶出去。李武正也不看他,坐在椅子上漫不经心地问道:“你说有办法求到郑板桥郑老爷的的墨竹,不知是何良法?”杜四连忙凑上去,沾沾自喜地如此这般说了一通,李武正还是半信半疑,犯了一会叽咕,怎奈他求画心切,既然杜四自告奋勇来了,不妨破费点小钱,让他去试一试。便叫人拿了20两银子丢给杜四,说道:“先拿20两,事成之后,按实付酬,不会亏待你的。不过,你也记住,我可是要他的墨竹。”杜四连忙答应:“那是那是,包小人身上了。”

板桥《兰竹图》

时值阳春三月,杜四拿了从李武正那儿得到的20两银子,把自己靠河边的三间房舍修葺一新,又将窗下几簇修竹整理一番,还租了几十盆各式各样的花草,摆放在屋檐下。房内布置了八仙桌、太师椅,文房四宝一应俱全,还放上几本《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说部之类,一番收拾之后,看上去还很有点落魄文人的风雅。摆放停当后,他便每日在河岸上坐着钓鱼,俨然一副姜太公悠然自若的做派。

原来,这杜四久住白浪河边,这里风光别致,板桥每年春暖花开之际,和赏春的人群一起,常来此处游览观景。以前只因自己堕落至此,名声又不好,却还不泯羞耻之心,所以每当看见板桥路过,总是躲躲藏藏,生怕被人碰见。今春他却一反常态,为了苟活,将丢弃残留的一丝斯文;为得到李武正的千两白银,要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面前耍耍花招,骗一幅墨竹画儿。

不出杜四所料,清明后的一日,恰是雨过天晴,白浪河两岸花红柳绿,景色诱人。郑板桥处理完公事,独自素装,来到白浪河边,信步顺流观光。他放眼四顾,看百花含露,杨柳吐新,葱翠欲滴,桃李争妍,花枝招展,流水潋滟,映面闪光,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置身这清幽明媚的世界,欣赏这如画的旖旎风光,好不令人心旷神怡。板桥不禁诗兴大发,朗声吟了一首《竹枝词》:

城上春云拂画楼,城边春水泊天流。

昨宵雨过千山碧,乱落桃花出涧沟。

吟诵声刚落,只听旁边有人连连称道:“妙!妙!县大老爷不愧为当今才子,出口成章,令人钦佩不已!”

板桥举目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模样的人,满面笑容走了过来。只见他须发斑白,身着青衫,手握鱼竿,颇有些落魄文人气度。举止落落大方,一时产生好感,忙答话道:“先生尊姓,家住哪里?”杜四用鱼竿一指:“贫生姓李,陋舍便是。郑大老爷经常观光至此,贫生只怕打扰老爷,所以从未拜谒,望恕贫生无礼!”板桥道:“不妨!不妨!”他一边说,一边向着小小茅舍扫视,只见这土房茅舍看似简陋,然而从矮墙上露出的院内风光,想来都是优雅别致。几株香气诱人的桃花,正含着笑颜探出头来,仿佛欲向来客倾谈;桃花一侧,几簇修竹亭亭玉立,葱翠挺拔,更增添了院内生机。板桥忖思,这里好似世外桃源,颇有点江南意味。如此美景佳色,往日为何未曾留意呢?今儿既来,必得多看几眼。

杜四见板桥为景色所迷,一时兴起,也想显示一下才华,以博板桥欢心,于是也信口诌道:

春桃翠竹心荡漾,世间佳景园中藏。

难怪身居陋舍中,白浪河边赛苏杭。

板桥听罢,轻轻颔首,随口赞了两句。杜四趁机上前施礼道:“老爷过奖了。寒舍尚有丁香、玉兰、海棠、柑橘等江南花木,老爷若有兴趣,请到里面观赏。不知老爷能否赏光?”

板桥久别家乡,又游兴正浓,一听有江南花木,并不推辞。于是,由杜四前头引路,进了柴门。板桥一眼望去,满目花草竞相怒放,五彩缤纷,竞吐芳艳,他捋一捋花白胡须,神情爽快,言道:“如此佳景,来北方很少见到。先生园艺实乃不凡。”

杜四见时机已到,忙道:“贫生不才,但久闻大人官清才绝,德高望重,今日光临寒舍,乃贫生三生有幸。今室内适存狗肉一盆,此乃桃花盛开时节,这里素有‘桃花狗肉’美名,大人不嫌弃,请畅饮几杯,以略表贫生仰慕之意。”他边说边窥探板桥表情。板桥平生最爱吃狗肉,何况“桃花狗肉”早有耳闻,又盛情难却,未再多想,便点头应允了。

酒肉备齐,两人对饮起来。“桃花狗肉”名副其实,别有风味板桥兴趣尤浓,不由开怀畅饮。两人谈笑风生,甚是投机,不觉太阳已压树梢,板桥酒已半酣,杜四见时机成熟,忙起身上前作揖道:“大人墨竹名扬天下,贫生久盼不得,今大人亲至,恳请留一墨竹,不知使得否?如蒙恩赐,贫生终生夙愿偿矣。”

板桥感其真挚,一口应允。杜四赶紧搬出备好的笔墨纸砚,在旁侍候。借着酒兴,板桥提笔挥墨,顷刻,活生生一幅墨竹,刚劲有力,跃然纸上。杜四手舞足蹈,欣喜若狂。

板桥画兰及书法

板桥画完,刚要搁笔。杜四叫道:“请大人题跋。”板桥问:“先生大名?”杜四答道:“卑名武正。”板桥刚要书写,转念一想,脸色陡变,驻笔问道:“这李武正不是‘鲁东鬃行’大老板的名字吗?”杜四急忙狡辩:“贫生是与鬃行老板重名,不过我要大他十岁,人家是富商,我乃一介寒生,怎能与他相比!与这奸商重名,深感晦气,但姓名乃父母所赐,不可擅自更换,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板桥已有几分醉意,听过他一番狡辩,也就信以为真。心想,天下重名重姓之人甚多,也不足为奇,于是不假思索,题上了名字,落了款。书毕,天色将晚,便告辞回衙。杜四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千恩万谢,送出去老远。回到房内,来不及收拾酒桌,便卷起墨竹图,急急忙忙奔“鲁东鬃行”交差去了。

话说那李武正得到板桥真迹,甚为欢喜。可又舍不得一千两银子,他让管家拿出二百两打发杜四。见他食言,杜四吵将起来,李武正怕传出去坏了名声,又给添了20两,命人将其轰了出去。当晚,李武正欢喜得一夜没睡好。翌日一早,便令家人大摆宴席,柬请全城名绅大贾,以便炫耀,装潢门面。这一天,李家厅堂之内热闹非凡。

板桥早堂过后,刚要出外查访。忽听衙役禀报,说有不少绅贾齐聚李武正家赴宴,祝贺县大老爷为其作画题跋。板桥顿时恍然大悟,知是昨晚酒后被杜四骗了。于是差人到东北门外去传杜四。差役回禀,杜四家门反锁,院内一片狼藉。一打听才知,杜四知事不好,怕吃官司,揣着李武正给的银子,早已溜之大吉。

板桥听完,气的周身打颤,长叹一声,道:“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之人也!昨日只因贪杯,受人欺骗,实是后悔莫及。”于是令衙役伺候笔墨,郑重其事地给自己题写了一首“戒诗”:

贪杯辱身,理当受责。

停画百日,戒酒三春。

据说,一贯嗜酒如命,痴心为画的郑板桥自即日起,果真一百天未作画,一个月未曾饮酒,足戒之后,方重返日常。

苏轼《枯木竹石图》

由此可见,一个心性坚定的人,就是要防微杜渐,敢于对自己的不自觉痛下狠心,只有卸掉负累,才能轻装前行。也只有这样,一个具有大才能、大气节的人,才能守得初心,终生不被流俗所污,不被奸诈所欺,不被磨难击垮,经得百般世事,胸藏万壑,包容天下,既成得大事,建得伟业,又品行端正,臻于完美。哪怕不为世俗所容,但心灵如冰雪纯净,拥有一份谁也无法夺走的爱,一寸一寸建构起自己完整的人生,俯仰之间无愧天地。

郑板桥是公认的公正廉明,才华横溢的正人君子,却以“扬州八怪”之首传名后世,究其原因,不外是“不合时宜”。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与人为善,好抱不平。因此,与那些贪赃枉法,仗势欺人,嫌贫爱富,虚伪逢迎的种种丑恶世俗格不入。他写字作文都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和独特洞见,他工诗词,直摅血性,格高思远,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决不同流合污,随声附和,故在一般人看来,他一言一行无不为“怪”。郑板桥对人对事,都有他自己的深刻见解,决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因而也被称之为“怪”。他见不得人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统统用于钻营名利,斤斤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有感于此,他只能自我解嘲,愤而大书“难得糊涂”。

他为官清正,在任一十二载,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因开仓救灾,触忤权贵,得罪了豪绅大吏,不得已,只能因病休乞而抛官封印。在当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朝官场,只有他离任时仍然两袖清风,囊空如洗,两头毛驴驮着全部家当,回归扬州、兴化,卖画到老。他一生所著诗文甚多,汇编成《郑板桥集》,内容多描写入民生活的疾苦,怜悯之心颇为深切。他对文艺创作的见解异常精辟,人们都赞扬他过目成诵,他却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他主张反复钻研,去伪存真,灵活运用,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速记背诵。他无论诗、文、书、画、印皆富创造之精神,其文宏博雄丽,开心明理,为世称道,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后人传唱,经久不衰。

乙酉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郑板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葬于城东之管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板桥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
郑板桥:清楚难,糊涂更难
(11)扬州首怪——郑板桥
难得糊涂——郑板桥
【书画同源】郑板桥画竹,把文人画推到极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