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兰亭序》的王羲之不是书法家,那他是谁?

作者:戴明华(博物馆有得聊文化艺术讲师)

《萧翼赚兰亭图》

说起《兰亭序》,大家都如雷贯耳,那可是天下第一行书!但如果你只知道它是天下第一行书那就太简单了,要认识这件作品,我们首先要认识它的作者王羲之。今天,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问王羲之是谁,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说“大书法家”啊。再往高说,有人会说:王羲之是书圣啊。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在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是没有“书法家”这个称谓和职业的,没有人卖字为生,也没有人从小立志成为书法家或者为书法艺术奋斗终生。“书圣”这个标签是后人给的,王羲之在世时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头衔”。那么王羲之不是书法家又是什么呢?在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后世的“书圣”时,他又是谁呢?让我们先回到1600年前的永昌元年。

《兰亭序》神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世家大族之后“王羲之”

东晋永昌元年,也就是公元322年的正月,丞相王导一连好几天,每天都带着二十多位族人子弟跪在宫门外等待皇帝司马睿降罪。因为他的堂兄大将军王敦在武昌起兵叛乱了,这跪在宫门外王氏一族的人群中就有当年20岁的王羲之。王羲之所在的时代是门阀士族地位非常高的时代,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姓什么非常重要的时代。在当时,如果你跟别人说自己姓王、姓谢、姓庾、姓桓,可能会为你省掉很多废话。而琅琊王氏就是当时最显赫的姓氏。在王羲之出现之前,这个家族就出现过很多的名人,比如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争鸩的主角王览,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王羲之的这两位堂伯父王导和王敦,一人掌握国家内政,一人手握国家兵权,和司马皇室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生前声名也是在王导之上的,在司马氏南渡时他时任淮南太守镇守淮南,为司马睿稳固扬州政权。但是不幸的是,公元309年王旷孤军救上党,在上党之役中,王旷带领的晋军不抵匈奴,三万兵马死伤两万多,王旷从此失踪。“失踪”就是不知所踪。所以有人说王旷战死、有人说他被俘囚禁、有人说他投敌了,司马氏选择了沉默,从此王旷的名字,就很少在晋朝的正史中出现了,那时的王羲之才7岁,也就是从7岁之后王羲之一直就没再见过父亲王旷,所以幼年的王羲之虽然很聪明但不怎么爱说话。然而13岁那年的一场宴会,让幼年的王羲之初露lu头角。宴会的主人叫周顗,字伯仁,时任尚书左仆射,官位仅次于尚书令。对于王羲之来说,周顗是和他的堂伯父王导、王敦同辈的长辈,而且这位周顗虽然行事作风比较孤傲乖张,但为人正直,受人敬重。当天周顗邀请的都是位高权重的显要人物。当时宴会上有个规矩,主人要把第一块牛心炙,就是烤牛心肉,分给宴席上最重要的一位客人。周顗在其它宾客还没有动筷子之前,就把第一块牛心炙分给了年纪最小的王羲之。他是什么动机这么做我们无法揣测,是不是他看出了王羲之的过人之处不知道,但自从得到这位“周叔叔”第一块牛心炙之后,王羲之的名声就尽人皆知了。当然,这时的名声还与他的书法没太大关系,但琅琊王氏在王羲之之前也并不缺乏书法写得好的人。事实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还有那两个有名的堂伯父王导、王敦字都写得很好。

王敦草书《蜡节帖》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善写隶书、行书,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是受父亲启蒙,同时他也向同族叔父王廙学习书法,王廙书画俱佳,尤其是飞白体最被世人称颂。和王羲之同时向王廙学习书画的还有一人,就是晋明帝司马绍。后来,王羲之又向姨母卫夫人卫烁学习过书法,卫夫人的书法师承“小楷的鼻祖”钟繇,这样沿途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去,便是王羲之的书圣之路,那是后话了。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王”这个姓氏对王羲之意味着什么。这样的一个家族、这样的一种门风才可能出现王羲之,而不知所踪的父亲王旷、权倾朝野的堂伯父王导、起兵造反的叔父王敦……又让王羲之时刻处于不安定的旋涡之中。成年之后,依照当时世家大族的规矩,他的姓氏必然和另外一个姓氏联系在一起,这个姓氏让他又有了另一个标签,那就是东床快婿!

东床快婿“王羲之”

王羲之21岁时,娶了尚书郗鉴的女儿郗旋为妻。据说郗鉴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挑。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你来选女婿,都精心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坦腹东床”,露着肚皮躺在床上看书,神色自若,好像对此事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才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郗旋嫁给了他。至此,我们今天才有了“东床快婿”这个成语。从中我们还可一窥“魏晋风度”,所谓“魏晋风度”就是这种不装、不迎合、做自己的气度。当然,阅人无数的郗鉴眼光是极好的,他和当年的周顗一样都发现了王羲之身上的过人之处,但无论如何,郗鉴是不会单单因为王羲之的字写的好而把女儿嫁给他的。

右军将军“王羲之”

后世只是因为《兰亭序》的字写太精彩,而忽视了王羲之在当时更被人所称颂的政治才能及军事才能。东晋平西将军祖约就曾把王羲之和他的堂伯父王敦相提并论,而在叱咤风云一时的庾亮在死前更是力荐王羲之。总之,在王羲之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之前,他更被熟知的身份是中书省秘书郎王羲之,临川太守王羲之,江西刺史王羲之,右军将军王羲之,而在他写《兰亭序》时,他的身份则是会稽内史王羲之。这个时候,东晋的第四任皇帝司马聃才10岁,要靠皇太后抱着他上朝。而此时,王、谢、桓、庾等家族之间依靠相互联姻织成了东晋密密麻麻的门阀政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王羲之,是会稽王司马昱的表兄,是北府兵团郗氏的女婿,“总理”殷浩的亲信,也是被桓温所敬重的东晋第一大家族第二代的代表性人物。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读懂一半的《兰亭序》了。

天师道教信仰者“王羲之”

接下来,我还要跟大家继续说王羲之的名字。如果说王羲之的“王”代表了王羲之的世家大族的身份,那么,王羲之名字中的“之”则代表了他的另一重身份,也就是他的精神信仰。王羲之名字里的“之”,是道教徒的象征。王家好几代名字里都出现“之”,也都与此相关。关于这一点,陈寅恪先生早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就已经考证出天师道是王氏家族的“家世遗传”。天师道,也就是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地区传播的五斗米道。三国时期五斗米道信徒众多,曹操就把张鲁和他的子孙统统带到了许昌,而张鲁手下这些家族就被分化到全国各地,如寇谦之家族被迁到河南,王羲之家族被迁到山东,祖冲之家族被迁到南阳,他们的祖先都是从汉中被曹操迁到各地的。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这已经说的很清楚,王羲之喜欢服食丹药,不喜欢在首都待着,第一次到浙江,就想以后在此终老。在今天浙江绍兴的嵊州市金庭镇,据说这里是王羲之退隐终老的地方。晚唐时期的国子监祭酒裴通曾写过一篇游记,叫《金庭观晋王右军书楼墨池记》,说他到了金庭的王羲之旧宅,还在那里住了一夜,当时王羲之旧宅中的一些楼阁还在,他的记录非常详细。

今日的金庭镇

王羲之之所以会选择这里归隐并终老,应该是受到他们王氏的先祖王子乔的影响。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史书上说他“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15岁时他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周灵王非常看重他,诸侯也愿意服从他。但后来却因为他仗义执言触怒了周灵王,被废为庶人。传说他离家之后去了嵩山,跟随导师浮丘公游历,学辟谷之法,最后羽化成仙。在魏晋,王子乔俨然是道家人心目中的偶像。所有修道的人都希望遇到他,跟随他一起做神仙。而金庭的白云洞传说就是王子乔修炼的地方。王子乔对王羲之来讲,有不一样的意义,不仅是因为信仰道教所致,而是琅琊王氏本来就以王子乔为先祖,那是一种自我认知上同一血脉的亲近。最终,王羲之认为金庭是他隐居和终老最理想的地方。在金庭的生活,让王羲之远离了政治和不必要的人事,他如释重负之后似乎爱上了园艺。他在给朋友的信札中说:仆近修小园子,殊佳。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可以看出王羲之在住所附近修建了一个不大的院子,种上了各种草药和果树,精心养护。他还给在益州当刺史的好友周扶写信,让他帮忙收集果树的种子。很可惜,第一批寄来的种子,很多都没有发芽,王羲之写信抱怨是周扶包装太过紧密了,把种子都“憋死”了。周扶则回信辩解说:果树种子怎么种都能发芽,跟包装紧密没啥关系,调侃王羲之种树没经验,水平不够。终于,在周扶的帮助下,王羲之种树有了起色,他很得意,在他们往来的书信中,我们知道他种了青李、沙果、海棠果、樱桃、大柿子、橘子、柑子等等,种类还挺多的。如今在绍兴东南一带的山谷盆地,仍有很多果园。有些果树的品种很特别,比如有一种李子,是桃子形状,当地人称之为“羲之桃形李”,这种品种并不是越地本地原生,而是四川一带的果树品种。四川曾属于益州,有可能就是当年在益州担任刺史的周扶寄给王羲之的种子繁育而来。现在在淘宝上,还有“羲之牌桃形李”直销,这果树应该已经成为金庭镇农民的摇钱树了。

但是,因为长期服食丹药,也损伤了王羲之的身体,经常腹泻严重,王羲之也向周扶寻求药材。王羲之还辟谷,结果辟谷失败,他有一封信札就叫《食谷帖》稻谷的谷,信札上写了他那一次辟谷失败的经历:因为辟谷不吃肉,只吃少量蔬菜和水果。王羲之辟谷不成,反而弄得腹泻严重,身体浮肿,没有力气,没有羽化登仙,反而求得一身病。在王羲之最后的时日,他还写过一封信,提到自己身体已经很差,昼夜尿频,而且还患有风湿、脚肿,不能写信,所以由儿子代笔。这封信就收在《全晋文》卷《王献之集》里,并有碑帖流传。

升平五年,王羲之去世,留下他的果园、一批信札尺牍和墨迹,还有一纸流传至今的《兰亭序》。如果你没看懂《兰亭序》,你就无法看懂千年的中国书法史,无法看懂中国传统的笔墨艺术。从古至今一千多年来,学书法必学兰亭,但又有几人真正读懂了《兰亭序》?而如果我们不了解王羲之的姓氏代表着什么,我们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会兰亭集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如果我们不了解王羲之的身世,可能会读不懂什么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而如果我们不知道王羲之笃信道教,那可能无法理解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那如鲲鹏视角的宇宙观及“游目骋怀”那类似《逍遥游》一般的意境。

《兰亭序》首先是一篇文章,其次才是一件书法作品。它不是要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才被创作出来的,而是一本诗集的序言,一次集会的记录,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如果没有其中的情感,它的线条将不会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不管是它的文学性被它的书法的艺术性所掩盖,还是相比文学性,他的艺术美更直接和突出。我都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大家能更深入去理解和感受它其中的情感,无论是通过文字的韵律还是线条的流动。希望读到王羲之《兰亭序》原文,可以自行搜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的胸怀有多大
〈兰亭序〉
王羲之*
【图】经典收藏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欣赏(转)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