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味千古文化,趣聊大宋文豪,一代风华万人仰的苏东坡

引言

提起宋朝,你会想到什么?是不堪一击的兵力国防,是冗官冗员的朝廷腐败,还是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其实这都是我们对宋朝的刻板影响,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由王凯和江疏影主演的《清平乐》,其中描绘的宋朝生活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是很繁荣的。而历史上的宋朝也的确如此,宋朝的经济并不比唐朝要弱,文化的发展更是鼎盛。我们所知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生活在宋朝。

1、 苏轼少年趣事

宋朝时候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丰盛时期,理学史学还有科考制度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当时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文学的发展极为迅速。苏轼就是在文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

苏轼,不仅有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名号,对于美食也颇有一番研究。传言著名的东坡肉就是他所创的。苏轼生于宋仁宗统治时期,他的幼年都是在一位仁德的皇帝统治下生活的,但是却在一位极具野心的宋神宗统治时期做了官,在年少不经世事的宋哲宗统治时期遭到了贬谪。

我们所了解的一些名人很多都是死后才传出盛名,但是苏轼的名气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很大了,而少年时就已经颇有名气。当然,再怎样优秀的人都会有一些趣事发生,苏轼也不例外。

年仅六岁的苏轼就被送进了私塾,当时一百多个学生只有一位老师,竟然还是位道士,名叫张简易。苏轼自小就聪慧过人,因此很受张道长的喜爱。与此同时,另一个学生陈太初也受到格外关注。后来,陈太初也中了举,但一心求道,就出家做了道士。最后也修炼成功'白昼飞升'。在私塾里得到的道教启蒙也是苏轼一生追求道法的原因。

少年时的苏轼,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兴趣。这也可能是他能够在很多方面颇有成就的原因。当时苏轼所居住地方的书房前,种植了很多的花花草草,长得也很茂盛,郁郁葱葱的很是漂亮。于是有很多的鸟在院子里筑巢。

每次放学之后的苏轼就喜欢往鸟巢里窥探,想要发现鸟的什么秘密似的。不过,他的母亲严令禁止家中的仆人和苏轼,不准捕捉鸟雀。久而久之,鸟雀们知道了苏轼家的庭院里没有危险,常常就在原子的树枝上筑巢。有的巢筑的很低,孩子们都可以看得到。

二、准备应试

作为文人的后代,苏轼也理应要参加科考。所以在升学过后就开始准备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了。科举考试必不可少的就是对经史诗文的考察,对于经典古籍必须要做到倒背如流,因此老师会让班里学生一起背诵然后挨个检查。没想到,苏轼也曾经历过被古文经典折磨的痛苦。

背书之时不仅要注意内容、知识,还要注意文字措词。传统的背书方法就是要学生背一本书然后让学生在文末加标点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自然艰难而费力。而有些学生会通过抄书的方式来记忆文章,苏轼也是依靠这种方法来背书的。在抄书的时候不仅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加深记忆,还可以练习书法。不知道苏轼成为书法家是否有这样的原因呢。

到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也有它固定的规矩和形式。当时的标准比较死板,想要符合某一项考试的要求就必须记住死东西。对于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来说,这样并不是一件好事。苏轼的父亲苏洵科考的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科考失败的苏洵就在家中陪伴儿子读书,校正儿子读经典的读音。苏轼和苏辙求知的目光和朗朗的读书声,使苏洵坚信儿子一定能够考取功名,于是又恢复了信心。

苏洵的天赋本就很高,但是作为他的儿子,苏轼无论是在学术思想还是在书法方面都比苏洵要技高一筹。

三、参加科考

别人都是独自一人参加科考,而苏轼却是和父亲弟弟一同科考。三人在嘉佑元年五月到达汴梁,寄居于寺庙准备秋季的初试。三苏在汴梁等待考试,也无其他的事宜,就四处游览结交名士。苏洵也曾经把自己的著作呈给文坛盟主欧阳修,希望得到他的青睐。

三苏凭借自身的才华成功踏入殿试的行列,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现在读了十几年的书终于到高考了。在这种人生即将能够飞黄腾达的关键时候,每一位学子都充满紧张和期待。殿试当日,考生必须半夜起身,黎明时就要到皇宫之外等候,身上还要带着些食物。因为,没有考完的学生是不能够出考场的。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已的一个独立空间甚至还有侍卫看守。我们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科考可能会出现贿赂考官的现象,这种行为是朝廷明令禁止的。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考生再把自己的试卷交给考官之前会由书记重新抄写一遍,防止认出试卷的笔迹。

苏轼的文章是写的非常好的,也被欧阳修大为赞赏。但是却因为一些事情,苏轼无缘了第一名的荣誉。

欧阳修是当时殿试的主考官,他对于苏轼的这篇文章的风格内容都极为赞赏,因为抄写后的文章是没有名字的,欧阳修就觉得自己的好友曾巩可能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了防止世人说他徇私舞弊,他将这篇已经被评为第一的文章改为了第二,结果苏轼在那次考试中错失了第一名,只得了第二名。

不过,苏轼在嘉佑二年考中。二十岁时就成为了进士。但是那次考试中却颇为惊险。才华横溢的苏轼,在引用历史故事的时候却出现了纰漏。在作文的时候,杜撰了几句历史。由于所写的内容是关于明主贤君用人之道的,对尧和皋陶的对白考官不敢公然查问,并且若是询问倒说明自己没读过古籍,孤陋寡闻了。就是这样,苏轼才得以逃过一劫。

考试过去之后,当时的考官梅圣谕询问故事的出处,才了解到尧和皋陶的那几句对白是苏轼自己杜撰的。

考取进士后的苏轼正式踏入了官场,虽然不像其他的文人那样经历科考的多重磨难,但是都会有相似的经历,那就是被贬谪。当时王安石推行变法,有些急于求成,导致百姓苦不堪言。苏轼上书驳斥新法,但官职卑微,没有什么效力。但是苏轼的诗文却传播度很高,因此遭来一些小人的暗害。苏轼成为了'乌台诗案'的受害者,好在当时皇帝惜才,在一番努力之下把苏轼给救了出来,免于杀身之祸,只是被贬到黄州去了。

苏轼这个人虽然年少成名,但是踏入仕途之后却多次遭到贬谪。但是好在他处事乐观积极,豪迈奔放,即使被贬到荒凉之地也能够活得逍遥自在。他的一生终归是不大幸运的,自从当官之后,几乎就没有安定的生活,不断地被贬谪造成了他一生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的结果。

结语

苏轼的一生虽然几经辗转,漂泊不定,但是他始终以一个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多次的贬谪,没能消灭苏轼熊熊的报国之志,也没能磨去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更没有让苏轼丢失文人的那一份初心。虽然苏轼的仕途生活很苦,但是他始终活得很有滋味。

参考文献

《苏轼传》

《苏东坡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挑战自我?苏东坡做官以后为什么还参加科举考试?
苏轼20岁时一篇“满分作文”为何只名列第二
说说考出“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宋代科举
苏轼:有一种人生叫谪仙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转】千古一人——苏东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