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牧《清明》:通俗的诗歌,更易绝代千古

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历经千年,常读常新,是每年清明节吟诵的最佳诗词,没有之一。而题主之所以认为这首诗歌更像在记录流水账,恰恰说明了诗歌的通俗性,体现了作者很高的文学素养和简约的创作理念,让人们每每读起来,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清晰的图景,读罢又觉得余味未尽,魅力无穷。《清明》全诗内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街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清明节的时候下雨了,路上的行人却熙熙攘攘,没有间断。我走在路上,看着这种情景,问路上的小孩哪里有卖酒的?小孩不作言语,用手指向杏花村。整首诗意梳理下来,就能发现诗人对该诗的意象、语言、结构把握得游刃有余。

立象尽意:以言寓象,得意忘言

早在魏晋南北朝,许多玄学家就将“言”、“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阐释出深刻的见解,这一时期的文论家认为,写诗需要用“象”来寄寓“意”,而“言”是来呈现“象”的。发展至唐朝,诗人多将“意象”作为衡量诗歌精湛的尺度,他们认为作者需要由感兴而成方能构成真正的意象。而杜牧的《清明》正是遵守了这种文学创作手法。

首句即点明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清明时节。瞬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伤。因为这一天非常重要,人们多去扫墓、祭祖,所以,许多人都会赶回家乡团圆。而杜牧此时却身处他乡,看到这么多人在路上来来往往,内心难免会愁绪满满,“断魂”二字恰好体现了这雾蒙蒙的春雨纷纷缥缈,就像这不绝断的行人。简短两句,就用一景一情、情景交融的创作笔法,互相生发出一股凄迷纷乱的境况,深深地撩拨着读者的心弦,这正体现了杜牧对言意的准确把握。

如果说,三四句布好了场景,只等着表演的人出场了,可杜牧笔尖一转,竟然将演员们都罢免了,只剩下他自己,欲寻酒家,喝酒消愁。诗人这般行为,更是让读者心疼了。“借问酒家何处寻”一句,正是体现了诗人心中对团圆的想象、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盼,丝丝心绪交杂在一起,只需要一个“酒”字来化解内心的愁绪。“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孩童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这番意境将童真的孩子,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的神色概括的饱满形象。往日的孩子应该在路上嬉闹,可清明节的孩子竟然也暗自伤心起来了,无言有行,更见其味儿,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绝句的篇幅都比较短,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打动读者,并且形成“幅短神遥”的艺术魅力,关键在于对意象的把握。杜牧的这首诗开篇就氤氲了清明节的景别,全然未写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行为,却让读者禁不住幻想到这一幕,如此心中有感而生出的意象,是作者极具独特的文学创作笔法了。

不务绮丽:平凡的语言中,藏有绵密的情感

中唐诗歌高潮到了唐穆宗长庆时期,情感逐渐低落。长庆以后,随着唐王朝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诗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摆脱了盛唐绮靡的诗歌特点,而来时主张以平淡的语言,透露浓厚的情感。杜牧作为这类诗歌题材的代表,他曾多次表露个人的创作主张:

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献诗启》

杜牧本人不满于唐朝柔靡的诗风,主张内容充实,语言平淡,明丽疏朗地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阔心胸,这种文学创作的主张指引他创作的笔法。而在《清明》这首诗中,语言极其淡雅,四句平铺下来,没有引用典故,也没有寄寓抑郁不平之气,展示仕途坎坷之苦,有的只是清新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景别,看似简单,却又余韵邈然。

这种不事雕琢的笔法,本身就是诗歌文学性的表现。诗歌自产生、发展以来,一直强调“诗言志”的政治功能,偶尔有诗人创作一些自然风景的绝句,依然会被读者解析为“政治失意”而带来的情感迸发。这种“诗须有为而作”的创作心态一直影响着士人对诗歌的表达方式,而杜牧正是抛却了这种纵横议论、匡济天下的壮志,开始关注个人心绪的表达,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方式,才敢于用平淡的语言凸显缠绵的情思。

结构回环:层层递进,叠沓深入

《清明》诗的章法结构十分自然贴切,仔细研磨,又十分讲究。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事物的发展情性,首句交代时间、天气、场景,是“起”;次句写诗人心境,“断魂”二字是“承”;第三句中“借寻酒”来浇愁,是为“转”;末句的“遥指”与“杏花”相呼应,符合江南“杏花春雨江南”的美景之状,遥相呼应首句的“雨”,是为“合”这种起承转合的作诗规则,完全符合文学创作的格律。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写道:

启行之辞, 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 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 内义脉注, 跗萼相衔, 首尾一体。

作者将时令、情境营造出来之后,将自己视为万千百姓中的行人,以平视的眼光湮官吏的阶级,从一个平民视角写自己“因清明而生愁,因解愁而思酒,因思酒而寻店,因寻店而问牧童”,这种层层递进的创作手法,将因果关系阐述的十分严密,又句句铺垫,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圆融景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比起诗人描写生者对已故亲友的痛哭流涕,这种建构清明节的人物群像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杜牧诗逼真再现了特定节日中的风俗民情、社会文化,全诗未见一个“悲”字,却用悲伤的基调笼罩了全诗,堪称清明节悼怀亡灵的千古绝唱。

结语

一首28字的《清明》七绝,像一幅朴实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竟对一代一代的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应该是杜牧不能想象的景观。杜牧抛却华美的文风,以独特的意象和情感率先占据了人们对清明节的认知,或悲痛或怀念,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贴近民俗的“行人欲断魂”景象,又借助平易近人、浅俗晓畅的语言,打破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语言壁垒,贴近百姓生活,引得妇孺皆知的传唱氛围,使人读来,满口生香中流露着淡淡的愁思,散发了永恒的魅力!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李金坤:《清明》绝唱千秋新——杜牧《清明》诗情思与艺术魅力审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鉴赏:杜牧·清明
何新:诗是语言游戏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杜牧七绝《清明》改成五绝可以吗?
关于清明节诗后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欣赏—【世界之最网】
每日鉴赏|清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