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中国最传奇的房子,地基里面全是糯米

600年的紫禁城,

哪座宫殿集所有精华于一身?

毫无疑问,它就是太和殿。

可每次去故宫参观,

游客都只能凑在太和殿门口,

眼巴巴地往里探,什么都看不清。

终于,有人可以带我们一探究竟了。

75后古建筑专家、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乾

硕士一毕业就进了宫,

亲身参与了太和殿的百年大修,

从此在故宫一待17年。

三年前起,他着手撰写《太和殿》一书,

终于在今年出版,

以上帝视角从里到外解构整座宫殿,

向大众呈现中国古建筑的精华,

“以一殿知万殿”。

为什么故宫历经222次地震后坚韧不倒?

屋顶的小动物代表什么?

太和殿正中央藏着宝匣吗?

12月上旬,一条摄制组“进宫了”,

听周乾讲述太和殿的秘密。

自述 周乾

撰文 谭伊白 责编 陈子文

2004年,29岁的周乾盯着一根木头出了神。这根扶柁木的榫头有些下沉,连着上面的屋顶也开了裂。这根很可能影响太和殿延年益寿的木头,危及了太和殿的安全。这还不止,它墙皮脱落、木柱腐朽、瓦片错位,问题一个接一个。500多年的紫禁城遇到大麻烦了......

此时周乾刚硕士毕业,还没等反应过来他就被招入了故宫,投入太和殿大修的工作中。

太和殿大修现场


这是太和殿在1679年遭遇火灾重建后,300年来的首次大修。作为紫禁城建筑群的“门面担当”,太和殿从2006年1月5日起,被高达35米的保护罩团团包围,停止对外开放,从没有人见过它这副模样。

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它的变形等问题最被重视,就这样,学土木工程出身的周乾被派上了用场。他望着那根一端下沉了10厘米的横梁木绞尽脑汁,无数次建模、修改方案,花了整整一年,才完美地将它加固。

与此同时,30万张金箔从南京金箔厂运了过来,为外檐“换装”;70多岁的老专家也被故宫返聘回来,亲自重画彩绘;屋顶更换部件、墙皮重新抹灰......

太和殿终于在两年半后“松绑”,脱下层层脚手架,依旧雍容大气地伫立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危机解决,而周乾也再没离开过紫禁城。如今他的办公室位于紫禁城西北角,一个叫城隍庙的院落里,距离太和殿仅仅600米。

周乾将17年奉献给了这栋大房子,他爱太和殿,仅仅从他不厌其烦地将采访中指代太和殿的“它”,一个个改成了“她”的执着中便可知晓。

以下是周乾的自述。

中轴线建筑——紫禁城的脊梁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是一个极其难得的、特殊的年份。面对着有极大魅力的故宫建筑群,我觉得有这个责任让大家都来了解她。

说太和殿,就不得不先提中轴线建筑。

中轴线建筑,是指正中央南北方向的建筑。故宫古建筑的中轴线建筑,无论体量上,还是在造型上、功能上,都能够充分地体现明清时期,帝王所代表的王权与皇权。

在古代,古人认为北极星的出现有利于辨别方向,于是他们把南北方向作为最重要的方位

南从午门,北到神武门,中间经过太和门、有前朝三大殿之称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往北,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即内廷后三宫,然后到御花园。

午门广场


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我看网上传的很多,说什么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它只是源于民间戏曲。午门其实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比如说农历新年,皇帝会派人在午门宣布过年啦,皇帝大婚也会在午门做宣告。

多种多样的仪仗用具

而且午门的广场上,有各种的“法驾卤簿”,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仪仗,比如说宝象、辂车(两轮的车子),来展示它礼仪的地位。

太和门广场

进入午门后就是太和门,它在明代,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我们有可能在电视里会看到,说皇帝在太和殿上朝,其实不是的,皇帝在明朝是在太和门上朝,清朝是在乾清门上朝。

它虽然是一个门廊式建筑,但非常能体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聪明的古代工匠,为了彰显出宫殿的豪华壮观,通常两步做法——第一,将太和门伫立在台基之上,使得它本身能够挺拔;第二,把两边的建筑压低。同时太和门广场中间,有一条用汉白玉铺成的路,这个路比其他部位的路要高,称为御路,也是为了突出皇权。

《光绪大婚图》呈现了皇帝大婚时太和殿的盛况

穿过太和门,就到达了紫禁城中最为重要的太和殿。它代表了明清时期国家的门面,是皇帝举行重要国家礼仪的场所,比如说皇帝登基、大婚和生辰。殿试时皇帝出考题、发榜,也是在太和殿举行的。到了这些时刻,太和殿广场上千军万马,非常壮观。

太和殿以北,先是中和殿,这是皇帝举行活动前休息的场所,有保护皇帝隐私的功能,所以它的建筑体量比较小。

而后是保和殿,它的功能比较丰富。比如说宴请外藩的使节,说的简单点就是吃饭;一段时间也作为帝王的寝宫和批折子的场所;到了清代,乾隆时期起,它就专门作为古代科举殿试的场所。

前朝三大殿,它们在立面造型上,像一个弓形,是一道优美的曲线,避免了造型的呆板,而且屋顶形式也不单调。


导游们喜欢讲,“故宫有房屋9999间半”,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

在古建筑领域,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为一间房。民间传言的9999间半,是与因为古人觉得,“九”代表最多,紫禁城正对的紫微星是玉皇大帝的居所,它有一万间,在人间的皇帝的房屋数量则少半间。

实际上有史料记载,紫禁城从1420年完工以后,房屋应该是八千多间,在清朝的时候,接近两万间,之后经过功能的改变、修缮,数量发生轻微改变。老院长单霁翔先生上任后,带着秘书,数过了每一间房,2012年这个数字是9371间。

以中轴线建筑为中心,往四周扩散,建筑的体量逐渐减小、等级降低,但同样建造得具有智慧。

畅音阁

皇帝看戏的畅音阁是古代的国家大剧院,它有三层戏台,但是皇帝看戏是在畅音阁对面的阅是楼,与戏台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声音要想准确地、清晰地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就得扩音。

于是工匠在一层戏台的地下,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井,有的有水,有的是空井,它们就相当于扩音器。同时畅音阁是个封闭式的院落,声音往外流失得少。

浴德堂内景

皇帝洗澡是在武英殿西边的浴德堂,是一个阿拉伯式风格的浴室。它的墙壁很厚,出入口是曲字型,热水的传送是从西墙之外的一个井取水,利用高差,流到了浴室北边的一个灶房里面,从灶房里面烧水,再通过一个孔,穿过管道到达浴室。

太和殿结构之魂

我最熟悉的还是太和殿。任何一个人进入太和殿广场之后,都会被它高大的体型所震慑。它矗立在三层台基之上,高8.13米,称为须弥座。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古建筑中极为少见,它的目的只有一个——突出皇权。

故宫地基剖面

600年来,尽管紫禁城经历了数次火灾,但222次地震几乎没有影响它分毫。地基就是它最稳固的保障。研究人员从紫禁城中心向下约5-6米的地方挖出一种稍粘且有气味的物质,判定它是“煮过的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地基中的糯米成分,就是它防震的要点。

蟠龙金柱上的纹饰

上了台阶走近看,一根根粗壮的立柱支撑着太和殿。太和殿在明朝初建的时候,它的材料是楠木,这些楠木源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深山老林之处,气味芬芳、不怕糟朽、不怕虫子。

工匠在深山老林里找到了楠木后还不能走,等到第二年七八月份山洪爆发的时候,把楠木推下山,想办法汇入京杭大运河,然后漂到通州的漕运码头,再用骡车运到紫禁城。所以有人认为,紫禁城是漂来的宫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即使沿路有官员值守,也有超过20%的楠木丢了,不知道漂到哪去了。

但是楠木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生长周期300年以上,等到它第五次复建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大尺寸的楠木了。这就为今天的太和殿的营建材料为松木为主,埋下了伏笔。

木材本身的榫卯搭接方式,非常便利,使得盖房子非常迅速,而且牢固可靠,就算它产生了破坏,修缮加固也很方便。

斗拱也是中国古建筑一个重要的构造特征,太和殿的溜金斗拱,和其他宫殿都不一样,它外边是平的,里面往上翘,就像我拿根秤买个大西瓜,把小小的秤砣往后一放,就能撑着大西瓜,斗拱后尾轻轻地顶在一个枋子上,就可以支撑前面屋檐的重量。

木柱底下还有石头基底,石块那么重,既不能用车运,也不能就地滚,于是就选在冬季运输。近万个民工、数千头骡子,推着毛料,沿路每隔一里地挖一个井,取水结成冰,浇在路上,拽着旱船在冰上滑行到紫禁城工地。

太和殿细节之美

往上看,太和殿屋顶有优美的曲线,除了审美价值,它还非常具有科学性。

上面陡,下面缓,下雨的时候雨落在屋顶上,可以迅速往下走,到了下面,迅速往前走、往远走,不然则会反渗溅到瓦下面的木柱和门窗。

屋顶的尾端有优美的起翘,寓意“天人合一”,因为古人认为宇宙是阳,大地为阴,为了充分表达与天相接近,就把屋檐做得翘起来。

紫禁城古建筑的不同屋顶类型

古代的工匠刻意地把正脊加长,这样的话,它两边就自然而然地变陡了,就跟人一样,胸脯一挺,它的建筑的气质就出来了。

屋檐上有10个小兽,小兽数量越多,建筑的等级越高。


故宫古建筑的屋顶小兽,一般都是单数,1个、3个、5个、7个、9个。但是太和殿,有10个小兽。最后一个“行什”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在最后一次复建加上去的,它是雷震子的形象,寓意希望不再遭受雷劈。

常有人问,太和殿究竟用钉子了吗?其实太和殿屋顶上的小兽,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保护钉子。


屋顶正脊的正中央还有一个暗口。紫禁城里面任何一个古建筑快要完工的时候,都会在正中央放一个盒子,称为宝匣。盒子里面会放若干个物件,称为镇物。

镇物的内容很丰富,比如说有5种金属、5种宝石、5种丝绸、5种稻谷等等,凡是古代工匠认为能够满足消灾驱邪、迎祥纳福功能的东西都往里面放,而且放的过程,是由未婚的男工人进行的。

不同图案的“透风”

墙体的细节也很丰富。紫禁城其他的宫殿建筑,基本上都是普通的砖,太和殿它是琉璃砖砌成的墙,上面有寓意长寿的龟背锦的纹饰,它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个建筑就是不一样。”

看太和殿的侧面和背面,会发现下边、上面都有一个镂空的砖雕,这是古代的工匠发明的空气循环器,叫“透风”。室外的空气,可以从下面流入,顺着墙体与木柱的相交位置,从上面排出,使得木柱始终保持干燥,防雷防火。

从槛窗往里看,太和殿的地面,数百年依然光亮如新。

这独一无二的金砖地面并不是金子做的,专门指代苏州陆慕御窑村烧出的砖,敲之清脆,断之无孔,而且烧造极其苛刻。它光滑到可以直接做砚台。当初做这种砖要在没有阳光的房间内阴干一年到一年半,再进窑烧制,历经39道工序,成功率极低。


室内最中央,是故宫最讲究、最精美的宝座,也就是我们说的龙椅,叫做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它其实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皇帝入主紫禁城后,又继续沿用了两百六十多年。但是1915年,袁世凯篡权,因为腿太短,他就撤去了龙椅,放了一张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1959 年,原来的宝座才被重新放回太和殿里。

再一次走远看太和殿,可以欣赏它强烈的“中国配色”,而这样的搭配也是符合人体感知的。红色、黄色为暖色调,热烈、奔放,普遍用在了建筑明显的位置,比如黄色的屋顶、红色的柱子、窗户,来体现紫禁城的雄伟和壮观。

天花

斗拱


而青色和绿色属于冷色调,就被用在了斗拱,体现古建筑的阴柔之美,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又遥远,使得厚重的屋顶给人轻松的感觉,增强了房子的高度感。

对太和殿的误解

都说故宫建筑奢华,其实从营建到修缮,它都是高度重视环保和循环利用的。比如太和殿的墙体,厚1.4米,但是它只有外皮和里皮是用整砖砌起的,中间全部都是施工的废砖、废石头。因为墙体不需要受力,只要保证厚度,保温隔热即可,废料就都用上去了。复建的时候,也把之前烧制的砖都用上了,丝毫没有浪费。

另外曾经有人也问过我,故宫的油饰彩画有没有污染?当然没有,因为用的是砖灰、猪血、麻,都是我们常见的便宜材料,没有任何的化学物质。

我很幸运,硕士毕业后接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太和殿大修。很多游客来故宫参观,看到太和殿觉得太新了,他们认为不能这样,不符合心中所期待的,古建筑必须是沧桑的、凋敝的。

我希望大家能改变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我们的修缮和保护,不光是今天,历朝历代都在发生,而我们修缮的是它的保护层,防止里面经受风吹、日晒、雨淋、虫咬。跟人一样,我们给他换了件衣服,但是这个人吧,他还是完好的。

紫禁城建成至今已有600年,中国历史或辉煌或失意的时刻,太和殿都始终守护一旁。尽管物是人非,太和殿依旧屹立。她不仅集建筑精华于一身,更代表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做好太和殿的科学保护,弘扬她所代表的中华最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这是一份责任,我会一直做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建筑史歌——紫禁城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北京紫禁城(一)
[原创] 快乐游故宫图文攻略(上篇:游园总览与三大殿)
把紫禁城中轴线带回家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哪一年? 爱问知识人
回梦明清游故宫(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