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执业)/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
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为阳中之阳脏,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之为“君主之官”。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主神志。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主是指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是指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中医又称为“血府”。心主血脉是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气血充盈。
生理、病理和诊断:生理状态下,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脉搏均匀,和缓有力;病理变化上,心气不足则见心慌、心悸、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心血瘀阻则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中医的结代脉)等(此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血亏虚则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诊断上,在体合脉--“脉诊”,心尖博动处--“虚里”诊,其华在面--面色诊。
(2)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即是指心是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神志活动亦由心所主。
①神的概念,有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②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整体观念,五脏藏神,《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主要场所。《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心主神志还受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③心主神志的生理病理表现: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心主神志功能异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
---心血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举止失常。
---痰火扰心:躁狂。
(3)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的关系
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志是心主血脉的功能表现与主宰。
2.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五行属火,与夏季阳热之气相应,故为阳脏。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2)与夏气相通应: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夏季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同气相求,故夏季心脏的阳气最旺盛。现实意义:心脏疾患,尤其是心阳虚衰的患者,往往在夏季病情缓解。
2
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肺为阳中之阴脏,五行属金,通于秋气;生理功能包括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其华在毛。
1.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即肺有主持、调节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功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主呼吸之气:肺通过呼吸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并促进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运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②主一身之气:《素问·五脏生成论》“诸气者,皆属于肺”体现在气的生成(如宗气)和气机的调节(所谓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生成主要是指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一方面推动着人的呼吸,另一方面促进者脾胃的升降运化。
(2)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宣布,发散,肃降是指清肃、下降,肺的宣发肃降是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肺的其他各种生理功能也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
①宣发: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呼出体内浊气;(向上向外)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宣发卫气;
宣发功能失常,浊气不能顺畅排出,水谷精微和卫气不能正常输布:咳嗽、胸闷、鼻塞、喷嚏、无汗自汗、易患感冒。
②肃降:肺的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即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清肃,是指肺是清虚之体,性喜清润。肃降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肃清呼吸道异物。肃降功能失常,清气吸入障碍,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而致气喘、胸闷、痰多。
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治疗上宣肺与降肺的药物综合应用。如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和杏仁。
(3)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即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通调水道即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
通过宣发功能实现了水液代谢的三条途径:①通过肺的宣发,将水液布散于皮毛和周身,发挥滋养作用。②通过肺的宣发,还可将卫气布散于皮毛。在卫气作用下,上述布散于皮毛的水液可以化为汗液,排出于体外。③肺的宣发,呼出浊气,带走部分水液。
通过肃降功能实现了水液代谢的两条途径:①通过肺的肃降,将上焦的水液向下布散,部分水液经肾的气化下输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②肺的肃降,推导大肠传导,随粪便带走部分水分 。因此肺称“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病理上: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水道失于通调。水液代谢障碍。可见尿少、颜面和周身浮肿。
治疗上:利水的同时,加入宣肺的药物,称之为“宣肺利水”“提壶揭盖”——此即“肺主通调水道”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4)肺朝百脉:朝,即朝会、聚会,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液都经过经脉聚会于肺。《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生理意义:①气体交换。通过肺的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清气随血液运行至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②助心行血。血液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肺朝百脉,将肺气散布于血液当中,辅助心脏推动血液的运行。
病理状态,肺气虚损,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助心行血功能减退,导致心血瘀阻而见心前区憋闷刺痛。
(5)肺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肺有辅助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生理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司呼吸;调节气机;朝百脉;通调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五脏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
易于感受外邪,尤其风寒,温热之邪,易于侵犯于肺,引起肺卫失宣和肺窍不利等病变,初期多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鼻塞、流涕等症状,故称“肺多表证”。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肺主皮毛,通过口鼻与外界相同,寒热燥湿等邪气常易侵犯,人体的痰液水湿也易于停聚;他脏病变也常易影响肺脏。
(3)肺与秋气相应
肺气通于秋,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  病理上,秋季气候干燥,易于损伤肺津,引起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的肺燥证
3
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属土,通于长夏;生理功能包括脾主运化水谷、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其华在唇。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是指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主运化即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①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生理状态下,脾的运化功能全靠脾的阳气,脾气强健,饮食物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得到顺利的输布。
病理状态下,脾气虚损,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消瘦等。
治疗上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
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输布,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到达周身组织器官,发挥濡养滋润作用。
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及某些废物,经脾的转输至肺、肾,经肺的宣发和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生理病理变化:脾气充足则运化水液功能正常,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③脾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之间的关系
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治疗脾虚泄泻,常加用一些健脾利湿的药物,如茯苓、薏苡仁、白术等,以期收到更好的疗效。
(2)主升:脾具有把水谷精微上输输布并固护脏器于恒定位置的生理功能。
①升输清气,即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面部;功能失常,则出现头目眩晕,倦怠乏力;
②升提脏器,升托脏器,恒定在相应位置。功能失常,称之为中气下陷,导致内脏下垂。脾主升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治疗内脏下垂证时,辨证为“中气下陷证”,常采用“补益中气升提”方药治疗,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3)主统血:脾气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血液的运行除需要心气的推动以外,还需要脾气的固摄。脾统血的功能为血液的运行提供了约束力和控制力,使血液循经循行而不外溢。如《难经·四十二难》“脾裹血”《金匮要略注·卷十二》 “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之统摄”。
生理上,脾气强健,统血功能正常,血液得以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病理上,脾气虚损,统血无权,中医称之为“脾不统血”,可见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肤发斑等,脾不统血造成的出血证的特点:人体下半部、出血颜色淡,伴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等脾虚表现。
治疗上,采用补脾摄血的方药。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喜燥而恶湿
脾在五行当中属土,按阴阳划分,脾属脏为阴土,胃属腑为阳,属阳土。
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水湿易于侵犯人体,损伤脾阳。脾阳虚衰,一方面导致湿浊内阻,另一方面可以外湿侵袭。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
脾位于人体的中焦,人体内的气血、水火、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
《血证论》“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是也”
(3)脾与长夏相应
长夏是指农历的六月,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也称季夏。中医认为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长夏湿气当令,脾气应于长夏。脾主运化水液,长夏湿气当令,脾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于侵犯脾脏,导致运化失常,因此长夏用药,加用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的药物。
4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肝为阴中之阳脏,五行属木,通于春气;生理功能包括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华在爪。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是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包含五个方面:
①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所谓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对气升降出入运动有重要疏通调节作用。其中调畅气机的功能是肝主疏泄其他四项功能的基础。
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则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正常、协调。功能异常,疏泄减退,气机郁结,则胸胁两乳胀痛;疏泄太过,肝气亢奋升发太过,则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
②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代谢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血与津液运行通利;失常,则气机阻滞,血与津液病变,出现瘀血、癥积、肿块、痰饮等;或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血溢脉外的表现。
③促进脾胃运化: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依赖脾胃的纳运升降的协调,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影响上述过程,其一就就是促进脾胃的升降,其二是分泌胆汁。
促进脾胃的升降:饮食水谷在胃的通降作用下,下降到小肠,再在小肠的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分为清者和浊者,其清者在脾升清的作用下,到达心肺,运输至全身发挥生理作用。在此过程中,肝的疏泄作用发挥调节作用,一旦肝的疏泄作用失常,则会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合的病证。
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胆汁为肝之余气积聚而成。在进食时排入肠腔,以助饮食物的消化。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分泌排泄正常;功能异常,胆汁生成排泄障碍,则胁肋胀满、疼痛、口苦;外溢皮肤,形成黄疸。
④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本为心所主,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一方面肝主疏泄对情志直接起条畅作用,另一方面,肝条畅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为情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⑤调节妇女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促进气血的运行,血液是女子胞排泄月经与孕育胎儿的物质基础,也是男子排精的物质基础,一旦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则气血运行不畅,女子会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男子出血遗精、早泄等。
(2)肝主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为血海”(肝疏泄作用的体现)。水谷精微化生的血液,除一部分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外,其余的贮藏于肝。
2.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刚指刚强,躁急之意,古人称之为“将军之官”。肝在志为怒,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
所谓“体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肝为五脏之一,与肾同居下焦,故属阴。
二是肝为藏阴血之脏。
所谓“用阳”,一是说肝为风木之脏,外应春生之气,其气主升主动。二是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风易动。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调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暴怒或思虑不解等情志刺激,会影响肝疏泄功能。暴怒使肝气亢奋,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
思虑过度,可使肝气郁结,出现郁郁寡欢,多疑善虑,甚或悲伤欲哭等。
(3)肝与春气相应
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则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也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5
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肾为阴中之阴脏,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通于冬气;生理功能包括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水,肾主纳气。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华在发。
1.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指肾对于精气具有贮藏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藏的精可以转化为气,称精气。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的精气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是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病理上,肾中精气亏虚,则幼年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五迟、五软;中年则出现早衰(发落齿脱、耳聋目花、记忆力减退、身体衰弱)和生殖功能减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稀发、闭经、不孕)
治疗上着眼于肾,补肾填精。
(2)肾主水液: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肾的气化作用对全身津液代谢的促进作用。②升清降浊,其清者重新输布周身,其浊者下注膀胱,化成尿液,排出体外。
(3)肾主纳气:纳,受纳、摄纳之意。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
2.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主封藏,为固摄之本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的封藏、固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度耗散与亡失,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与深沉。
(2)肾为阴阳之根
肾阴、肾阳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肾阴又称“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对其他脏腑乃至全身有重要的滋润作用;肾阳又称“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对其他脏腑乃至全身具有重要的温煦作用,故称肾为“阴阳之根”“水火之脏”
(3)肾恶燥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肾恶燥”
肾藏精,主水液代谢,燥则损伤津液,久则耗伤肾精,甚则髓海枯竭,因此,肾恶燥。
(4)肾与冬气相应
肾的功能与自然界的冬气相互通应。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有利于肾的封藏。但冬季应注意保肾固精,防止肾中精气的过度耗散。
6
命门的概念及功能
命门学说是研究命门的概念、形态、部位、功能,以及与脏腑之间关系的理论。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指眼睛。《难经》将命门始作为内脏,指右肾。
关于命门的功用,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明。赵献可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明·张介宾则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对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明·孙一奎则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非水非火,只是存在着的一种元气发动之机,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
历代医家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有不同见解,但对命门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又是基本一致的。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因此,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古代医家之所以称之“命门”,亦即“生命之门”,无非是强调肾气及肾阴、肾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五脏之间的关系
功能方面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心与肺
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
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是联结心的搏动和肺的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
肺的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异常可以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心行血异常,亦可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
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主要病机表现为心脾两虚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心与肝的联系在于血液运行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调节方面
主要病机表现有心肝血虚、心肝阴虚和心肝火旺等
心与肾
心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
心肾两脏不仅要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而且要从阴阳水火升降方面保持平衡: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即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状态
两脏相互影响的病机表现有心肾不交(水火失济)、水气凌心
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故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说
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之间亦相互制约,相反相成,调节女子的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两脏间的相互影响亦表现在以上方面,如肾精亏损致肝血不足、“水不涵木”
肺肺与脾
肺主宣发及通调水道,脾主运化及升清
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肺与脾相互影响,表现在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方面。脾气虚可致肺气不足,脾虚生痰可以碍肺,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是两脏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体现
肺与肝
肺主气,肝主疏泄主要在气机调节方面。
肺降而肝升,是全身气机调畅的重要环节
两脏相互影响的病机表现主要有肝火犯肺(木侮金)
肺肺与肾
肺主气,司呼吸及通调水道,肾主水及纳气
体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水液代谢中,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脏;呼吸方面,肾主纳气,肺主呼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肾之间阴液相互资生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障碍及阴液亏虚
肝与脾
肝主疏泄及藏血,脾主运化及统血
主要表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以及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两个方面
两脏相互影响的病机表现有肝脾不和、脾不统血导致肝血不足,脾胃湿热所致黄疸等
脾与肾
脾主运化及升清,肾主水及纳气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脾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主要病机表现有脾肾阳虚
肾与名门
同为五脏之本,寓有真阴真阳
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
3、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1
五脏与五体的联系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它们与内脏之间的关系,从总的方面来说,任何一种组织器官大都与多个内脏有关,而任何一个内脏又都与不同形体有关,然就其主要联系而言,即《素问》所谓的五脏所主。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
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
五官,指耳、目、口、鼻、舌五种器官。耳、目、鼻各有两窍,口和舌合为一窍,再加前阴、后阴二窍,共为九窍。
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亦比较复杂。就其主要联系而言,《内经》称之为五脏“开窍”。即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又说肾“在窍为耳”。意即某一脏与某一官窍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联系。但实际上远不止这种单一的联系,而是每一官窍都与多个脏腑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
五脏外华
华,光彩的意思。五脏深居体内,而其光彩,即正常色泽,可显露于体表的某些部位或组织。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这是五脏与体表某些部位或组织的重要联系,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
五脏与五志的联系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尤其与五脏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医学认为,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精气所化生,故一般将喜、怒、思、悲、恐称作“五志”,并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因为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而情志活动亦属于精神活动,所以心能统领五志。由于肝主疏泄,能调畅情志,故与五志的关系亦很密切。
5
五脏与五液的联系
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液与五脏密切相关,《素问》称其为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6
五脏与五时的联系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脾应于长夏(夏至到处暑),肺应于秋,肾应于冬。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
五体
在体合脉
在体合皮
在体合筋
在体合肌肉
在体合骨
五华
其华在面
其华在毛
其华在爪
其华在唇
其华在发
五官九窍
开窍于舌
开窍于鼻
开窍于目
开窍于口
开窍于耳和二阴
五志
在志为喜
在志为悲忧
在志为怒
在志为思
在志为惊恐
五液
在液为汗
在液为涕
在液为泪
在液为涎
在液为唾
五时
长夏
4、六腑的生理功能
1
六腑的生理功能
因胆藏清净之液,是由之精气化生,所以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胆汁有助于消化,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主要的功能有:1.贮藏和排泄胆汁  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2.主决断,调节情志
胆的生理功能,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若胆的功能失常,出现情志方面的变化。胆火过盛:口苦、烦躁易怒,胁痛,治宜清泄肝胆。胆虚痰扰:口苦、呕逆、心烦不寐、惊悸不宁, 从肝胆论治 。
2
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特性
1. 胃分为:上脘(包括贲门)、中脘(即胃体)、下脘(包括幽门);
2.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胃主受纳,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胃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2)主通降:通降,即通利、下降之意。胃主通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
(3)喜润恶燥: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3
小肠的生理功能
1.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消化、转化饮食物。
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适时下降到小肠,由小肠来承受之(受盛)→ 腹部胀闷疼痛。
下降到小肠的饮食物停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化物)→ 消化不良、腹泻、便溏、完谷不化。
表现为: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精微物质经脾运化转输,以营养周身。《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吸收精微成分,将食物残渣及多余水分向大肠输送。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大量水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
4
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将由小肠而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2.大肠主津
大肠在传化糟粕过程中,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的功能。
此外大肠的传导作用是胃降浊的延伸,与肺的肃降、肾的气化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
5
膀胱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贮尿和排尿。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及时排出体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作用。
6
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有“孤府”之称。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元气),也是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故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2.为水液运行之通路
生理:人体的津液代谢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
病理:三焦功能失常,水道不畅,津液代谢障碍,尿少、痰饮和水肿。
5、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如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
2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3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以膜相连,又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具体表现在:一是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三是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者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故合称“后天之本”。
4肝与胆的关系 胆附于肝之短叶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肝之余气聚而形成胆汁,贮存于胆,其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
5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于肾气的固摄;膀胱的排尿,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二者配合,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
附:奇恒之腑
细目一  脑
考点一  脑的生理功能
脑,位于颅腔之内,为髓聚之处。《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亦说:“诸髓者,皆属于脑。”
生理功能
(1)脑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2)脑主感觉;(3)脑主精神活动。
考点二  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中医学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故谓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等。
细目二  女子胞
考点一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又称胞宫、胞脏、子宫、子脏等,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1.排泄月经  女子胞为女子排泄月经的器官。
2.孕育胎儿  女子在其受孕后,女子胞即成为孕育胎儿的场所。
生理: 受孕后,女子胞停止排泄月经, 一部分气血输送到胞宫,保护胎元,促进胎儿的发育,直至分娩。
病理:女子胞功能失调,不孕症。
考点二  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主要通过“天癸”的作用,冲、任二脉的作用,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共同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五脏功能总结】难得的精华[赞]1....
五脏之间的微妙联系 都是你不知道的事儿
五脏生理是如何相互制约的?
五脏的生理功能:心肺脾肝肾 主藏精气 以藏为主 藏而不泄
【五脏各有其华】
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