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后半句却让中国人深思,富有哲理

鲁迅:“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后半句却让中国人深思,富有哲理

自古文人在中国的地位很高,古代有著名诗人、词人,近代有作家,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采,而是用自己的文采拯救世人。在战乱中,民不聊生,文人都看在眼里,他们带有深刻寓意的诗词歌赋,受到百姓的认可和追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跟读者产生了共鸣。他们不是想出名,只是想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时的朝代。说到文人,不得不说的,就是民国时期的文人,民国时期,封建王朝灭亡,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此时国人需要的不是好的统治者,而是好的觉悟,当时很多文人,推崇的一点就是,拯救中国,首先要拯救国人的思想,所以,他们的文章,是肩负着唤醒国人的使命。

鲁迅是当时戳穿时代阴暗的先行者,他的言行,让世人无不为之叹服的。他的文章被收录在了教科书中,让后人看到当时朝代的黑暗和无奈,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历史。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很明显的字面意思,他认为,人们憎恨僧人和尚,但不憎恨道士。同样是修炼之人,世人的态度却不同。最值得深思的,是这句话的后半句,“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本来前半句很质朴的话,加上后半句之后,富有了哲理性,变得不简单。

和尚和尼姑,是佛教弟子,他把和尚比作是“厌世者”,躲在自己的寺庙,躲在自己的佛系思想中,不问世俗。鲁迅后半句的意思,在当时的中国,这种人应该被人憎恨的,因为这种“厌世者”,没有爱国精神,没有家国精神,自认为看破红尘,不问世俗。在盛世的时候,他们宣扬佛系思想,在乱世的时候,这种思想让人不自觉的躲起来。他把和尚的一种状态,结合当时的时代,揪出一部分有遁世逃避想法的人。

而道人则相反,隐于盛世,舍身救乱世。他用和尚和道人,比作两种人,结合中国当时的背景,急需要的是哪种人,人们只会有分辨。所以,才有了富有哲理的后半句,懂得此道理的,选择做哪种人,也就对理解中国当时所处的境遇。文人的话,是最有滋味的,最耐人寻味,最耐得住认真揣摩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鲁迅: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
鲁迅曾说:“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鲁迅先生说:“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背后是什么道理?
文人趣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