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遥远的QQ空间 [http://119406818.qzone.qq.com]
                                                                                                                                 ——荆溪港头甘洲叶氏宋代科举盛况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官吏一种社会性考核活动,自隋唐至清代历时1300年。作为八闽首邑闽侯县之科举状况,据史书志乘记载统计,已知进士2656名(含闽县、侯官、怀安),被称为全闽四个“千名进士县” 之一,儒林佳话尤多。如青口大义陈叔刚“四世九登黄甲,一门八授豸官”,俗称“九条金带”;南屿水西林春泽“父子孙孙世进士”;林浦林瀚 “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叶观国一门“六代十五进士”;南屿芝田周思“三代四进士”等等,为人乐道,耳熟能详。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尘埃湮没,有些史事常会淡出人们记忆。笔者在编写《闽侯进士录》时,发现闽侯荆溪港头甘洲叶氏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至南宋淳祐七年(1247)百多年间,屡登进士第达20余名(另有特奏名、诸科7名)。此况虽非仅有,然世亦少有。尤其北宋绍圣四年(1097)叶源、叶正臣叔侄同科进士;南宋庆元二年(1196)叶发、叶莫、叶观与同族闽县扈屿叶子高叔侄兄弟四人同榜进士,声动乡邦,传为佳话。

兹按年代述登第者如次:

叶声,字彦闻,北宋元祐三年(1088)进士。朝议大夫,知新州、循州。

叶源,字彦中,北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承议郎,两浙提举学事。

叶正臣,字致一,北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迪功郎,南剑州司理。

叶预,字正卿,北宋崇宁三年(1103)进士。朝议郎,太学博士,知仙游县。

叶搏,字元举,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承议郎。

叶大任,字莘老,北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朝议大夫。

叶南仲,字晋明,北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朝奉郎,知新州。

叶颛,字端卿,北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迪功郎,常州教谕。

叶仪凤,字子仪,号绛毫居士,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朝奉郎,漳州、邵武军教授。著有《易源神契》、《绛毫文集》等。

叶翔凤,字子翔,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朝奉郎,广州通判。著有《左氏经传》等。

叶世美,字舜臣,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枢密院编修,宣教郎。

叶明之,字伯晦,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

叶楠,字叔特,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赣州龙南知县,文林郎。

叶发,字定叔,南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潭州刘阳县尉,安溪县丞,奉议郎。

叶莫,字实之,南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吏部郎中、中奉大夫,江西运使,福

建安抚使司,参议直秘阁,侯官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

叶观,字安仲,南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贯兴化军,恩赐绯鱼袋,知潮州。

叶子高,字仰之,闽县扈屿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试中大法宣教郎,大理寺评事,中奉大夫。

叶柟,字伯材,南宋嘉泰二年(1202)进士。

叶棠,字华伯,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

叶一新,字惟一,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

叶应得,字吉甫,南宋淳祐七年(1247)进士。

另特奏名、诸科7名。

叶能报,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特奏名。

叶元凤,南宋乾道八年(1172)特奏名。

叶林,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特奏名。

叶首卿,南宋淳祐元年(1241)特奏名。

叶春,南宋淳祐十年(1250)特奏名。

叶熙孙,南宋淳祐十年(1250)诸科。

叶震,南宋宝祐元年(1253)特奏名。

荆溪港头甘洲叶氏科第连芳,腾茂蜚英,浅析其因有四:

其一,科举制度催发。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取代了汉魏察举制度,朝庭选拔官员不依血缘、关系和门第,而从考测“学问”,即科举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百姓提供了进身机会。任何人只要参加考试,都可凭借自己学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政府、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又给予成功者以极大荣誉。所以科举制度影响之广,超过当时任何一项典章制度。读书人受其激发,自然踊跃投身其中。

其二,教育繁荣使然。宋代“兴文教,抑武事”,使闽都文化教育达于繁盛,除府学外,所辖各县均设学。福州集州学、闽县县学、侯官县学、怀安县学于一城。朱熹盛赞:“福州之学,在东南最盛,”闽侯为八闽首府驻节地,自然尽享其惠。同时,书院勃兴,以及各种民间乡学、书社等出现,其组织形式正规,教学程序较完整,与州县官学相补益,使“学校未尝虚里巷。”又有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海滨四先生”相与倡道儒学,推进文化教育发展,城乡“巷南巷北读书声”,益增科名之盛。

其三,地理优势之助。据宋代叶仪凤《甘洲已经三变》一文,称其祖世居甘洲,其时有叶、江、陈等数姓聚居,人口达数千家。后因北宋天圣四年(1026)闽江特大洪灾冲噬甘洲。(参阅徐自明《千年沉陆——闽侯县甘洲》),叶氏家族分奔徙居于今荆溪港头白头、店头、龙南及南岸竹岐榕岸等处。其家园虽历灾遭毁,然其灾前灾后居处,均在宋代之怀安县治周边① ,又靠近府城福州。当时怀安县治乃水上繁华城市,上溯水口、南平、下达阳岐、螺洲,东联台江、马江。是沿海渔场和上游特产商旅集散地。王应山《闽都记》称其:“南行以舆,北行以舟。皇华使节往来络驿。”宋人朱熹有“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诗句称怀安县治为“名都”。足见其一派人文鼎盛,商旅繁华景象。而叶氏世居其周,受其辐射,亦是“趁潮海舶,载货溪船。”便于谋生,生活宽裕,信息灵捷,而得风气之先。此外,南宋帝都临安(今杭州),使闽人进京应试便捷,宋代福建登第进士名额约占全国四分之一,此应为其因之一。仅叶氏族裔南宋登科13名,比北宋多5名,另有特奏名、诸科7名。

其四,耕读传家发迹。叶氏先祖河南,西晋南迁金陵。至唐武德间,叶颢入闽任建州刺史,定居于富沙(今建瓯)。唐咸通间其裔叶四翁迁于侯官甘洲,恪遵“俭德”祖训,勤耕苦读,发家衍裔。如叶善固、叶渥兄弟明敏好学,耕余锐志经籍,倡学桑梓,被里人誉为大小秀才。由是族人耕作商贾之外,向学日多,彬彬辈出。宋·叶莫、叶林撰《叶府希文公墓志铭》称:叶希文“常戒其子致一曰:‘吾族衣冠之盛,由科第进身,踵武相接,惟诗书足以发心,荒于嬉可乎?’义方谆谆不绝口。由是,致一刻励向学,鼓箧胶痒。”宋·黄靖翁撰《叶章庆传记》载章庆享年八十有七,“自幼至老,手卷未释”,临终仍谆属子孙勤读诗书。族人叶素华、叶宝川先后倡议复建乡间凤山书院,首捐资款助缘,且躬董其事,修竣延名师设席课童,丕振斯文。可见其家族躬耕田园,崇文尚学之风。

① 怀安县,古行政区名。北宋大平兴国六年(981)从闽县析出部分属地建立怀安县,

治所初在“芋原江北三十里”(今荆溪桐口村),咸平二年(999)迁往“城西北二十五里石

山(今仓山区建新乡淮安村),明洪武十二年(1378)因水患县治迁入福州城,明万历八

年(1508)撤并入侯官县。

 

    (本文作者系闽侯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闽侯进士录》主编,原文载于2013年闽侯县政协文史资料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字
【林氏字辈】1800-福建福州闽侯祥谦镇凤港村(林森出生地,古称闽县尚干凤港)
福建各市第一位进士,唐九牧林鼻祖排第二,金门倒二
闽南望族!阜阳苏氏!
福建科举之最
最全福建庄氏源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