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书法之路
userphoto

2022.09.02 福建

关注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春节将至之时,父亲便早早备好墨汁,放弃其它一切工作,为左临右舍的乡亲们书写春联。父亲是一个解放初期的政府官员,属于能写会说的那种,毛笔字就更不在话下了。而每次父亲为乡亲们写对联的时候,我便坐在父亲的旁边,为他提纸研墨。记得春节前夕家里楼上楼下都铺满了大红色喜气对联,有时父子四人齐上阵,记得有一年,自家的对联来不及先写后贴了,父亲只好先把红纸贴墙上,直接对墙书写了,也许是写标语练出来的活。
        大概在我十岁的时候,那年腊月,父亲送走写对联的客人后,还剩一些红纸,就对我说:“你也试着写写吧”。从此便开始了我少年时期的写毛笔字历程。其实那时用毛笔写对联跟书法还联想不在一起,甚至还不知道“书法”这个名词,跟书法创作就更搭不上边。也就是在写字课时认真一点,在春节时能上场“表演”一下罢了。
        我老家是在福建闽西的山村里,在一个叫白石顶的山脚下。在当地也算得上书香门第,清道光后出了一个举人,一个秀才,两个贡生。举人名叫谢润之,他有个叫王启图的状元学生。父亲和叔叔也算年少得志,两个都是局级干部(叔叔是处级局,父亲是科局)。尽管在当地来说,有如此家境不算差了,可是家里竟然没有任何碑贴,只有几十本古书籍,和祖辈流传下来的手抄本可供临摹学习。另有一方砚台、一块朱砂,这已经是乡里人很羡慕的文房两宝了。这方砚台直到现在仍然是我的“传家之宝”呢。没有什么字帖可以临摹学习,父亲也只是教授一些“横平竖直,铁划银钩”的简单知识。有时会在上课的时候,照着书上的字练起了仿宋体。这大概算得上是一种书法启蒙学习吧。
        1984年到县城武平一中后,校园环境好了,生活也改善了,又长期担任班里宣传委员,班级里有任何活动要写的东西,很多都是由我来操笔,黑版报、墙报、包括老师对学生成绩单上的学习评语等等工作基本上是由我组织包干了,学习机会和表现机会多了起来,练好字慢慢成了一种自觉意识,也知道碑帖、书法的意思了,有时也会来点所谓的“创作”。
        1990年,我来到了广州,来到了这座令我向往已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我第一次领略了岭南文化的雄浑博大,领略古城广州的文化底蕴,领略了岭南独特的文化魅力,我知道了自己的渺小,知道了自己过去所学的微不足道。一次次流连于北京路三多轩,越秀山、白云山的亭台楼阁之间,感受跨越历史时空遗留下来的书海奇珍,一次次驻足于坊间牌匾之下,感受他们的古色生香。我像一只干渴的小鱼第一次潜入大海,尽情享受着海水对我的滋润。
        更有幸得的是,叔叔把我安排在一家中外合资的雕刻厂里,日夜沉浸在岭南木雕的艺术世界中。工作之余,通过当代书坛上的一个大家王楚材(时任《岭南书艺》副主编,后担任广东书协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国书协评委会委员)的介绍,推荐到越秀文艺学校继续学习书法、篆刻、书画装潢等方面的知识。让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大家风范,他们挥毫泼墨,气定神闲,潇洒自如的神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92年,我进入中国管理科学院在广州的一间机构。期间,参与策划组织了一场“中国特异书画展”。认识了袁寅章、蓝万春(雨青)、肖增烈、马骏、徐少华、李平等一些业内坊间稍有名气的书画家。我当时客居在广州冯铎枢先生家,非常碰巧的是,徐少华(华馗)与冯铎枢先生练的是同一字体“泰山金刚经”。 同一隶楷书体。徐老先生求变,隶法多一些。冯先生求稳。楷法多一些。如此耳闻目染,从此喜欢上北齐时代的从隶书向楷书过度阶段的这个字体----泰山金刚经。当时无知胆大,立下弘愿,要用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石的残余字体风格续写将金刚经全文写下来。
        那几年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不足,我深知要想在书法领域取得大的建树,必须静下心来,刻苦钻研,从传统中吸取新的养分。从各个学科领域不断的充实自己。古来书法大家,他们都不独以书法名世,书法只是伴随他们为官、建功,立业的余事。
        以艺术为业,潜下心来,以画养画不是那么容易,自己曾经刻意经营发展过这块领域。1993年,被一个喜欢艺术的房地产公司老板相中,本是开展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可是事与愿违,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被不断委任越来越重要的策划、宣传、营销、公关外联等方面的工作。后来又为新华社、中央电台华夏之声、中国市县领导月刊、华夏名牌导报、人民网从事策划、广告、活动、编辑出版等方面的营销管理工作。再后来自己办公司搞企业,越来越没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什么书法艺术爱好了。工作的变更、生计的奔波。转眼,中断书法练习近20年之久。书画艺术也仅仅成了酒桌上的谈资,公关的工具。
        一位老师说过:“书法没有坚实的国学基础,生活阅历,纵然学到老,也只是一书匠而已”。也就是在从事媒体广告开始,认识了亦师亦友的连志、谢有顺等诸先生,我开始钟情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儒道释等百家学说无所不看,虽是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成了个沉思寡言的有艺术抱负,无实际行动的少年老成人。
        也许是前世与佛有缘吧,我第一次去的寺院是广州光孝寺,是由一个熟人领着我去拜见释本焕大师,成了他俗家弟子。我醉心于它的庄严肃穆,倾心于它的素净清净,仰望佛像的庄严,真是顿感身心清凉,令人不由心生物外之想。说到本焕大师,还有一段故事,有一次他叫我装裱一幅“佛”字斗方。我的装裱老师苏绍敬曾经跟我说过,装裱佛家的作品,一定要先烧香后装裱,要不一定会出现状况,果不其然,一个小小斗方,裱褙时,在南方的秋天既然会从中间开裂。这样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至深。这件事伴随着我走过以后几年的坎坷生活,也伴随着我走上了礼佛敬佛之路,也为我以后的书法创作注入几许空灵之气。也许这也是我钟情于《泰山金刚经》的原因之一吧。
        人之一生,不可无友。崔仁辉老师与我而言,既是益友又兼良师。
        崔仁辉其人,性格淡定,举止从容,正直刚毅,不好名,不争利,好书法,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但从不拿出来炫耀。两年前,一位朋友相约介绍我们认识,我俩一见如故,我一向引以为至交。每次与他见面,酒是不可少的,笔墨也是现成的,每到酒酣耳热之际,常常伴着墨香。受他人所托,也为崔仁辉老师的书艺水准感染,我着手为他在中央新闻媒体网站撰写发表几篇书法评论文章。从此,重新燃起了我对书法的向往,开始系统研究起了书法理论,并重新拿起了那支久违的毛笔,开始了书法理论和书法的系统训练。我尽可能利用一切时间,日夜埋首于残碑断简之间,醉心于名家法帖之中。从汉隶中感受浑穆质朴之气,从二王中体悟空灵飘逸之美,从宋人的法帖中感悟闲适和随意,从明清书法里感受独立创新意识。
        在最近这两年里,得到台湾林秋俊先生和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崔炳亮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并得益于安廷山老师编著的《泰山石经》。终日潜心于泰山金刚经书法的归纳整理和临池练习。现担任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职务。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金刚经》,刻于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长五十六米,东西宽三十六米,约计两千多平方米,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经文分上下两卷,三十二篇,5198字。《泰山经石峪》镌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计3017字。因年月久远,加之溪水冲刷,沙石磨损,现仅存一千余字,四十行。《泰山金刚经》字径多在50-60厘米之间,最小的也有30厘米,最大的是第六行第15字“今”,高49厘米,宽75.5厘米。
        《泰山金刚经》,无题记和刊刻年月,也无经主和书丹者姓名,后人或以唐邑所书;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经综合分析,应为北齐书僧安道一所书。《泰山金刚经》深居山中,字径较大,不容易拓摹,因之,被人们认识较晚。直到清中叶,随着碑学理论的兴起,《泰山金刚经》才逐渐为书家所推崇。受《泰山金刚经》影响较大的书家主要有清代的刘墉、俞越、康有为、李瑞清、曾熙等,当代主要有乐图南、武中奇、徐少华、孙启新等人。
        清初书法家刘墉在嘉庆年间所作的《经石峪跋文》中说:“墉少壮作书,恒欲以拙胜,而终失之钝。自得北魏碑版数十种,潜心默契,力追其神,味朴茂处,仅乃得以《泰山经石峪》残字,即为墉得力之一顷。”包世臣称:“文清相国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己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现在看刘墉晚年的行书,章法纵有行横无列,疏朗有致,字字独立,点画劲健,想必受过《泰山金刚经》的影响。
        《泰山金刚经》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朴茂,静穆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美称。包世臣、康有为均赞誉有加------。观《经石峪》,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虞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
        《泰山金刚经》书作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妙品。古人云:“书法只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清.笪重光《书签》]。“帝王书有英伟之气;大臣书有台阁之气;僧道书有方外气;山林书有寒俭气;闺秀书有脂粉气”[清.样宝《大瓢偶笔》]。“学书在法,而妙在人。法可以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宋.晁补之《鸡肋集》]。细品《泰山经石峪》,即无拔剑弩张之霸气,也无雍容华贵之媚态,掰窠大字静气凝神,行草之情,篆籀之韵一体,如佛家长者静观人世,体察物情,风神谈泊,体态安详,颇具有容乃大,《泰山金刚经》风格的形成,他是以隶书的形态,兼用楷书的一些特点。《泰山金刚经》初看笔法简单,横平竖直,形态憨拙,但细加分析,会发现其用笔幻化无穷,入笔之藏露、行笔之中侧以及提按顿挫和收笔之回放,形态各异。《泰山金刚经》里面所体现的,既是雄强的又是平和的,既是博大的又是含蓄的,既是伟岸的同时又是简静的,把这个非常多的审美因素能够巧妙地柔和在一起,形成一种容纳诸美的一种书法形式。    
        在《泰山金刚经》的字里行间,能够透视出当时作者以超凡的心境,宁静舒缓的节凑,如古刹里悠悠的钟声,深山中涓涓溪流,书写着不见方、不见折、不张扬的书法语言,字字如修炼的高僧,雍容大度,气宇非凡。身临其境,面对摩崖刻经,身心都将被它的博大精深所震撼折服。泰山金刚经确实是为书法审美情趣,提供了一种用书法心迹来表现书者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参照。
        《泰山金刚经》的结体空灵,变化无穷。诸如“一、二、三、人、入、等简单笔划的单字,亦或是左右上下结构组成的,所存残字无一相同。可谓书法历史上的绝作。以下是我临摹《泰山金刚经》以及学习吸收众家经验过程中,对《泰山金刚经》结体的点滴体会。
        (1) 因字立形,长短结合,取势横阔。《泰山金刚经》虽然不具有“蚕头燕尾“的特征,但波磔分展,字形以宽扁为主,隶意突出,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皇皇千字巨制中,字形较扁的单字占了绝大多数,且这些单字,其主体部分多符合黄金分割法,因之看上去稳如泰山。如:“众”、“我”字   窄长,“阿”、“可”、“如”、“付”字宽扁,“须”、“若”、“者”、“多”字欹侧,“菩”、“萨”、“说”、“善”、“寿”字端庄等。
        (2) 布白匀疏,随形就势,以正为主,正中有侧。《泰山金刚经》的横画大多呈现水平之势,点画之间的布白疏朗均匀,无大疏大密,整体给人以平正之感。比较常见的如“是“字”,上面的“日”和下面的横画变化,给人动感的同时有一种安稳祥和。“寿”字方正中,点横变化。又如“给”字,整个左部绞丝是右倾斜的,但下三点支撑得比较稳固,通篇“口”部的左倾、右斜、开合,使整个字复归平正。又如“但”字“日”部右上斜置,而通过短撇和一横的左置,使得该字有惊无险。
        (3) 主笔突出,收放自如,擒纵和谐。《泰山金刚经》有典型的隶书构字技巧:一字当中,突出主笔,主横偏长,波、磔、钩等笔画多作纵放处理,其他则处于辅助地位。所以尽管它横平竖直、点画疏阔,但由于主笔张扬,点画富有变化,虽长篇巨制,字多重复,却字字神采飞扬。例如,一个“人”字,一撇一奈,变奈为主,气象万千。又如“不”字,“横、竖、撇、奈(点)各司其职,同一字,主笔每有不同笔划担当。同是一个“心”部,在“听”字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极尽放纵。正由于这一笔的放纵,使“听”字具有了动势。而在“念”、“想”字中,由于一二笔开张收合,使得“心”部处于辅助地位而取了敛势,这样就有放有收了。在“岁”字中,将下部左撇清劲缩写,而将戈钩放纵,一收一放,一曲一直,就妙趣横生了。再看“是”、“灭”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左右揖让,善于穿插,巧用伸缩。汉字结体,无论何种书体,都有“争让”和“避就”之说。《泰山金刚经》点画瘦劲疏朗,结体空灵虚和,打破了传统的“结密无间”之法,是什么技巧使它获得了“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殊荣?恐怕是长于运用左右揖让和穿插以及伸缩得势的结果。在这方面,《泰山金刚经》创造了许多经典构字。如“灭”三点让位,“义”的斜钩穿插,“来”字的撇奈穿插,如“敷”字右让左,“谛”字左让右,而“唯”则左旁抬高,右部长撇伸于左下,结合紧密,十分得体。类似这种偏旁揖让的结体方法还有很多,如“意”、“思”、“福”、“类”、“提”等字。
        (5)上下错落,守住中线,寓正于斜。结体上,《泰山金刚经》除在左右结构中巧妙运用伸缩、揖让之法以外,还在上下结构的字中大量使用了错落布局。从而使得累叠之字端庄中富有灵气。如“章”字下部右移,但最后一笔用右弧竖取得了平衡;“湿”字除三点水抬高、右部上中下错落布置外,还使最后一笔重按出锋,稳定了重心。“男”、“界”字田的倾斜通过下部撇画的上托取得和谐。
        (6)笔画增省,不拘一格,工于详略。《泰山金刚经》虽为隶书,却篆意草情俱备,构字中大量运用了笔画增省的俗体字。俗体字是流传于民间的不合规范的习惯性汉字形体。与正体字相比较,俗体字往往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还有的是生编硬造的字。在《泰山金刚经》中,这类字不少,如“量”字多用了三、二笔,“触”、“解”字省了一撇,而“无”、“万”字用了简化字,“足”、“起”、“可”、“云”字颇有草意,“他”字用了耳刀旁等。“陀”字右边不用“它”而用“也”。“恒”、“洹“借用等等。
        (7)正欹互用,服从章法,静穆虚和。《泰山金刚经》左右结构的字,凡各部无相碍者一般各自居正构字,有相碍者则避让有致。如“卫”字,左中右三部结构互不相犯,处理得相对独立。也有个别的字,为达到灵动效果,大胆地运用了欹侧之势,因之各部之间欹侧自生,别有情趣。如“复”字在左竖外展的同时,右部左欹,且用行书笔意极力张扬,使得该字空灵虚和。还有“相”、“说”、“诸”、“如”、“何”等字的左右变化。
        (8)主笔单字,时有张扬,冲击视觉。在《泰山金刚经》个别字中,主要是少笔画的带横、捺的字,偶尔出现重按的精重之笔,极富视觉冲击力。这些数量不多的有着特殊意味的字。在整部刻石中不但没有不和谐之感,反倒颇具装饰效果。最突出的如“人“的奈笔,尤如人脚板。如“受”字。也有的单字,从章法需要出发,极力重按或放纵,在整篇布局中十分醒目。如“一”、“世”、“不”、“也”、“心”、等字。
        (9)开合聚散,俯仰向背结合,变化较多。《泰山金刚经》吸收了行草书的结体技巧,在单字的点画和结构处理上较多地表现为开合聚散与俯仰向背,这使得它在庄严肃穆中又不乏灵动飘逸。如“德”、“福”、“以”、“非”等字,左右部分的安排总体上是相背与相向结合的。
        (10)偏旁部首,轻重搭配,对比强烈。《泰山金刚经》中的单字,若是左右结构,不少表现为左轻右重,如“何”字;有的则相反,表现为左重右轻,如“佛”字、“取”字。上下结构的字中,一般表现为上轻下重的,如“是”字。即便是独体字,其结构也有轻重对比,临习者须仔细观察,这里不再具体释例。
        《泰山经石峪》至今虽尚存千余字,但由于书写内容的原因,单字大量重复,完全不重复的单字只有248个。这对于临习《泰山经石峪》乃是一个缺憾。很多书家望而却步,用笔结体不得要领。元赵子昂说过:“书法以用笔为止,而结字亦须用工,善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就道明了无论何种书体、何家面貌,其笔法是相通的。但相通不等于相同,不同的书体和书风,主要取决于不同的用笔。我刚临习时使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武汉古籍书店影印的《原拓泰山金刚经》等版本,均为旧时坊间1002字印本。后来发现因受当时物质条件和翻拓原因,此拓本失真,很多字臃肿无力或者变形。后改用今人安廷山老师的《泰山石经》,始入佳境。用笔方法开始以五指执笔,后总觉得生硬死板,无法体现榜书的点画结构特点,后改用二指。三指执笔,方显空灵无阻。然,清.朱和羹〈临池新解〉有云:“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运用耳。”又云:“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习,而用笔之妙联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所以,临写《泰山金刚经》无他秘诀,惟在常读帖、多临池、勤思索、善归纳,方法得当,用功既久,学必成泰山金刚经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笑堂主学临《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铭文
书法名词解释5:笔锋
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一)
董其昌 楷书《金刚经》
我教孩子学书法(2)
《泰山金刚经》的结构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