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教育问题究竟是谁的错?学校?老师?家长?
2017-03-13

一谈到中国教育,似乎就触动了家长们的兴奋点,无论是教育专家、学校校长,还是老师、父母都至少能列举出10条以上的罪状。

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如果有,究竟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是学校,或是老师,又或是家长的问题?

今天,听两位陪孩子上特长班的家长在聊天,一面抱怨学校给孩子留的作业太多,都没有时间玩;另一面,又兴奋地交流着孩子究竟选什么样的课后班更好。

因为其中一人发现,上了某个奥数特长班的孩子被学校挑到专门的班级,每次数学课这些孩子单独上,为了能够在今后的竞赛中获胜,也为学校争得荣誉。因此,她正期待着自己的孩子也要上这个特长班。

显然,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矛盾的。当孩子的成绩表现好,那么教育体制、学校、老师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孩子在与别人比较中落后了,那么就都会受到批判。

同时,许多父母一面抨击着应试教育,抱怨进度太快、作业太多,挤占了孩子的自由时间;一面又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别的孩子学得更多、更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孩子补课。

而这一切矛盾源于父母不正确的比较观。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乞丐不嫉妒百万富翁,却会嫉妒其他混得比较好的乞丐。”

所以,许多父母不会把自己的孩子与《最强大脑》中的参赛者进行比较,而会选择与身边的孩子相比;他们不太关心孩子成功的经历,更关注取得成功的结果,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大量的补习超过别人。

而这也是让父母和孩子都不快乐的根源。

马斯洛认为,之所以很多人往往感到不幸福,因为他们的动机是永不满足。他们越是不断争取获得更多的、他们认为能为自己带来幸福的财富,实际上他们越是感到不满意。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未来发展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但目前所能掌控的,就是孩子的课后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来满足超越其他孩子的虚荣心,成为了最佳也是唯一途径。

然而,这种动机却牺牲了孩子的需求。因为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发现,他们努力方向主要是为了获得好成绩和好评价,避免父母或老师的批评。

而这种以表现目的为取向的观念一旦形成,孩子就会认为分数是评价自己能力的唯一标准。所以,当孩子数学成绩不好时,就会认为自己的数学很差。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的,当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不如别人好的成绩时,就会否定自己,也不会努力去改变现状,这也是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学习的原因。

其实,无论教育体制,还是学校、老师,对于绝大多数父母和孩子而言都是相对公平的,而之所以会出现不公平,多数是由于父母不正确的比较,这却是以牺牲孩子兴趣为代价的。

“嗨宝宝育儿”(hiangel_cn)认为,虽然父母都承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却很少会以激发孩子兴趣为目的进行学习;因为只要有分数就有比较,有比较就需要让孩子去学,哪怕他们不喜欢。

其实,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各种考试,学生阶段会有,进入社会也会有,即使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也不过是人生中短暂的快乐。

比如中彩、收入增加或孩子取得好成绩,第一反应就是非常高兴;但是他们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改善了的生活状况,然后就习以为常了,对于不久前还很新奇的事物也“无动于衷”了,不再视为特别兴奋或不舒服的理由了。

而能够真正让人感到长久快乐的,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之中,并非最终的结果。因此,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是最重要的,父母比较的压力不要轻易变成孩子求学的负担,孩子只有在自由学习中才会终身学习,并感到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课外辅导学校?
必须告别脑残式的教育思维
你真敢让孩子做个不上不下的人?
莫言谈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就这几句话,句句道出教育的精髓!
14岁厌学女孩写的一封信,字字扎心!建议家长看看,教育孩子更成功
怎样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热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