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逗与评估
原创 2017-09-17 时一憨 时一憨
时一憨

ABA-China

时一憨,行为分析者的思创天地。

插图  |  葱花小姐(6岁)


昨天两位熟悉的家长来复诊。两位都是慧眼慧心的妈妈,都有志于学习行为分析一段时间了。孩子们在她们的手下也各自取得了较好的进步。但她们仍一个困惑于怎么跟孩子玩,一个困惑于怎么自然地教。


第一个家长是带着老大(正常)来的,两个家伙在妈妈引导下向我寒暄了两句,就各自被我一地的杂乱玩具所吸引,沉浸在自娱自乐的游戏中了。我边听着家长跟我絮叨孩子的表现以及她在教育孩子中的各种困扰,一边着意欣赏着这俩兄弟的游戏:

两个小家伙都玩得投入,开心,而且都是边玩边自言自语,下意识地描述着他们脑袋里想像的事件。

只不过对老大来说,所有到手入眼的玩具,都成了他想像世界的一部分,车、积木、人物、动物,拿起来就自然加入到他的故事中来,凭借着想像,这些东西已然不再是他们本来的名字和功用,这让他的故事有了点错综复杂、甚至离奇荒唐的感觉。

而对我那个小患者而言,他的主题却总是积木搭成门,车再过门;然后再搭成门,车再过门。中间也许被哥哥不经意间注意到他的简单重复,哥哥有一两次故意拿车去撞他的车和门,他能有的反应,也是“不要撞”。

我身边的妈妈却焦灼于“我下一步怎么教”、“我不会跟孩子玩啊?”、“老大和老二玩不到一块儿怎么办啊”……,如果我有足够时间听,真可以成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的书。

我说,“你可以让老大帮你教啊。”家长说,老大不教他啊。”

我面向老大,叫他的名字,说:“你让弟弟帮你递一辆白色的汽车。” 白色的汽车在一堆车和积木中间。

老大响应,“给我那辆白色的小汽车”,但老二无动于衷。这时妈妈参与进来,重复老大的话给老二,并手势辅助老二,在第二遍指令的基础上,老二把白色的汽车递给了老大。

我让老大带着老二玩5分钟,老大说,“一分钟”,我说好,就一分钟。老大就很起劲儿地带动着弟弟去玩。但弟弟依然故我地重复着他的搭门过车的游戏。既不讨厌哥哥的侵扰,也不回应哥哥的引领。

仅就这段短暂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作为家长,至少有三个门类的观察与评估可为:

第一,你可以观察两个孩子,他们各自注意到了什么事物?注意的广度?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近这些事物?他们操作这些事物的时间,形式,内容?他们是不是体现了一定的主题?他们是不是在想象着利用到手入眼的玩具或事物?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他们有没有把对方纳入自己游戏的尝试?如果有,各自的反应是怎样的?

不要总是急匆匆地教导孩子们做这做那,停下来,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他们,向他们学习

第二,当我们安排小朋友与孤独症儿童互动时,当儿童之间的互动开始启动以后,家长需要先等一等(4到5秒钟),观察和评估两个孩子之间各自如何启动、是否回应以及如何回应对方。如果在4到5秒钟内,一方没有回应,家长此时才以从低到高的辅助手段,帮助需要回应者完成回应

第三,我们由这样自然情景下任务的安排与观察,可以看到这么几个方面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头脑里的既成观念(老大不会教他,也不会帮我)会妨碍我们付出行为的努力;而不付出行为,则反过来强化了我们的既有观念。

同时我们也再次看到,只强调环境的丰富性,而不聚焦目标儿童的行为参与,那么,即使安排了丰富的游戏环境、同伴支持,如果目标儿童没有预期行为出现,一切仍归零。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这些(无行为)现象,其次,我们应该用从低到高的辅助手段帮助目标儿童以行为参与到环境中来。

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意识到,我们不是把自己的节奏加快(无论是家长,还是被邀请来的儿童,碰到不反应儿童,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加快自己的表现节奏),而是放慢,慢到一次一个要求,且需要等此要求得到行为回应我们才进行到下一个环节。把节奏变慢,且落实在目标儿童的行为回应上,才是真正的聚焦在行为上,才能真正的帮助目标儿童。

置身事外观察,慢节奏的评估与辅助,可以弱化我们焦虑的虚火,实实在在引领目标儿童成长并享受我们所带给他的游戏乐趣

第二个家长,孩子也是一个慢反应的。通常在给予一个言语的或者事件的刺激以后,他需要大概5到10秒钟才给出回应。而一般我们人际交往的预期通常都在3~5秒以内。3到5秒钟没有得到预期回应,我们就会重复指令或者转移话题,而他又需要5到10秒对这个刺激做出反应。这样,我们和目标儿童之间就像转着圈儿地追自己尾巴的小狗一样,永远看着它近在眼前,却总也没有交合点。习惯了,我们就会误以为孩子没有反应。

这种慢反应的孩子,也通常会被认为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因为他表现出对一个事物的兴趣的速度也远远低于我们对一个同龄其他儿童的预期。我们要么放弃对他的等待和观察而冲冲干预他,要么放弃对他的兴趣而不再观察和等待,去做我们认为重要的其他事情。

这种孩子的慢,还表现在他们并不是缺乏对事物、因果的探索和兴趣,而在于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向他们展示这种事物的有趣性

我看他非常被动,对地上的玩具似乎不注意,也不操作。就随手拣了一块积木,从他的后脖领子口放进去(这是我对付特别被动和特别专注儿童的一招)。他没有抬头看我,也没有看他的妈妈,而是努力将手放在背后,试图将积木取出(这是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反应,他们似乎把一切都当作该来之物,喜欢就拥有,不喜欢就拿掉,好像跟别人没有关系)。

但他没有成功(大多数儿童也不成功),在他反复取弄之下,积木顺着他的衣服和皮肤,逐渐变换位置并滑了下来,啪的一声,落到地上。

他寻声找去,拿起积木,端详几秒钟,放下(这是很多其他孤独症儿童也会发生的结果)。我再次拣起一块积木,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也几乎同样地作了类似的反应。但这一次,他没有再把积木放地上,而是尝试着把积木放到脖领子里头去。我辅助他成功完成,积木又“啪”从身体里滑落。

这次以后,他的注意力就已经不完全在积木上了,而是看着我,又转头看他的妈妈,眼神里有一种好奇和好玩的欣喜。当然我也以该有的声音和情绪回应了他的分享。一直到门诊结束,他竟然乐此不疲地在尝试着这种行为,重要的是,每一次尝试之后,他都要寻求周围人的关注,分享他的探索和发现,于此,我们再看不到半分被动与迟滞。

与有憨直味道的孤独症儿童打交道,真的是不乏快乐和趣味的,他们是一本非常有趣味的书,需要家长和我们认真翻开来读。

读到深处,趣味自现。趣味一来,无不是教。写到此处,不由张口而出:不是憨儿痴,未到开窍时;机缘若得合,精气神皆活!

何谓趣呢?放下身段方有趣。

何谓逗呢?脱离窠臼逗自来。



趣味一来,无不是教

人赞赏

趣味一来,无不是教

阅读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注意力训练经典游戏
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一)
为什么老二常比老大精?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心疼父母?很简单的!
家有两娃,如何保持良好关系
幼小衔接|家长要做的准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