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收藏(行书)
paco582000    发表于2010年09月12日 01:19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则称:天下第三行书。

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全文共324字,出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真迹已被唐太宗李世民带进了昭陵.

 
而永和九年便是开头的四个字;永和虽为年号,但喻意吉祥;九为乾数,九又通久,为数字中最大的.我想在这片净土上收获一份平和而长久的情感。
 
2.[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流传于世的《兰亭序》有两种。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兰亭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兰亭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对两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作出了猜测与遐想,但在目前无法开掘的情形下,专家们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出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谜团一: 
 
  幽幽地宫深几许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秦陵文管所有关专家对记者说,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其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 
 
  是否有自动发射暗弩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能生产出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至今仍是一大谜。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
 
大书法家僧人智永密藏却有其事,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也有根据,中央台《国宝档案》里介绍,《兰亭序》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大书法家僧人智永手里,唐太祖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当时朝中有一个大臣(叫什么记不清了)为了讨好上司,到智永的庙里做卧底,与智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骗取了智永的信任,并用很多书画珍品诱蛇岀洞,智永的虚荣心让他上当了,拿出了《兰亭序》作一比试。最后被那小子偷走献给了李世民,最终成了李世民的陪葬。现在看到的只是唐以后的摹本。楼上所说的在台北故宫好像没什么根据,据我所知,台北只有一件王羲之的作品,那就是被乾隆视作三希堂三希之一的《快雪时晴帖》。
6人2人评论(0)人回答时间 2006-11-30 15:38:16
提问者对最佳答案的评价:
默认好评!
其他网友回答
 
http://www.cnblogs.com/chinhr/archive/2009/04/09/1432349.html
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载,王羲之的《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内附《兰亭序》 《西安日报》7月7日消息称,在“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有关人士透露,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经着手工作,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陵域的文物遗迹。此消息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据推断兰亭序藏身其中 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加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因而极具价值。 网易历史http://history.163.com/ 专家推测,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乾陵地宫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500吨!这还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造型各异、刻有文字的条石。 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即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专家推断,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 考古界泰斗主张发掘乾陵 据乾陵博物馆副馆长梁桂林介绍,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两朝皇帝,合葬一室,加之从未被盗墓,不夸张地说,它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记者提到最近有关于乾陵挖掘的信息时,梁桂林强调,那样的提法不准确,所谓“挖掘”只是参加会议的专家个人观点。 然而,曾主持西安半坡遗址挖掘的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先生,坚决主张发掘乾陵。他告诉记者,乾陵是一座至今未被盗过的帝王墓。墓葬里的尸骨,各种金银器、陶器、木器、丝织品都是极具考古价值的。虽说陵墓修筑得很结实,可是现在墓坑里到底是怎样的情况谁也不知道,地震、黄土土质、气候都可能对墓坑里的东西有影响。而近40多年来,考古界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水平和现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虽然出土后也有烂的可能,但与其这些东西放在墓坑里也会烂,还不如挖掘出来呢!/ “在国际上,像埃及帝王谷法老陵寝,即我们常说的金字塔也都是开放的,所以乾陵的发掘应该是可行的。” 专家称现有条件不挖更好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宿白认为,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丝绸,至今仍存放在冰箱里不能拿出来示人,不是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也认为,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观点是,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挖掘要比挖掘好,因为相对而言,地下一千多年的微环境还是稳定的。 网易历史 据介绍,关于乾陵挖掘的申请,陕西省曾几次向国务院申报,国务院专门组织专家研讨,最后未予同意。


         2.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  祭侄稿   
2010

    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作者书写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起伏跌宕。《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 杂以流丽: 或若篆籀, 或若镌刻, 其妙解处,殆若天造 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 而反极工耶?”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口。

原文注释如下:

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注释:“维”:语助词,常用于句首,有时也用在句中。“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元年”,相当公元758年。“岁次戊戌”: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该年的干支为戊戌。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释:古人不仅以干支纪年,也以干支纪月和纪日。纪月法从丙寅开始,60个月(五年)为一周期。纪日亦以甲子为第一日,60日为一周期。“朔”: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面看不到月亮时称朔,一般以农历初一为朔,十五称望。又朔又有初、始等义。这里可解为初三日。 
译文: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 

原文: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 
注释:颜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银青”:指银质印章和青色绶带。秦汉时期凡吏秩比在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银印青绶。“光禄大夫”:原为郎中令的属官。汉武帝以后无固定职守,为散宫,相当于顾问。唐宋时期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从三品文阶官。原帖“光禄大夫”之“大”字漏写,为笔误。 
译文:(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

原文: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 
注释:“使持节”:为刺史的加衔。加此衔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使持节”为持节中的最高一级,次为“持节”,再次为“假节”。“刺史”:隋唐时期刺史为一州之行政长官。刺史本兼军民两政。然汉代以后管军之职权实际已废,故唐代管军事要另加街,颜真卿任薄州刺史后,加州防御使之衔,以示兼管诸军事。故其州刺史的全称就是“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之”。其他州刺史情况也大致如此。 
译文: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

原文: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注释:“轻车都尉”本为汉代特别兵种将领的称号。唐宋时为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设十二转,第八转为“上轻车都尉”。七转为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下还有骑都尉等。“开国侯”为爵名。唐代将爵位分作九等,“开国县侯”为第六等。候前多冠以县名,但食邑不一定由该县供给。颜真卿的丹阳县开国候的名衔也为他出任蒲州时所赐。
译文: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 

原文: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注释:“请酌庶羞’:酌,指酒,也指斟酒。请酌,指菲薄、便宜的酒类。羞,通馐,食物。庶羞,指普通的食物。“赞善大夫”:大夫,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阶官称号。“赞善”为赞美之词。颜季明为颜杲卿第三子,曾担任乃父和颜真卿之间的联络工作,后被安禄凶杀害。已见前面说明。乾元元年,他被朝廷追赠赞善大夫。
译文: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

原文: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注释:“惟”:语助词,用在句首。“挺”:特出、出众。“宗庙瑚琏”:宗庙中盛黍稷的祭器,夏代称瑚,殷代称琏。这里指颜季明已成为颜氏宗庙中的重要角色。“阶庭兰玉”:以芝兰(香草)玉树(仙树)比喻人们的优秀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诸子侄曰:“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出于阶庭耳。”
译文: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原文: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
注释:“戬谷”:指福、禄。戬,指福。谷,为粮食的总称。古代官俸以谷物计算,故可代禄位“闲”,同间。“称要犯顺”:以逆犯顺,指起兵作乱。 
译文: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原文: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译文: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 

原文: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
注释:“俾”:使也。“归止”;止,助词。《诗.齐风·南山》:“既回归止.曷又怀止。”“爰千土门”:爰,乃,于是。土门,今河北井泾,时为战略要地。“蹩”:促、迫。局促不安。
译文: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

原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
注释:“贼臣不救”:如前所述.指颜杲卿收复土门以后,曾派泉明到长安报喜并求救兵,被太原尹王承生劫留,拥兵不救。“孤城围逼”三句:指安禄山回兵常山,颜杲卿孤立无援,终于城破被俘。颜季明和颜氏家族以及颜杲卿等先后被杀。造成“复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惨结局。
译文: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

原文: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注释:“荼毒”:荼指苦菜,毒药毒虫。按:此两句似乎在隐喻朝廷的成败和用人不当。“遘”;遭遇。“呜呼哀哉”:对死者的叹词。呜呼,表示叹息。哀:悲痛。哉:语助词,表示感叹。初见《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条。
译文: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原文:我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注释:“河关”:河流和关隘。此指蒲州,时颜真卿调任蒲州刺史。他在《蒲州刺史谢上表》中说:“此州之地,尧舜所都。表里山河,古称天险”可见该地自古就是重要关口。“比”;亲近。“榇”:原指梧桐树,多用于制作棺材,此处指棺木。首榇:指盛装季明首级的棺木“兹”:此。原文“陷”字误书,应为“至”字。
译文: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

原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译文: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

原文: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注释:“幽宅”:阴间的住宅.指坟墓。
译文: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

原文:呜呼哀哉!尚飨。 
注释:“尚飨”;飨,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此处指祭祀时希望死者能享用这些祭品。 
译文: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
http://gzzdf.t.sohu.com/



3

 3.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则称:天下第三行书。


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序

图片
颜真卿《祭侄稿》

图片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兰亭序局部:
图片

图片







  

相关搜索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书基本功就这三个贴
王羲之  ·  《兰亭序》颜真卿  ·《祭侄文稿》苏轼    ·《黄州寒食帖》       ---  天下三大行书 ​
有了这卷行书,苏轼稳坐“宋四家”之首,可与《兰亭序》一比,董其昌:苏书第一!
天下三大行书名气很大,《兰亭序》更是无人不知,你知道是谁封的
行书可以这么写,怪不得那么多人喜爱!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