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隶书——由《西狭颂》看隶变在书史中的存在价值

隶书在汉朝盛行,因其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成为当时的主要书体,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了书法艺术美。故而,我国的两汉时期是书法艺术发 展的一段高峰时期,尤其是当时隶书的发展。

相传隶书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主要特点是将原有篆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变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转向笔画,以便于书写,正是由于这样,隶书在创始的初期用笔间会留有许多篆意,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发展与变化,才逐步形成成熟时期的隶书,随之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前人评汉碑“无一不佳”,而今留传下来的汉碑中,在世称“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中,唯独《西狭颂》历经近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原地原貌、一字不缺地完好保留下来,可以说是“佳作”,以下就隶书《西狭颂》做简单分析。

一.关于《西狭颂》及其历史评价

《西狭颂》亦为摩崖刻石,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黄龙碑》,别称《惠安西表》,晚《石门颂》23年于汉建宁四年镌刻于今甘肃省成县抛沙镇东营村。正文中正上方有“惠安西表”题额,正文的右侧有线刻五瑞图,是非常罕见的东汉画像石,被誉为“汉画中的珍品”。

崖面题字高约220厘米、宽约340厘米,正文共20行,每行20字,第20行有摩崖颂碑完成的年月日,共385字。其内容主 要记载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政迹及对其功绩的颂扬。

关于《西狭颂》最早的文学记载是欧阳修嘉祐八年撰成的《集古录跋尾》,《集古录》中称《西狭颂》为《李会 碑》。欧阳修是不满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的,他主张散文创作语言流畅自然,自然关注《西狭颂》的语言和用字,他指出此碑文中的东汉语言运用和北宋时行文的不同,并指出形成这种文风差异是汉代写作用字简略造成的,和北宋写作方法有所不同,欧阳修子欧阳棐继承父志,续撰《集古录》二十卷时对此有所疏忽,未加深究。

之后,评说《西狭颂》较为完备的当属曾巩,其《南丰集》中的《元丰题跋》,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 的对于此摩崖最早最全面的文字评述,研究者引述和引用得也最多。他在部分之处纠正了欧阳修的一些错误说法,一是纠正了 欧阳修在人名上的错误;二是指出博学的欧阳修虽对《西狭颂》语言文字作了详细周密的考察,但还是有所失;三是申明碑石研究不应忽视古人的“阙疑”,他评《西狭颂》,亦并不拟古取之,以成州实地得到的拓本为据,是很有些学术“求实”的眼光。

至此以降,南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娄机《汉隶字源》,清代叶奕苞《金石录补》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念孙《汉隶拾遗》都几乎承袭曾巩之论,只顾《西狭颂》金石之长,而未言及其他。

到了现当代,陇上学者于《西狭颂》文学价值的研究更近于本体,民国临洮人张维《陇右金石录》对《西狭颂》的方方面面从宋至清给以全面回顾和分析。

《西狭颂》自宋代曾巩首次著录于《南丰集》中起,遂陆续引起历代金石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评赞。清人方朔称赞“宽博遒古”;徐树钧评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康有为评为“疏岩”;梁启超赞为“雄迈静穆,汉隶正则也”;当代学者评《西狭颂》为“天下隶书第一”,誉为汉代山林书风的代表”等。

二.《西狭颂》艺术特点分析

第一,从用笔方面来说,《西狭颂》以方笔为主,横画近乎直线,也是藏锋入笔,收笔时出现波磔,即收笔不按,至尾端稍落 笔,以细笔渐渐挑出;其它波则是在方直与圆曲两个相对立的笔法混合时和两者相调和时产生波势,这种波势常出现在最后 一画上,如“三”、“王”、“五”、“二”等字;表现最突出的是捺和撇如:“人”、“造”、“惠”等字,书写方法已与楷书相近,其竖画也 近乎垂直。对于《西狹颂》中的波画是变化多端的,或由方笔行进,或圆起方收、方起圆收,波尾与折笔重顿,或尖锋拉长,姿态多变,而一些字的偏旁结构会出现大小不匀称的组合,不显凌乱却增添了不少的灵动性。

第二,从结字方面来看,凝重浑厚、朴茂丰腴是其主要的特征,这需要通过逆入平出及提按顿挫的变化来实现,另外《西狭颂》字形多长,多用篆书的造型,以曲线为主体构成圆形字体,如“于”、“乃”原是直线,后写成了弯曲的,“抑”、“月”二字的左撇也是弯曲的;还有“”最为突出,如“容”、字”、“冠”等字都是以曲线为主,因此表现线条的厚重,扎实内敛又是其结体的另一个特点,期间要注意用笔的干净,避免拖泥带水,线条过碎。

第三,从布局方面来说,《西狭颂》共385个字,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所刻字体的大小,约有9-10厘米,以其字形分类,长形约占80%。因为总体是方形,横画与横画之间间隔宽大些,所以字迹显得粗犷雄强,清晰明朗;笔画安 排横平竖直,扎实停匀,极讲究整体的对称均衡,形体方正饱满, 内松外紧。

第四,从整体气势方面说,《西狭颂》善于把微妙的矛盾通过 各种走向的线条来相互牵引,达到“貌实意虚”、“疏宕”的审美境 界;其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大方,笔画有力,大气程度有些亚于《石门颂》但历代书家对《西狭颂》的评价也是颇高的。文隽所著《书法精论》说:“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髙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

在使用《西狹颂》书法风格创作中,一是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整齐划一、格调一致的关系,即行距排列要整齐,笔画线条要清晰,用墨浓淡要均匀,要枯润适中,避免形成强烈的墨色、枯温对比;二是要注意用笔的力度,使用《西狭颂》的特点进行创作,一定要注意提按之间的关系,即将笔提起来,既要向上提,又要向下用力。这两者量然看似有些矛使用中锋写出的线条力感是与侧锋不同的,因此,创作中要尽可能将线条灵动起来,丰富起来。

如果拿《西狭颂》与《石门颂》相比,《石门颂》虽然大气、开合程度优于《西狹颂》,《西狭颂》却是隶书逐渐走向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两者在艺术特征方面的异同可用上表简要的说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荻颂》一方面具备了汉隶的字形扁方,转折、波磔明显的特征,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反映出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符号化、造型化和装饰意味及用笔上的抒情与开合,其具有了明显的节奏感、运动感,体现了书刻者书法表现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因此可以说,《西狭颂》是隶书书风逐渐走向成孰时期的代表。

三、关于隶变

古人说:“隶书者,篆之捷也”,前人称之为“隶变”。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是由唐代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楷书和篆书的变化,从篆而楷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变化,而在古今文字的变化系统中间有一个隶变,是中国文字的分水岭。隶变的方式是通过草书来过渡的,方法即节省、简化、连带。隶变对汉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为唐代正字体“楷体”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隶变后的字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散篆书字形,改曲为直,把篆书书写时的众多曲线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2隶书的产生是基于简便使用上的,因此隶书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3为了书写记录的简便性、实用性,隶书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进入由点画组成的方块字的抽象符号阶段,它将字形变为扁方形,使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书法中具有本身特点的一种书体,产生独有艺术效果。因此,隶书作为书法艺术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重要的书体,而隶变则是书法史上一次伟大变革,是中国古文字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四、通过《西狭颂》看隶变在历史中的存在价值

当隶书从春秋战国古文草篆发端到两汉登峰造极之后,形势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三国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来看,隶书的发展基本沿两条路径进行:

一条朝楷书方向演化,最后发展成为魏碑和唐楷;

一条朝隶书本体方向发展,最后形成了晋隶、唐隶的风格。

前者由汉碑中《西狭颂》、《张迁碑》等古厚方整一路风格的作品演变过来,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被应用于各种书写;到西汉晚期时,隶书已逐渐成熟;到了东汉后期,隶书的点画、结体、章法、布局均完全成熟,其大致演变是:

战国末期(孕育)—秦(开始)—两汉(繁荣)—一段期的沉寂—清(复兴)

故而,从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隶书逐渐走向成熟,尤其东汉碑刻上的隶书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时期,其风格种类繁多,成熟的隶书带来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其首要地位的意义在于:

1隶书促使了用笔、结构的变化

隶书笔法的发展对书法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篆书中,圆笔一直占主导地位,到了汉隶,方笔开始以一种正式的笔法出现在书法的用笔中,并逐渐与圆笔相互融合,逐渐以方圆并用成为书法技法的主要用笔方法。隶书还分化了部分偏旁,独立成字和独立偏旁的写法有很大不同,同时还将部分篆书的两笔合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2隶书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

在隶书的墨迹简牍中,已孕育了楷法,在隶书定型的过程中,笔法追求谨严整规。至唐代,除了魏晋外,书法楷法意味逐渐加重,以至于仅存隶书体势,而用笔之法大失。方笔与楷法的加入,使晋、唐隶书在艺术上表现为一种规矩谨严的特点,从整个晋、唐过程来说,魏晋六朝隶书偏于方笔,隋、唐隶书多用楷法。汉代逐渐创兴的草书对于书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而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发展为今草。因此,隶书以其独特的体势,最终使得它孕育了草书、楷书、行书书体的产生,为艺术奠定了基础。

《西狭颂》是隶书走向成熟的产物,除题额“惠安西表”4字用小篆书写外,其余文字全用隶书写成,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极高,久享盛名。《西狭颂》总的感觉是变化丰富,却又是高度统一的,其书法精整宽博,气势宏大,在汉碑中实不多见。《西狹颂》以其笔法的稳健,运笔的古朴,连贯的气韵以及其逐渐完善的字形、字义为我们展示出了一种自然的美,发展的美,透露着劲健刚毅又不乏流美婉约之气,雍容之感。包括后来的《曹全碑》、《礼器碑》等以其完美的蚕头雁尾与流畅的线条为我们展示了灵动的美。

五、结语

各种文化载体以不同形式展现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书法以其独特的形式,既记录了华夏民族文明史的史实,又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而对于解读隶书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我们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隶变其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其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隶书的书写看似简淡平凡,质朴厚重,虽然说起来这两点很是简洁明 了,但在其中却蕴涵着无限的美学意义,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真实体现。

​因此,也只有我们在深刻认识了隶书发展的规律,经过大量 的临习后才能切身感受到隶书经久不衰的精髓所在,也才能推 陈出新,在创新中流露继承,在继承中逐渐丰富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知识《五》
《书法举要》(1--4)
中国汉字的演变及历史文化价值
当今隶书鲜明的时代特点
隶书技法
中国书法史话(西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