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献之《洛神赋》,“小楷极则”技法解析(独家原石高清对照版)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六),字子敬, 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在书法上,王献之兼精诸体,尤以楷书和草书成就最大,成为后世典范。王献之幼时从其父王羲之学书,后来别创新法,并自成一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洛神赋十三行》为其小楷代表作品。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所书内容为曹植《洛神赋》,在宋时只残存中间九行,贾似道又得四行,合起十三行刻于玉石上,故世称《玉版十三行》。因石色如碧玉,也称《碧玉十三行》。此十三行,从“嬉”字至“飞”字,计二百五十余字。

一、美学特征及形成原因

王献之书承其父,用笔以外拓为主,气势开张。《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通篇透着萧散雅逸之气息,纵横舒展,体势开张,奇正相参,大小错落, 清劲莹秀。

大王小楷端实,正而雅致,小王则灵动而清劲。这种飞动与钟繇的舒灵比,虽少了那虚实朴拙的古味,但其简洁的点画及其欹侧的势态,却让人觉得简净而单纯。

历代对其艺术价值评价甚高。宋代董逌《广川书跋》卷六“《洛神赋》别本”条云:“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者不能也。”

元代赵孟頫跋曰:“晋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字画神逸,墨彩飞动。”

清代张廷济《清仪阁题跋》云:“风神骀荡,气骨雄强,故以无美不臻。”清代杨宾《铁函斋书号》评曰:“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这些评论足见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在后世学者心中的地位。

王献之《洛神赋》笔画挺拔,结字萧散,笔画间顾盼有致,整体展现出凝神静 气、劲挺硬朗的美感。

从《玉版十三行》拓本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这和王羲之、钟繇的楷书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究其原因,是他们书法根植的土壤不同。

仅就“二王”父子比较,王羲之真行草法皆出汉分,也就是说王羲之的笔法来源于汉隶,而王献之的楷书笔法则受汉隶影响较小。整体来看,《玉版十三行》比钟繇、王羲之小楷显得更加妍美流丽,其均匀劲健的点画,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后人评其“精丽绝伦”,实为不过。

二、技法解析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之所以被誉为“小楷极则”,除了作品整体表现出的爽利劲健的美学特征外,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其技法上的完善。

#1

用 笔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最有特点的笔画是诸如长横、撇、捺、戈钩等比较伸展的笔画。

1.1 长横

王献之小楷中的长横,向右上倾斜的势比较足,如“千里阵云”,并带有向上拱起的弧度,很有弹性。

在用笔上,起笔和收笔都比较自然,顿笔不是很明显,行笔过程着力均匀,所以笔画是圆润的。如“交”、“甫”、“翠”、“无”等字的长横。

为便于书友学习,我们特将原石照片与拓本相结合展示:

宋代黄庭坚的楷书就继承了王献之长横的特点,并进一步作了夸张,这在其《松风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1 撇和捺

王献之的撇画和捺画,虽然写得舒展飘逸、大开大合,但优雅含蓄,并不显得张扬。如“余”、“拳”、“达”、“咏”等字。

受到王献之影响的,不仅仅只有黄庭坚,唐代虞世南的楷书在撇、捺及其他笔画的处理上,就与王献之的用笔方法非常相似。(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拓本册,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03.  小楷《洛神赋》结体两大特征
学小楷记住五法,用笔结构不发愁
钟繇小楷技法详细总结,值得收藏
“小楷技法七字诀”,学习小楷事半功倍……
硬笔书法九个月:新手入门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