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系列 | 钢琴家避开了什么 ⑤ 阿劳篇

钢琴家们刻意回避了什么?这是一次有趣的探索。前4篇谈了科尔托、鲁宾斯坦、里帕蒂、吉泽金。今天说阿劳。这个系列最后还剩里赫特和贝尔曼。共7篇。




钢琴家避开了什么?

——谈几位名家的保留曲目 ⑤ 阿劳篇


文 | 张可驹


钢琴家的保留曲目,也许是他在演奏风格之外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之处。呈现在听者面前的很自然的都是钢琴家所取的部分,那么他所舍去的部分又在哪里呢?

钢琴家刻意回避的某些作品,可能是某一时代的音乐,可能是单纯的某部作品,总之当这个刻意的避开的动作出现时,情况就变得有趣了。

之前已谈科尔托、鲁宾斯坦、里帕蒂、吉泽金等。

鲁宾斯坦这样特别以曲目宽广著称的钢琴家也有自己所回避的领域,科尔托这位肖邦与舒曼的权威演绎者恰恰是在他最擅长的范围中有自己的取舍。

接下来观察的几位钢琴家当中,多数都拥有超乎常情的广博曲目,所以他们的回避也就更耐人寻味。

今天说阿劳。接下来,这个系列最后还会讲里赫特、贝尔曼等。共有7篇。敬请期待。


科尔托

Alfred Denis Cortot (1877-1962)

点击科尔托头像回阅



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

点击鲁宾斯坦头像回阅



里帕蒂

Dinu Lipatti (1917-1950)

点击鲁宾斯坦头像回阅



吉泽金

Walter Gieseking (1895-1956)

点击吉泽金头像回阅



阿劳

Claudio Arrau (1903-1991)




正如先前所提到的,阿劳所拥有的宽广的保留曲目仅是稍稍逊色于里赫特、吉泽金。甚至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也并不逊色于他们。

诚然钢琴家在现代音乐与俄系作品上涉猎较少,但他演奏巴洛克、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往往是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系列,而面对一位作曲家,里赫特往往更有选择性。

阿劳的演奏风格初听是厚重、深刻,同时偏慢的,但越熟悉这位大师的艺术,越能感受到他在这样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强烈的激情。

那偏于厚重的音响中既有朴素,也有金碧辉煌,演奏既有理智与清晰性,也有奔放不羁的自由速度,钢琴家心目中的理想风格可以追溯到李斯特。

阿劳灌录巴赫与莫扎特作品的数量都不少,即便不如吉泽金那样丰富,他也能够以舒伯特的音乐来弥补。

阿劳第三次灌录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阿劳灌录的李斯特《超技练习曲》是这套曲目丰碑式的录音

阿劳宏大的风格同勃拉姆斯相得益彰

贝多芬的奏鸣曲全集钢琴家录过两次,协奏曲全集更是录过三次,勃拉姆斯的两首协奏曲也都至少录过两次。

钢琴家也比较完整的灌录了肖邦、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的独奏作品,至少对他那一代人来说是相当完整了。

阿劳演奏李斯特独奏作品的唱片

在民族乐派这方面,阿劳常见的录音仅限于柴科夫斯基与格里格的协奏曲,他年轻时也弹过《图画展览会》。

钢琴家对现代作品的兴趣其实很不小,但录音并不多,BBC Lengdes发行过他弹勋伯格的现场录音。纯粹以录音来考量阿劳的保留曲目确实有些不够(尽管他的录音已很丰富),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钢琴家的曲目也发生过不小的变化。

年轻时,他的音乐会曲目简直包罗万象,亨泽尔特与胡梅尔的作品都有,还有一些现代音乐,一批南美作曲家。另外还有布索尼,阿劳热爱他的艺术,钢琴家甚至还弹过阿尔坎。尽管比重不是很大,但这些作品确实展现出惊人的丰富性,并且让我们看到除了李斯特的音乐,阿劳也喜欢其他技巧繁重,内容又为自己所认可的作品。到50年代,西班牙音乐、福雷的作品都还在他的节目单上,他对于布索尼也一直念念不忘。

进入60年代以后,阿劳确实将他的保留曲目收缩了,可我们仍旧看到他是除了吉泽金之外,德国学派最热衷于演奏法国印象派作品的钢琴家。

巴伦伯依姆对于阿劳演奏的德彪西推崇备至

他为Philips录了不少德彪西,我原本以为他偏厚重的音响不太适合拉威尔的精雕细琢,不想钢琴家也喜欢演奏《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和《夜之幽灵》,后者有录音传世。60年代也正是阿劳同Philips开始紧密合作的阶段,他系统灌录前述那些人的作品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我们或许看不到许多冷僻的作曲家,但阿劳在每一位大师身上的“展开”,其深度超过鲁宾斯坦,把握不同风格的广度也超过了巴克豪斯、肯普夫。

然而,正像先前提到的鲁宾斯坦和科尔托那样,阿劳所回避之曲目最明显的体现不是在节目单的边缘,而恰恰是在钢琴家的德奥腹地——

他没有录下任何一首莫扎特的协奏曲。

阿劳的协奏曲录音从贝多芬开始,经过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一直到柴科夫斯基与格里格。这就是一部主流协奏曲的编年史,其中许多作品他还都录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加上现场记录就更不得了。

阿劳演出莫扎特独奏作品的现场录音

可是当这样一份编年史中独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惊奇,倒不如说是接近于刺目了。

在钢琴协奏曲的领域,莫扎特的作品可说是“冠冕之作”。虽然它们在19世纪一度受到忽视,但进入20世纪以后,这些作品不仅恢复其应有的地位,也渐渐成为擅长德奥音乐的钢琴家几乎必弹的曲目。

在录音比较困难的年代,一些人没录莫扎特的协奏曲也许是出于条件的限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这些协奏曲无疑成为了“大众情人”。

钢琴家们趋之若骛,很多不以德奥音乐见长的人也灌了唱片;在德奥专家这边,哪怕科瓦切维奇表示他与莫扎特并不很投合,也录了两首(他不喜欢奏鸣曲)。

这个问题在阿劳身上之所以让我感到神秘,是由于他其实是弹了一些莫扎特协奏曲的。在五十年代,钢琴家手上还有几首中晚期的协奏曲。他确实比较早就不弹这些作品了,最后一次是在1964年。但是,跟随他学习过的加里克·奥尔森还特别提到,自己从阿劳那里学过的曲目包括莫扎特的《c小调协奏曲》(K.491)。阿劳是对待音乐特别严肃认真的钢琴家(奥尔森将他跟随阿劳的学习称为“我上过最密集、最完整,也最丰富的课”),如果一部作品进入到可以传授的范围,钢琴家应当不至于对其演奏多么不满意。

原本我想当然地以为,阿劳是考虑到自己演奏中偏厚重的倾向同这些作品难于调和,从而认为它们不适合自己。后来却发现,这样的想法显然是不对的。

首先,阿劳的厚度多少也适合于莫扎特的两首小调协奏曲;同时,钢琴家的个人特色鲜明不假,但他从来不会“一道汤”地处理自己宽广的曲目,总能根据作品本身的特点来设计整体的音乐表现。

阿劳灌录的莫扎特奏鸣曲

更重要的是,阿劳系统地灌录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

如果担心风格方面的问题,那种厚重也是在奏鸣曲亲切的小格局中更难施展。阿劳却毫不在意地录了许多,此外他还留下很少莫扎特室内乐的现场录音。

协奏曲被完整地跳过了,有意地、彻底地跳过,甚至于钢琴家虽然在舞台上弹了一些,却没有现场录音问世。

阿劳演出莫扎特的室内乐作品

照理说,目前唱片公司对于录音资料挖掘这么尽心,阿劳弹莫扎特的协奏曲应该是很有号召力的。

我实在很难相信没有录音留下是种种现场条件所构成的巧合。

钢琴家似乎通过某种办法使自己弹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痕迹完全在录音史上消失了。这同他录音的整体走向,以及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定位都是严重的不协调,阿劳却做得干净彻底。

阿劳的保留曲目很宽广,最有代表性的或许仍是贝多芬:

阿劳的李斯特兼具华贵与深度:

阿劳弹巴赫:

阿劳的莫扎特奏鸣曲唱片:

舒曼的作品是阿劳保留曲目的核心之一:



本文原载爱乐杂志,作者授权音乐烩重新编排发布



关注音乐烩,让你会听音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要创作有调性的音乐——第二次访谈钢琴家德慕斯(Jorg Demus)
在黑白键上吟唱的诗人们 / 时间简史
系列 | 钢琴家避开了什么 ③ 里帕蒂篇
布伦德尔知性和抒情的优雅诠释(上)
全集之惑:聆听贝多芬的全集意义何在?
钢琴传奇的里程碑——阿劳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