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春华:我和京剧《三岔口》

张春华(1924—2019)

  我和京剧《三岔口》,可谓结下不解之缘。四十几年舞台生涯里,演出最多,花费心血最大的正是此戏。从天津“稽古社”科班到现在,演过几千场。1951年我与张云溪等共同修改了剧本,革新了表演,这出戏就成了我们三十几年合作中配合最默契的“看家戏”之一。

  《三岔口》是写宋王赐杨六郎(延昭)在天波府建造清风无佞楼,奸臣王钦若为抑制忠臣杨家将权势,令门婿谢金吾将楼拆毁,欲动摇镇守边陲的三关将士的军心。焦赞气忿不过,怒杀谢金吾,被朝廷判罪,发配沙门海岛。六郎命三关上将任棠惠,暗随保护。焦赞途经“三岔口”,投宿黑店,店主刘利华为图资财,欲害忠良,适逢任棠惠赶至,在黑夜搏斗中,杀死店主夫妇。它是从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衍变而成,明小说《杨家将忠勇演义》也有此回目。清末道光年间,梆子、皮黄“两下锅”的“庆升平班社”就有该戏。民国初,坐科河北梆子班的京剧演员张建福(张黑)以擅演此戏而著名。不过,那时的武丑皆列于为生、旦“挎刀”位置,《三岔口》只不过是个唱唱开锣的小武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我的老师叶盛章与盖叫天在上海合作,表演上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发挥了“摸黑开打”的特点,被观众誉为“南北双绝”的一出“斗狠戏”。自此这出武生、武丑的“对儿戏”成为能“压大轴”的名剧。我是在科班学会《三岔口》的,经常和徐俊华同台演出,出科后又与蔡宝华合作。1943年,在“富连成”搭班学艺时,叶老师又为我演的此戏精雕细琢,做了加工。

《三岔口》(老版) 叶盛章 饰 刘利华

  《三岔口》过去的演出,的确很有特色。叶盛章很擅长从外形上刻画人物。刘利华的脸谱是借鉴了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的影片《钟楼怪人》中钟楼怪人的形象,加以夸张而画成的,叶老师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既丑且歪的碎脸,因为他是个性情残忍,动辄杀人的强徒,所以这个脸谱不应只给人留下脏丑的印象,而是要生动、深刻地表现他那心肠狠毒的性格特征。刘利华的“阴脸”出场,撩起褶子挡住脸,走“矮子步”到台口,大襟一落,露出狰狞面目,为的是表现刘利华乃是阴暗角落里的人间败类,他张嘴不离“杀人”二字,一说话就要横眉立目,双手抱肩,语言生硬,显得剽悍而又带有贼气。因刘利华是“武丑”应工的角色,表演上还需有幽默、滑稽的味道,所以开打时,手被踢,要做做活动手腕的动作,摔跌在地,站起来活动活动腰。但过去的表演也还存在一些低级庸俗的噱头,确实有损于戏剧艺术的完整性。由于当时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叶老师也或多或少地受些影响,如活动腰的动作,变成了扭屁股的“摇摆舞”;为了拨门不出声,在门枢处浇水,特意加了个现代化的“开自来水”的口技和动作;开打时,刘利华光头赤臂,被任棠惠在头上砸一片屋瓦,刘利华把一个“彩蛋”(浸满红颜色水的棉花团)按在头顶上,使其淌血,形象异常恐怖。这些只不过是为了乞得廉价的剧场效果,是旧社会蒙在艺术作品上的一层灰尘。但瑕不掩瑜,叶老师在塑造人物上的功力,“摸黑开打”的路数,都是极为宝贵的戏曲遗产。


《三岔口》 张云溪 饰 任堂惠、张春华 饰 刘利华

  建国初期,我参加了中国京剧院,经过学习感到必须清除某些传统剧目中的有害因素,尤其是《三岔口》,很有“推陈出新”的必要。1951年中国京剧院把此戏列为出国剧目,我们就此机会,对这出脍炙人口的短打武戏,作了大胆革新。

  我们认为,像《三岔口》这类的历史故事剧,虽然需要一定的艺术虚构和艺术技巧,使之寓教于乐,悦人耳目,但它也应当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本质,并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此这一类的剧目能否历演不衰,还在于思想内容是不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否则必将被历史淘汰。因此,我们首先对旧《三岔口》的剧本进行了分析,原剧只写了忠臣良将与黑店强徒的矛盾,展示不出宋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深重的阶级压迫。我们觉得把刘利华写成带有流氓无产阶级思想,靠谋财害命生存的小生产者,不如把他写成像梁山头领一样的草莽英雄。他开店,一为谋生,二为杀贪官污吏,以解万民于倒悬,倒是更具有农民起义频繁的宋代所应有的时代特征。于是,我们就把刘利华的身份由强徒改为江湖义士,当焦赞住进客店后,刘利华对他自然要加意保护,而对来历不明、口口声声要寻找黑脸大汉的任棠惠,就要提高警惕,以至后来发生误会,展开搏斗。虽然改动不大,却把矛盾的性质改变了,从而突出了人民群众支持爱国英雄向卖国奸臣作斗争的主题。这样就赋予这出《三岔口》以新的生命。

《三岔口》 张春华 饰 刘利华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三岔口》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我们着重对刘利华的脸谱和台词作了一些修改。比如刘利华原来的扮相是歪脸,一张血盆大口斜到耳旁,眼晴一大ー小,红脑门子秃头顶,鬓角上勾个大脓胞,亮相时拼命抽搐半边脸的肌肉,形象丑恶,令人望而生畏。而且他一张嘴便道“三岔路口开店房,打劫客旅与经商,有人住进我的店,三更不死见阎王,不死也要见阎王。”几句数板,还怕人不明白,又说:“我刘利华,自幼儿学会全身武艺,在这三岔路口开一店房,有人住店,不到三更时分,管教结果他的性命。”经我们修改后的刘利华,“碎脸”改成俊扮,白鼻梁只画一小块,弯眉、圆眼、两撇小黑胡,戴圆软帽,穿黑地小白花的挎衣裤,走小快步上场,令人看着机警、聪慧。由于人物身份改变了,原来的台词显然不合适,改成“三岔路口开店房,接待旅客与经商,好管人间不平事,一心只为他人忙。叫老婆……”刘妻上场接念:“做什么?”刘利华接念:“时光已不早,快把门窗擦个光。”刘妻接念:“我在前面迎宾客。”刘利华接念:“我到后面打扫厨房。”寥寥数语,人物身份、性格作了彻底改变。

《三岔口》 张春华 饰 刘利华

  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外部行为必须有它内心世界的依据,而且两者必须是统一的。如果人物的外部行为与他的内心世界产生了矛盾,那么这个人物就不可信,也是不真实的。比如前面说的,刘利华在“自报家门”时说:“有人住店,不到三更时分,管教结果他的性命。”似乎凡有来者,不管有钱没钱,也勿论大人小孩,必无生还,怎能令人相信?再有当任棠惠来到店外,按说对自投罗网的“财神”进门,刘利华理应笑脸相迎,殷勤接待,但他却双手叉胸,横眉立目地大喝一声:“干什么的?”遇到这样杀气腾腾的店主,甭说有钱的富商不敢住,就是没钱的客人也得被他吓跑。可见,刘利华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是有矛盾的。我们在修改演出本时,就注意了这个问题,如刘利华初见任棠惠时说:“敢是住店的吗?”而且语气平稳,态度和蔼,让人感到刘利华确是个善于兜揽生意的店主东。


《三岔口》 张云溪 饰 任堂惠、张春华 饰 刘利华

  “摸黑开打”是全剧的核心,也为演员提供了充分发挥戏曲虚拟表演的余地。戏曲的虚拟表演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了生活的表演,是虚假的表演。强烈灯光照射下的舞台,岂亚于白昼?所有的一切,明明尽收演员眼底,却偏要表现出“目中无物”,而且要诱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确实相信演员什么也没看见。尽管先辈艺术家们创造了非常完整的“摸黑程式”和“武打套子”,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认真体验出“黑”的自我感觉,甚至自己破坏了“黑夜感”,观众只是看到演员做出的摸黑动作,而感觉不出舞台上确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一片,说明这种摸黑动作缺乏生活基础。我认为,演员摸黑的虚拟动作,必须有在黑夜的生活体验,他的摸黑动作才可能令人产生真实感,他也才可能知道应该如何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去生活。戏剧界有句老话:“一身之艺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我在演这场戏时,就紧紧抓住眼神的运用,做出“以耳代目”的神情,凝神倾听对方动静,钢刀劈砍的风声,脚步移动的摩擦声,甚至轻微的呼吸声,稍有响动,立即转身,用耳捕捉,用茫然的目光搜索。这里如有丝毫不慎,流露出看到人和物的目光和动作,则会破坏艺术的完整性。过去,叶老师和我在演出时,常常为了表现绝技,而加进了一些与剧情无关的东西,如在围桌搜索中,加进用双肘扣住桌边,驾空身体,表演“打麻将”的动作;在摸黑开打中加了踢翻桌子,蹬桌腿,翻折腰的高难技巧,在蹬桌腿的刹那间,往往怕踩不准而常常低头看位置。这样的动作不能不说是失败之举。

《三岔口》 张云溪 饰 任堂惠、张春华 饰 刘利华
(巴黎国际戏剧节 ,1955年

  原来的人物关系是死活相争,凶杀恶斗的敌我双方:一为武生扮的三关上将,堂堂一表;一由武丑扮的黑店强徒,面目可憎。这两个人物适宜用夸张对比法处理:一方机智勇敢,处处主动,总占上风;一方蠢笨愚昧,招招挨打,满台翻滚。经过整理之后,双方均为正面人物,仅因误会搏斗,处理不当,会缺乏戏剧性。改编后的任棠惠性格未变,关键是如何设计刘利华的动作。开打中我们虽然保留了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空手对空手、擒拿、转桌搜索等形式,但我扮演刘利华时,为了增强戏剧性,采用了轻快灵巧的小身段来表现他诙谐幽默的性格。再者,由于扮相变了,动作的程式也得变,即使是原来的套子,也必须令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当然,一个戏剧艺术品的成功,绝非一两个人所能胜任的,它与领导的关怀,同行的帮助,观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岔口》 张云溪 饰 任堂惠、张春华 饰 刘利华
(巴黎国际戏剧节 ,1955年

  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周总理生前对我们改革《三岔口》的关怀,他曾多次亲临排演场,指导我们排戏提出改革方案。记得1956年春天,周总理看完后,对我和云溪说:“任棠惠既然念道:'住了贼店,今晚须要多加小心!’然后又在屋里屋外巡视一番怎么能毫无警惕地放心睡大觉呢?刘利华拨门、进屋、摸脚、盗刀,任棠惠竟然没有知觉,似乎不大合理。是否可改动一下,刘利华拨门时,任堂惠就有察觉,不要让刘利华有摸脚和盗刀的动作,应该马转入互相搜索、对摸、开打。”我和云溪,还有扮演焦赞的张世桐、鼓师任子衡等同志反复琢磨后,按照总理的意见做了修改。不久,总理又看了这段戏,并指出不足,提出继续修改的具体方案,如刘利华拨门栓的第三下,任棠惠就已经察觉,光是扭头注视屋门不行要同时握住刀柄,突出任棠惠的高度警惕性;随着刘利华推门、进屋,任棠惠要敏捷下地,向前搜摸,做好拼搏准备。在这段戏中的动作、锣鼓,甚至表情都包含着总理的心血。

  1957年5月,我们去天津演出,正巧西安狮吼豫剧团也在天津演出,他们也有《三岔口》这出戏,而且是根据我们的改革本排练的。本来,他们是想让我们提意见,没想到,看了他们的演出后,发现“卸刀”动作,干净利落,边式漂亮。我们当时就说:“你们先当老师,把这手绝活传给我们吧!”

《三岔口》 张云溪 饰 任堂惠、张春华 饰 刘利华

(中国代表团访欧演出1955年

  一次,在国外演出,有位外国戏剧家到后台来看我们,他虽然不会说中国话,但用手势表达了很欣赏我们演出中以锣鼓伴奏、节奏感强的特点,希望我们尽力发挥其特长,这说明我们的武打尚有不足之处。经过反复琢磨,发现我们所保留的旧《三岔口》武打以后的摸黑,原是有意留给演员一个休息、喘气的空隙,但使全剧有了松散的感觉。于是我和云溪研究了一个通宵,创造了一段在锣经伴奏下的“对拳”武打,使戏剧结构更加紧湊了。

  京剧《三岔口》,我演了四十几年,演一次有一次新的体会。如今我已年近花甲,距息影舞台之年已不远矣!我尚有一夙愿未能实现,甚望再按老《三岔口》的路子演出一次,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让大家了解了解新、旧《三岔口》的区别,对今后京剧事业的发展,或许可有些借鉴作用。(郭永江 整理)

  (摘自 《戏剧报》 1983年1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武戏《三岔口》的前世今生
《三岔口》的改编与演出
京剧三岔口,张云溪张春华主演
京剧电影《三岔口》1976年摄制,张云溪 张春华 主演
戏曲电影 京剧《三岔口》张云溪 张春华 1976
京剧界历史上,真实的京剧武丑奇才张春华是怎样的一个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