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侃京剧】京剧漫话(连载十六)

五、武戏文唱——一代武生宗师杨小楼

      “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甘露寺》乔玄唱词),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曾经家喻户晓。京剧以长靠武生扮演赵云,扎白靠,穿厚底靴,持白色马鞭,手使点银长枪,扮相英俊而威武。京剧史上南北两派的武生演过赵云的不少,其中以杨小楼最著名。

      京剧武生行中最早出现的流派是清末的俞、杨、黄、李四大派。其中俞、杨、黄三派的创始人俞菊笙、杨隆寿和黄月山长期在北京演出,称为“北派”;李派创始人李春来长期在上海演出,称为“南派”。俞菊笙的武功精湛,擅演长靠武生戏,以勇猛剽悍的表演风格著称,开打动作迅猛,如暴风骤雨,令观众目不暇接。他首创武生勾脸的演法,演出《艳阳楼》《铁笼山》《金钱豹》。杨隆寿是梅兰芳的外祖父,为北派京剧短打武生鼻祖。黄月山擅长唱工,擅演老年英雄人物,表演风格以苍劲、激昂为主,细致入微,髯口功精妙,武功精湛。李春来擅演短打戏,以翻打扑跌著称,武打迅捷,身手矫健,开打干净利落。有“江南活武松”之誉的盖叫天,就是李春来的亲传弟子。盖叫天继承了李春来的表演艺术,结合个人条件加以发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的又一重要流派,世称“盖派”。南方武生多宗法盖派。

      杨小楼是俞派传人,为杨月楼之子。他幼秉家学,又转益多师,并得义父谭鑫培点拨。他善取乃父和俞菊笙等诸家前辈武生之长,融会贯通,创立了影响最大的武生流派——“杨派”。

      杨派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武戏文唱”。所谓“武戏文唱”,就是演武戏必须按文戏那样演,运用武技表现人物,唱出戏情戏理;要讲究工架的稳练和造型的优美,不能单纯卖弄武功。

      杨小楼相貌伟岸,有气度,又有一条又宽又亮、响堂的好嗓子;功底扎实,表演出神入化,非同凡响,一举手、一投足、转身亮相尽在美处。杨小楼的戏路宽广,能戏极多,昆乱不挡,长靠、箭衣、短打无一不精,还擅演猴戏。他塑造的赵云、高宠、姜维、高登、楚霸王、孙悟空、金钱豹等艺术形象,突破前人窠臼,自成一格,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威武雄壮,英气逼人。最具代表性的杨派剧目是《长坂坡》《霸王别姬》《连环套》《艳阳楼》《安天会》等。

      《长坂坡》是一出高难度的长靠武生戏,是杨小楼的成名作,是杨派艺术中的精品,其中的武打、念白、表演全面地展现了杨派武生“武戏文唱”的艺术特色。杨小楼在《长坂坡》中塑造了一个气宇轩昂、英武绝伦、勇谋兼备的儒将形象,因此和他的父亲一样,也被誉为“活赵云”。“当阳歇马”一场,赵云保护被曹兵追杀的主公刘备一行,杨小楼只念一句“主公且免惆怅,保重要紧”,台下便有彩声。

      该剧最精彩的段落是糜夫人投井的一段戏。剧中的糜夫人怀抱阿斗,被曹兵追杀,身带箭伤,寸步难行;遇赵云来救,糜夫人恐连累赵云,将幼主阿斗托付赵云,投井自尽。当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时,赵云万分惶恐,连忙摆手打躬,表示不能接。糜夫人见赵云不接,心一横,把阿斗放在地上,决意投井。赵云见状,急忙蹉步上前,将阿斗抱起;一转身,见糜夫人已经跳上井台(用椅子表示),急忙上前奋力阻拦,结果只抓住了糜夫人穿在外面的帔(一种戏衣)。

      这段赵云“抓帔”的表演难度很大,糜夫人穿戴复杂,外穿黄帔,内穿青衣褶子,背后还有长长的“线尾子”;扮演赵云、糜夫人的演员都要功夫过硬,还要配合默契。当年杨小楼与王瑶卿合演此戏,二人精心设计了投井的身段动作,把技巧与剧情紧密结合,这段戏演得既真实又精彩,细致生动。杨小楼“抓帔”动作迅速、准确,于瞬间完成,身段漂亮;王、杨二人合作,天衣无缝,从未出过差错。

      后面赵云怀揣阿斗力战曹八将的开打,如疾风骤雨,恰似天神一般。更值得称道的是,杨小楼的这场戏脸上有戏。他注意突出赵云为了保护阿斗,杀出重围的特定情境,如起打时以手抚怀,下场亮相时双眉紧皱,凝视怀中,与一般的大武戏不同,的确非同凡响。

      1922年,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编演《霸王别姬》,杨小楼扮演的霸王项羽有帝王气度,叱咤风云,气象万千,俨然霸王活现;杨梅联袂,常在义务戏中演此戏(堂会戏不演,因为不吉利),长达十五年,二人合作堪称绝配。

      杨小楼开武戏寓美重情之先河,被誉为梨园界的“武生泰斗”“国剧宗师”。杨小楼成为后来京剧武生的典范,杨小楼之后的武生学杨者最多,其中包括当今武生泰斗王金璐。

      杨小楼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京剧界“三大贤”。“三大贤”之名见于1929年5月26日《京报》刊载的《三贤》一文(署名徐凌霄)。“三大贤”都是享誉剧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当时凡唱大型义务戏、堂会戏,必邀三贤齐聚方为圆满。若演《龙凤呈祥》,必定是杨饰赵云,梅饰孙尚香,余饰鲁肃,三贤同台献艺,堪称梨园盛事。“三大贤”虽然行当不同,却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品位,其表演风格相同,“中正平和就是他们的特点”(张伯驹),精练、顺溜、含蓄、适度,在台上总是一个劲儿,不松不紧,看着舒服,有味道,有中和之美。这种艺术的高境界至今无人能及。“杨梅余”是京剧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京剧的第三个里程碑,三位大师将京剧艺术推向了巅峰。

      六、叶派小生一枝独秀

      这里的“叶派”指的是名小生叶盛兰创立的小生流派。当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小生名家多为叶派,使一部分青年人误以为京剧小生行仅此一派,其实不然。在小生发展传承中曾有过辉煌,从京剧形成初期起,直到现代,出现了不少杰出的小生演员。

      继徐小香之后有王楞仙、程继仙。王楞仙以做工见长,表演细腻。程继仙是程长庚之孙,他是清末以来京剧小生行宗师级人物,技艺最全面,小生各个行当均擅长,对现代小生行影响极大。他演周瑜也是一绝,几出戏的周瑜无一雷同。自程继仙之后,演小生者大多宗程,叶盛兰就是程继仙的得意弟子。

视频:叶派名家叶盛兰(上)
视频:叶派名家叶盛兰(下)

      叶盛兰为叶春善第四子,9岁入富连成科班,初学旦行,后改学小生,出科后又拜程继仙为师。叶盛兰是京剧小生行集大成者、小生巨擘,他全面发扬了程派小生的特长,成为世所公认的当代小生首席演员,在正当盛年之际,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创立了最有影响的小生流派——叶派;叶盛兰被誉为“小生泰斗”,红透菊苑。

      叶派小生的艺术风格是刚柔相济,清新健美。叶盛兰的嗓音宽亮、圆润、甜美,刚柔兼备,收放自如,而且耐唱,即使是成套的高难度唱腔,像《罗成叫关》的[唢呐二黄],他也能唱得酣畅饱满,又轻松舒展。周恩来总理说:“叶盛兰是我们中国的古典美声男高音。”

      叶盛兰把“龙音”(大嗓的立音,就是挺拔的声调)、“凤音”(小嗓的轻柔的喉腔音,就是柔婉的声调)、刚虎音(小嗓的膛音,声音雄劲如虎啸)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小嗓过渡自然,使小生唱腔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高腔挺拔豪放,低腔委婉缠绵。因此叶派唱腔华丽秀劲,声情并茂,悦耳动听。

      叶盛兰文武全才,凡小生的各种行当都能演,且无一不精。他的扮相英俊,气度非凡。他所扮演的人物,文而不媚,武而不粗,儒而不俗,穷而不厌,都有一种阳刚之美,又各不相同,《群英会》的周瑜、《白门楼》的吕布、《奇双会》的赵宠、《八大锤》的陆文龙、《西厢记》的张君瑞、《柳荫记》的梁山伯、《白蛇传》的许仙……各有特色,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叶盛兰的武功基础扎实,腰腿功翎子功甩发功等均极出色,开打身段扑跌,皆甚精彩,演全部《罗成》、全部《周瑜》等唱、念、做、打均极繁重的剧目都能胜任有余。他在《白蛇传》中扮演许仙,《断桥》一折,演到小青掌剑要杀许仙,许仙惊恐万状,叶盛兰快速地翻一个“吊毛”,紧接着急转身,摔“屁股坐子”,然后坐在地上,往前挪三次,动作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叶派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小生流派,现在大多数小生演员都摹学叶派,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叶盛兰属虎,比叶盛兰较早崛起的小生前辈姜妙香、俞振飞也属虎,三人年龄各差12岁,故称小生“三虎”。

      姜妙香先学青衣,后因演戏劳累过度咯血,改演小生。他取德珺如、朱素云等各家之长,又有发展,创立了“姜派”。

      姜妙香与梅兰芳长期合作,从1915年起与梅同台演出,长达四十六年,故其艺术风格深受梅的影响,与梅相近,儒雅庄重,真挚自然,唱做俱佳。姜妙香的嗓音甜润,气力充沛,唱腔别致优美,富于激情。他改革丰富了小生的唱腔,吸收青衣的传统唱腔、唱法,使之“小生化”,精心设计了许多优美的新腔。《四郎探母》“巡营”一场,杨宗保所唱的“扯四门”[西皮娃娃调]就是姜妙香所创,后来成为名唱。姜妙香演戏认真,一丝不苟,为人正直谦虚,戏德高尚,有“姜圣人”之称。

      俞振飞是江南昆曲名家俞粟庐之子,他先学昆曲,后学京剧,昆曲造诣很深,又精通诗词、书画,1931年拜程继仙为师, 1934年正式“下海”。他将京昆表演艺术熔于一炉,形成了儒雅、秀逸的艺术风格,世称“俞派”。俞振飞曾与程砚秋、梅兰芳等合作。20世纪50年代,梅、俞曾在京合演昆剧《断桥》,其间还有一段小插曲。那天演到白娘子看到跪在自己面前求饶的负心丈夫许仙(俞振飞扮演)时,爱恨交加,用手戳了一下许仙的额头。因梅用力大了些,俞跪的位置又近了些,身子向后一仰,差点儿摔倒;梅赶忙用伸出去的手顺势翻腕一拉,俞借劲儿稳住,二人相视一笑,戏便接着演了下去。后来二位大师觉得这段“一戳一拉”的即兴表演符合剧情,便保留下来。一次偶然的意外之事,变成点睛之笔,唯有大师才能做到。

      姜、俞、叶三派交相辉映,又互相影响。而今姜派、俞派均已偃旗息鼓,传承乏人,于是出现了叶派独领风骚,一家独大的局面。叶盛兰之子少兰继承叶派小生艺术,颇具乃父风范。

      七、《望江亭》——张君秋的立派之作

      一说到“张派”,戏迷们立刻会想到《望江亭》,因为那是张君秋的代表作,是“张派”的立派之作。1956年夏天,36岁的张君秋看了来京演出的、根据关汉卿原著改编的川剧《谭记儿》,觉得很好,决定移植过来,请王雁改编,戏名“望江亭”。此剧演宋代女子谭记儿(张君秋饰演)聪明、美貌,寡居三载。太尉杨戬之子杨衙内倚仗父势,横行不法,对谭记儿垂涎已久。为躲避杨衙内的纠缠,谭记儿来到清安观,为观主白道姑抄写经卷。经白道姑撮合,谭记儿与道姑之侄、新任潭州太守白士中结为夫妇。

      杨衙内霸占谭记儿未遂,恼羞成怒,使其父诳本奏君,诬告白士中。皇帝降旨,命杨衙内为钦差大臣,赐尚方宝剑,往潭州缉拿白士中。谭记儿得知后,于中秋之夜假扮渔妇,借献鱼为名,去杨衙内官船停泊之地望江亭探听虚实,巧与周旋,将杨灌醉。杨好色贪杯,误把谭记儿当作渔妇张二嫂,欲纳为妾,并为之写下退婚文书,还诌了一首歪诗送给“张二嫂”:“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今儿个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谭记儿乘杨大醉,盗走圣旨、宝剑。次日,杨衙内来到潭州府衙,因拿不出圣旨、宝剑,反落个假冒钦差之罪,被白士中缉拿审讯。

      此戏是张君秋率团往南京、上海一带巡演期间排成的,在上海首演,引起轰动;返京公演三天,场场爆满,张派的名声就是从那时候被叫出来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张君秋即已成名,为“四小名旦”之一。“四小名旦”之名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其中的李世芳为梅派传人,可惜英年早逝;毛世来工花旦;宋德珠工武旦,创立了艺术风格“美、媚、脆、锐”的“宋派”。张君秋成就最大,后来成为当代的京剧艺术大师,他所创立的“张派”是继“四大名旦”之后,最有影响、流布最广的京剧旦行流派。张君秋曾受到王瑶卿和“四大名旦”等名师指点,1937年拜梅兰芳为师。他认真继承“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兼取四派之长,加以吸收融化,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张派”。

      张派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唱上。张君秋的嗓音条件得天独厚,宽亮、甜美,“娇、媚、脆、水”,高低收放,运用自如。张派唱腔华丽、柔美、刚健、清新,行腔流畅,又稳健大方,既有梅派的甜美,又有程派的婉约、荀派的缠绵,也有尚派的激越,具有高度的音韵美。张君秋的演唱创意颇新,又有传统的厚重感。他创制的唱腔既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又不脱离京剧的风格,并能紧密结合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他和琴师何顺信携手设计的《望江亭》唱腔新曲迭出,似曾相识又从未听过,段段精彩。“观遇”一场,谭记儿和白士中见面时所唱的[南梆子]“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长达十六句,表现寡居三年的谭记儿突然遇到才貌双全的白士中,由惊而喜,转而爱慕、羞涩,意惹情牵,心绪缭乱,最后决定以诗表白心愿的情感历程,唱腔缠绵悱恻,曲调旋律多变。

      末场谭记儿怒斥杨衙内时唱的[西皮二六]“见贼子不由我怒容满面”,是张君秋和他的搭档刘雪涛(饰白士中)在上海坐在一辆黄包车上设计出来的。张君秋让刘雪涛唱有[二六板]的小生唱段,唱了一段又一段,凡有[二六板]的小生戏差不多都唱了。就这样,《望江亭》的青衣[二六板]出来了,是青衣的腔,又有小生的刚音,用在谭记儿身上正合适。大师就是这样借鉴传统,为我所用的。

视频:张君秋《望江亭》只见他一封书信握手里

      张君秋的扮相俊美,光彩照人,表演自然大方,台风庄重。他所塑造的舞台形象华贵、端庄,有大家风范,如谭记儿、车静芳、崔莺莺、柴郡主、庄姬公主、珍妃、秦香莲、马昭仪等古代妇女形象,还有近代革命先驱秋瑾等,个个生动鲜明。张派的代表剧目《望江亭》《状元媒》《西厢记》《诗文会》《赵氏孤儿》《秦香莲》等,都是高品位的艺术精品,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盛演不衰。

      如今张派艺术风靡全国,风行海内外,“十旦九张”世所公认,其盛誉与影响不亚于当年的“四大名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伶访问记:程继先
【赵珩说北京】我祖父接济和资助过张君秋
京剧黄金时代的几代名家
【岁月往事】父亲载涛的京剧逸事
【菊坛先贤】京剧牛派武(小)生创始人——牛松山
京剧武生中的绝顶高手,创造十项绝技,超越杨小楼人称“活赵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