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乐回土山湾:土山湾与上海西洋音乐之起源
userphoto

2023.05.25 北京

关注

  海上传声

土山湾与上海西洋音乐之起源

讲座现场

  海上传声:土山湾与上海西洋音乐之起源

518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

李天纲教授在土山湾博物馆

带来讲座:

海上传声——

土山湾与上海西洋音乐之起源

如果你错过了讲座现场

或者看过现场仍意犹未尽

快点击下方视频,回顾精彩内容

主讲人介绍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长期研究中国宗教、中西文化交流和上海历史,荣获由米兰天主教大学社会和政治学系授予的2018-2019年度“利玛窦奖”。著有《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文化上海》《人文上海》等;主编《徐光启全集》《中国思想家丛书·马相伯卷》等。

土山湾与上海西洋音乐之起源

  李天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 教授)

欧洲音乐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是从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开始的。1601年,利玛窦和庞狄我(Diego de Pantoja, 1571-1618)进京。在他们为万历皇帝制备的礼物中,除了有自鸣钟之外,还有“雅琴”一张。朝廷派了四位太监来练琴,学会了可以给皇帝演奏。教授琴艺的是庞狄我,这或许就是西洋音乐在华教授之开始。利玛窦则因为万历想听欧洲“本国之曲”,便用中文简述了八种经常演奏的音乐剧,即1608年印制的《西琴曲意》八章。这八种音乐剧就是中国人最早知晓的西洋曲目,但暂时无法考订,中文名称则为“吾愿在上”“牧童游山”“善计寿修”“德之巧勇”“悔老无德”“胸中庸平”“肩负双囊”“定命四达”。考订这八种中世纪(亦可能是“文艺复兴”)音乐剧的原名相当困难,需要懂得拉丁文、中世纪音乐史和明清文学等学科知识,目前只能录以备考。

明末清初,热衷宫廷活动的耶稣会士向皇室传播西洋音乐。利玛窦进呈的“雅琴”,应该就是古钢琴;1639年,意大利籍毕方济(Francois Sambiasi, 1582-1649)又进呈了一架“风篁”,那就是管风琴了。德文传记说汤若望撰写了一本《中文钢琴教材》,介绍的是古钢琴的演奏法。清朝康熙、乾隆祖孙皇帝,喜欢欧洲人的“奇技淫巧”,对西洋音乐很有兴趣。1710年,应康熙的要求,意大利人德理格(Don Teodorieo Pedrini,1671-1746)来到北京,作为音乐家在宫廷工作。和德理格一起来到紫禁城的还有数学家山遥瞻(Guillaume Fabre Bonjour, 1669-1714),画家马国贤(Mateo Ripa, 1682-1745),并称为“技巧三人”。德理格被允许在利玛窦的墓地建立了一座“西堂”,以音乐为媒介,沟通中西文化。

关于德理格的音乐贡献,我们知道得比较清楚,这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一页。1713年,德理格参与编订《律吕正义》续编,介绍了西洋音乐五线谱、音阶等知识。德理格为清廷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1936年北平北堂图书馆发现一本德理格的作品集,经音乐史学者破译以后,演奏出来正是与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亨德尔(George Friederich Handel, 1685-1759)同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康熙在不少生活细节上相当西化。他喜欢喝波尔图葡萄酒,经常练习《几何原本》,懂得欣赏巴洛克音乐。康熙确实喜欢西洋音乐,马国贤说皇帝还把两个年幼的王子交给德理格,让他们学习古钢琴,使它在满人中扎下根来。

然而,明末清初宫廷里的西洋音乐活动虽然饶有兴味,但它的重要性却不能与清末民初在上海进行的西方音乐普及活动相提并论。原因无他,就是宫廷音乐只为皇帝服务,而在十九、二十世纪在上海普及开来的西方音乐,才使得来自欧洲、北美包括弦乐、管乐、歌剧、进行曲、合唱曲、室内乐、交响乐等各种形式的现代音乐在市民日常生活中扎下根来,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西洋绘画与西洋音乐非常类似,它也是由耶稣会士带到中国,先在宫廷传播,到十九世纪才在上海普及到民间社会。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895-1953)曾说:土山湾“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这句公道话让大家认识到:上海徐家汇地区的土山湾工艺院,原来正是欧洲美术在中国的渊源之地,西洋绘画从土山湾传习全国。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还应该认识到:徐家汇乃中国西洋乐之渊源,西方音乐亦从土山湾流向民间。

如果说北京宫廷是最先引进了西洋音乐的话,上海就是中国最早传播西方音乐的城市,这是可以肯定的,同时也是土山湾举办《历史回声:土山湾近代音乐教育文献展》的理由。关于具体的传播机构,以前通常是归到工部局交响乐队。1864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6位西藉巡捕组成了一支业余乐队,工部局为他们从英国进口了一批乐器,开始排练。1868年,工部局开始为这支乐队拨款,资助他们的排练;1872年,这支乐队定名为“公共乐队”,始有公开演出;1879年,由工部局受托管理的运动娱乐基金会资助,正式成立工部局公共乐队(Public Band);1881年,工部局乐队在香港、澳门招募,一批菲律宾乐手加入,以他们为主建成了职业乐团。这一系列的乐队活动,是上海城市里较早的西方音乐传播事件,见之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确凿无疑。

1858年徐家汇的中国学生组成的西洋乐队

但是,根据近期土山湾博物馆研究人员的发掘,发现徐家汇-土山湾地区的西方音乐活动更早,扎根更深。本地区引进音乐、绘画、建筑等欧洲艺术,从董家渡圣方济各堂(1847)、徐家汇圣依纳爵教堂(1851)建造开始。早在1857年,法国人兰廷玉(Francois Ravary, 1823-1891)为董家渡天主堂制作了一架竹管风琴。1858年,兰廷玉任指挥,在徐汇公学建立了一支管弦乐队,早于公共租界的巡捕乐队。1864年11月22日,该乐队在法租界圣若瑟天主堂演出《晨曲》,是西方音乐第一次在上海的公演,这个日子也是早于公共乐队的对外演出。此事件为高龙磐《江南传教史》记载,亦是确凿无疑。更重要的是,公共乐队的乐手一直以西籍、菲律宾籍为主,华人乐手很晚才加入。徐家汇乐队则不然,一开始就由华人学生组成。1871年10月,法国于布内男爵来沪访问,参观徐汇公学。四位华人学生在中国老师的指挥下,成功演奏了海顿的乐曲,这是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华人乐手的海顿演绎。“海顿的名曲在中国,竟由中国人演奏了。”此次事件,见于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的记载。

于布内1874年在伦敦出版的

《RAMBLE ROUND THE WORLD》

一书中关于孤儿们演奏海顿交响曲的记载

土山湾博物馆收集的历史文献表明,土山湾不单是“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同时也是上海西洋音乐的起源。从教堂建筑来看,音乐和绘画艺术就是大堂内的两项基本装备。当土山湾工艺院为中国和亚洲各地的大、小教堂提供种种视觉艺术作品(如雕塑、雕刻、油画、水彩画、彩色玻璃、铁制工艺品等)的时候,它也努力生产一些听觉艺术作品(如合奏、合唱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徐家汇-土山湾乐队和工部局交响乐队相比,有着不同的使命与方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贡献。

众所周知,徐家汇-土山湾的文化功能服务中国,远达东亚、东南亚。文化中心的地位确立后,徐家汇-土山湾开始以培训、进修和学历教育等方式传授美术、音乐专业技能。就专业音乐教育事业而言,这也是专司演出的工部局乐队没有从事的。徐汇公学、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各有乐队,叶肇昌(Francesco Xavier Diniz,1869-1943,上海生葡人)、笪光华(Joseph Damazio,葡人)、潘国磐(Xavier Coupe, 1886-1971,法籍)、双国英(法籍,1903年来徐家汇)自己都是乐手,会吹圆号、萨克斯管等,他们先后担任了乐队指挥。我们知道,萨克斯管(Saxophone)是1846年由比利时人Sax发明的新式乐器,双国英把这件时髦之物带到上海,开了风气。徐家汇-土山湾的西方音乐传授有系统课程,这次土山湾博物馆从上海图书馆复制到叶肇昌著《方言西乐问答》(1903),就是当时给华人学生讲授的教材,而且是用上海方言撰写。

1903年土山湾慈母堂石印出版的

《方言西乐问答》

1900年代,江南各新式学校纷纷引进日本式的音乐教育,而这一时期的徐家汇-土山湾欧洲式音乐教育已经扎下了根基,形成成果,并且对上海和中国社会有了重要的输出。从1860年代开始,上海的西方音乐引进、联系和普及是相当科班和正统的,维瓦尔第、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一一呈现。二十世纪初年,受“戊戌变法”后留日学生运动的影响,音乐生活政治化。从东洋转输入华的“西洋音乐”,其实是那种“民族-国家”建设风格的作品,传递了民族意识,政治激情和意识形态色彩。当时的变革思想家提倡“军国民”教育,在学校推行穿制服,练习军操。在这种氛围中,像《马赛曲》这类的国歌,《洋基歌》这样进行曲,《伦敦桥》这样的儿歌,纷纷登陆上海。1903年成立的土山湾军乐队,就是适应时代变化,为社会各界服务的音乐团体。据这次收集到的照片、文献记载,土山湾军乐队经常在盛宴、婚礼、节日、庆典等仪式性场合出演,曲目就是流行的进行曲。

环龙飞机表演现场

1935年土山湾乐队

在佘山新堂落成典礼上的演出场景

上海是西乐东渐的摇篮,徐汇因其独特的历史因缘和文化环境,逐渐发展成为东西方音乐交汇融合的重要阵地。19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音乐以徐家汇为起点,开始在上海传播。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团——上海公共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中国最早的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或在徐汇诞生,或在徐汇成长。徐汇是近代西洋音乐的孕育和普及之处,亦是中华传统音乐的赓续和发展之地。音乐是历史的回声,在这片充满音律与活力的音乐城区,让我们聆听音乐的旋律,追寻历史的足迹,让徐汇海派文化之源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展览讯息

土山湾博物馆

场馆地点:徐汇区蒲汇塘路55号

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砖圣依纳爵公学的影子
我与徐家汇 | 沈文忠
【探索】徐汇深度游?十多条历史建筑旅游线路拿走不谢!
徐家汇源获批4A景区 成上海开放型都市景区
3.31徐家汇源徒步召集帖(复徒)
他功德无量却为何少为人知?——远东天主教中心徐家汇初始启动的第一巨额捐献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