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州不语,唯石能言 | 首批国家级文物名录公布,绍兴5处入选!
userphoto

2023.07.21 北京

关注

日前,国家“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目录”公布,浙江省有38处(通、方)文物入选,绍兴有5处入选,分别为会稽刻石(大禹陵)、禹陵窆石题记(大禹陵)、岣嵝碑(大禹陵)、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曹娥碑。涉及我市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禹陵、汉建初买地摩崖刻石、曹娥庙。

绍兴人文历史繁盛

留下了许多过往岁月的印记

金石光映越地,名城尽是瑰宝

金石之美,不仅在其雕刻之美、书法之美

更在于其历史之美、文物之美

而自会稽刻石始,绍兴得开风气之先

成为天下金石重镇

摩崖碑碣,经幢砖甓,墓志地莂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南巡会稽时由丞相李斯所书,俗称“李斯碑”。相传,原碑在秦望山(一说在刻石山),现碑为清人依旧拓复刻,藏于大禹陵碑廊。会稽刻石以小篆书写,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是一件十分珍贵的书法作品。同时,它的内容叙述了秦国兼并六国战争的正义性,着重宣扬了秦国的法治,歌颂秦始皇的功绩,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 | 绍兴宣传

值得一提的是在会稽刻石的碑阴,又刻有《峄山刻石》,据记载,这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留下的第七篇和第一篇刻石,均由丞相李斯撰并书。这一碑二面的奇观,其实都是翻刻。《峄山刻石》原来在山东邹县峄山,北魏的时候已经被毁,原拓片也没有留下。

《会稽刻石》原来的立碑之地,依据地方史料有秦望山、鹅鼻山、何山三种说法,不过据陆游诗载,石碑在南宋前已经不存在了。《会稽刻石》的碑文自元代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刻,则经历了多次磨平复刻、删补增跋,现存的刻石是清代乾隆年间根据元拓本复刻的。正文为小篆,阴刻,三句一韵,每句四字,后有李亨特题跋,翁方纲题识和阮元、陈焯题名。

© | 越城文旅

禹陵窆石,为上尖下粗的圆形石柱,顶部有穿孔,相传为禹葬会稽时所遗留的葬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前人考证,窆石题记最早始于东汉。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官员,还是文人墨客,都以窆石为地标,来此凭吊大禹。窆石上是密密麻麻的题刻。数千年风雨,窆石屹立在禹陵,如金似玉,如简如书,成为悠久大禹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说文解字》曰:“窆,葬下棺也。”《尔雅·广名》则曰:“下棺谓之窆。”《图经》云:“禹葬会稽,取此石为窆,上有古篆不可读。”自古以来,人们就将窆石当成大禹陵的标志,窆石所在之处便是大禹陵墓的标志。《嘉庆一统志》说:“浙江绍兴禹陵有窆石,形长椭圆,上有穿,传为禹葬会稽时所遗。”

窆石呈圆锥状,整体像一个秤砣,又像一支春笋,高两百零九厘米,底围二百三十厘米,顶部有一圆孔,孔径九厘米。

时至今日,窆石上到底有多少刻字,又都刻了些什么已然无法完全说清。只知道其中最早的汉刻位于窆石穿孔一面中部偏下,三竖行篆书阴刻其上,刻高七十三厘米,宽二十厘米。最晚的民国题刻由著名书法家徐生翁在他57岁时题下:“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徐生翁,会稽山万古,此石万古”。

汉建初元年买地摩崖刻石,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土地买卖的地券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乌石村跳山东坡,为东汉建初元年(76年)镌刻,是绍兴市乃至浙江省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刻石。

© | 越城文旅

距离东汉建初元年(76)已经过去1946年,岁月悠悠,风雨剥蚀,尽管字口已趋浅平,但这面刻高一百四十六厘米,宽一百十六厘米的阴刻隶书刻石,仍能较为清晰的看到分为上下两列的文字。它是以隶书刻成,有重要的书法研究价值。其上所刻分上下两列:上列直刻“大吉”二字,下列刻有“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

旁有清吴荣光题跋。整块摩崖刻石是以原始形式存世的买地券,它不仅让独特的金石艺术风格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它的书体造型更展示出奔放流畅、亦方亦圆的风格。在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东汉正处在从秦篆向汉隶过渡的关键时期,该摩崖无意中为后人留下了这一时期的活标本。

© | 越城文旅

曹娥碑,在上虞曹娥庙内。碑文记载了东汉孝女曹娥的孝行。是中国著名碑刻,且有一段字谜——“绝妙好辞”的传说。原碑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后遗失。

宋元祐八年(1093)时任知越州军州事的蔡卞摹拓本重书,一直保存至今。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蔡卞(1048-1117),字元度,兴化仙游(今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蔡京之弟,王安石女婿。曹娥碑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名碑,又是记载东汉孝女曹娥孝行最直接的物证。

《曹娥庙碑》拓片© | 书法杂志

岣嵝碑,在大禹陵禹庙前。原刻于湖南境内南岳衡山的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岣嵝碑(根据史料记载)是中国较古老的名刻,碑上奇特的古篆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历代不乏研究译读者,虽译文版本有别,但多认为碑文记载大禹治水之事,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于此。

文原刻在湖南衡山云密峰(又名岣嵝峰)自然岩壁上。原石已无存,现仅剩遗址。目前除绍兴禹王陵外,西安碑林、昆明法华山、武汉黄鹤楼等处均有此碑刻,所传拓本均为长沙岳麓山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摹本,为南宋诗人何致于南岳衡山临摹碑文而得。

© | 大禹陵景区

///

绍兴碑刻

读之心怡,阅之神往,叹之钦之

广袤的越州大地上

还有许多名石碑刻

期待与你在某日相遇!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部分内容来源:文物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绍兴行:游览大禹陵景区(2)禹祠 享殿 禹庙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禹迹图的文化价值意义
绍兴百景:大禹陵碑亭
《建初买地刻石》旧事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绍兴大禹陵
会稽山上大禹陵(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