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关于崇明轮渡的记忆,总在某个时候一下子填满脑海......

崇明 轮渡

人有时真的很健忘,一旦有新的替代物,旧东西就自然而然地被忽略掉了,就像来往于崇明与上海之间的轮渡。一旦有了更快捷方便的隧桥,轮渡似乎从大多人的生活中隐退了。而那些关于轮渡的记忆,总会在某个时刻,如一夜春风过后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下开满我整个脑海。


一天晚上接到一电话,很意外,是高中同学打来的。同学在上海与崇明的轮渡公司上班,以前还曾在回家的船上碰到过,托他的福享受过VIP的待遇。

 

就是那通电话,那些随着长江隧桥开通而渐渐淡忘的关于轮渡的记忆,如一夜春风过后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下又开满我整个脑海。

 

人有时真的很健忘,一旦有新的替代物,旧东西就自然而然地被忽略掉了,就像来往于崇明与上海之间的轮渡,曾经是那么的不可或缺,而一旦有了更快捷方便的隧桥,就象是有了数码像机后的胶卷,轮渡一下就从我的生活中隐退了。

 

不管怎样,这条轮渡曾往返于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有伤心,有幸福,有绝望,有喜悦。轮渡将我从崇明乡村带到了上海这花花世界,又慰藉了我一次又一次思乡回家的期盼。

 

虽然是个岛民,家里却前不靠海后不靠江,小时候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在以家为中心的三公里范围之内,平时很少看到轮船,最多也就是那些在河里突突突驶过的机关船(我们对一种用柴油机作动力的小型货船的称谓)或是靠人力拖动的水泥船。外婆家倒是离江边不远,站在江堤上,有时能看到远处朦胧的轮船驶过,然后会神往一下它们会是从哪里驶来,又将开往哪里?长大了有机会到南门县城,在码头上近距离地看到大轮船,那时就很期待,不知有一天自己在那个大轮船上时,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初三的时候,哥哥高中毕业去参军,我跟着家里人一起到码头送行,看着轮船在汽笛声中载着哥哥渐渐远去,想到再不能与哥哥朝夕相处,我竟哭得稀里花拉,那个轮渡让我第一次尝到了亲人离别的忧伤。

 

高二暑假的时候,随父亲出差一起去上海,我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轮船。从南门到吴淞,单程两个多小时。当时的轮船有上下二层分为四等和五等两个等级,下层为五等座席,木头长椅背靠背排列着,一排椅子上要坐五个人,整个船舱有些昏暗与压抑。上层是四等座席,比下层的要高档一些,座椅是用皮革套的,四个人一排,位于上层的缘故,整个环境显得明亮一点。当时五等席的票价是九毛,而四等席应该是一块二。尽管只是区区几毛钱的差价,也只有在买不到五等票的时候才会不得不考虑四等票。除了两个等级的座位票,还有一些是没有座位的散席票,而更有经验的人会抢先买到茶室票。


 

轮船慢慢驶离码头,靠在船舷,看江水宽阔,听汽笛远扬,我想,这就是远行的感觉吧。只是船程很美好,收尾却很现实。当轮船靠上吴淞码头时,早已等在舱门口的人群如开闸的洪水,一路涌向通往市区北站的51路车车站。

 

北站是当时除了码头之外的上海与崇明之间的另一个枢纽,位于虬江路与宝山路交汇的一段区域,与当时的火车站离得不远,因位于火车站的北面,故此才叫北站的吧。从北站有到吴淞码头的51路车,整个行程45分种左右。第一次坐51路,整个车厢挤满了人,我被挤在中间,看不到外面的风景,只觉得一路的颠簸,那对我来说是超级漫长又难忍的一段时间,就象上了一节超无聊的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轮渡一直是这种格局。当时虽然没有春运之说,但逢年过节的码头就兴旺无比,经常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在码头上一等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有次为了回家,清晨两点就赶去吴淞排队买票,最终有没有买到票已经不记清了,但那种买票的艰辛却让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回家的不易。还有一次是为了买到票,不得不花钱在候船室的椅子上睡了一晚,因为睡那么一晚可以保证买得到票。

 

在当时的环境里,也并没有觉得有多少的辛苦,觉得只要能买到一张船票,什么样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但有时买到了船票也不一定好过,因为人实在太多了,轮船就会买出超量的散席票,然后但凡能站的地方就全部挤满了人,还好只是两个多小时航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当然也有一次是超过两个小时的,那次好象退潮了,轮船不幸搁浅,结果等了老半天才得以通行。

 

不知哪年开始,又在宝杨路那边开了个码头,从宝杨路走的话要近一点,好象自从开了宝杨路码头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到过吴淞码头。

 

除了宝杨路的码头,后来又在石洞口开了一个码头,而石洞口主要是提供车客渡的,就是下层放车上层载客的那种船。除了这些航线,还有南门到浏河的,但浏河到市区实在太远了,不到万不得已的话是不会走的。

 

最早的时候,除了吴淞码头,其他的码头离公交车站都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倒给当地的第三产业提供了一些机会,当地人用自行车在码头上做载客生意,这也许是最早的黑车了吧。这样的黑车很简易,只是在自行车的后书包架上绑个简陋的座垫。车夫买苦力用力蹬,客人则横坐在书包架上。这样的方式很家庭化。因为我家里也有这样的自车行,那是家里的主要交通工具,老爸最牛的一次是用一个车带了我们姐弟仨,我坐在前面的横架上,哥与姐则坐在后书包架上,而那时的书包架为了能载重,都会固定一块木板。好象小时候,爸妈自行车前的横架就是我的专坐。

 

当时在北站与码头之间也会有一些大巴直达车,不过那一般都是私人运营的,价钱虽然贵一点,好在中途无需停靠,且能保证座位,所以很有市场。

 

除了在码头买票外,在北站和金陵路靠外滩的地方也分别开有售票窗口,虽然窗口不少,但能顺利买到一张船票还是件困难的事。真的到节假日的话,要买到票的话还是直接奔码头比较靠谱。


 

后来自己有了车,基本上就走石洞口那条线了,当然等我有车的时候,肯定大多数人也都有了车,所以以前人排队的现象就变成了车排队。人排队还可以挤一下,而车是不能挤的,一个船定量的只能装那么多。逢年过节的时候车排队的时间更长,最恐怖的一次排了五个多小时。所以每次过节回家的话我是又期待心里又害怕,但又别无他法。

 

车辆摆渡过江时,人是不能待在车里的,轮船快到码头的时候,船上才会开门将司机放到车上去,但问题是你从来不知道轮船上会开哪扇门,毕竟有许多扇门与停车舱相通,所以每次为了找对门都让我很郁闷。

 

隧桥的开通无疑是一种解脱,虽然每次单向五十元的收费有点小贵,虽然从隧桥走要绕一下大圈,但我已经不太会再选轮渡了。

 

不管怎样,轮渡依旧会在那里,总还会有那么一些人更喜欢轮渡,时代再怎么前进,那些传统的方式依旧有存在的价值。或许有天我还会坐上轮渡,不为匆匆地赶时间,只为静看岁月。



 以上文字由“路外”提供



主编:陈珺

责编:李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沪宁铁路
海南164|海口——琼州海峡轮渡
2017年海南行之一 驱车南下
摆渡
对过靖江——童年趣事(118)
坐着火车去海南,看海南的碧海蓝天,吃海南的美味海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