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婚姻和共和国同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绍兴,也有一批高寿而幸福的老人,在今年迎来了他们结婚70周年(俗称“白金婚”)。作为时代大潮中的平凡家庭,他们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也见证着共和国70年巨变。

从“缺粮户”到全村第一个“空调户”

夫:黄祖全 93岁

妻:周仙琴 87岁

家庭住址:诸暨市暨南街道箬山黄村

养育7个儿女,他们曾是“缺粮户”

  循着蜿蜒的村道,记者找到了老两口的家。初见时,这对结婚70年的老夫妇正端坐在床沿,和和美美地观看电视里的象棋节目。

  轻薄高清的彩色电视、双层时尚的电冰箱、便利实用的洗衣机和冬暖夏凉的空调……这间40平方米不到的木结构老房子被时新的家电填充得满满当当,似乎也蓄满了老人的幸福感。

  关于1949年的记忆,老人情绪昂扬地脱口而出:“新中国成立。”片刻后才思绪飘远地喃喃:“我们也是那年结的婚。

  黄祖全和周仙琴是邻村人,1949年由姑父等亲眷介绍,包办了婚姻。“记得当时还在村里的空地上办了好多桌酒席,我们穿个大红衣裳、戴朵大红花。”说起当年的婚礼,周仙琴笑着说,自己17岁成婚,没有嫁妆和聘礼,不知不觉就已经跟着丈夫过了70年。

  结婚后,黄祖全和周仙琴生育了3个儿子和4个女儿。在人民公社时期,他们家成了缺粮户。“缺粮户往往是孩子多、劳动力少的人家,像我们家9口人那时就只有我们两个劳动力,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只有我们自己晓得。”黄祖全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家9口人就蜗居在眼前这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里,“晚上,谷仓上、地板上都睡满了人。她更辛苦,白天干农活,孩子们睡觉时还要做鞋子,纳鞋底、缝鞋面,做到清油灯烧完两根灯芯子才睡。

儿女抢着买电器,两老成本村首个“空调户”

  1982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黄祖全一家最艰苦的日子过去了。“我们分田到户是在1983年,因为一些原因我们把田分了,自己就种种地、打打零工,不算富裕但能够自给自足,也有了一些下象棋、打麻将的闲暇时间。”黄祖全说,是改革开放让他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21世纪初,孩子们都逐渐步入中年,事业不错,对父母也孝顺。“2000年左右,村里还没人装空调,二儿子就给我们装上了,我们上半辈子哪想过夏天可以这么舒服!”周仙琴说,大女儿为他们购置了洗衣机,小女儿给他们添了电冰箱,去年孙子还给他们换上了新款的大屏液晶电视。“新时代,我们老两口吃穿不愁,还有养老保险,电器我们也都享受了个遍,就是不会用电饭煲和手机。”老人这样打趣。

  老两口前些年身体健朗,也会偶尔去城里探探亲友,但大多时候喜欢呆在村里的老房子里,过着种种蔬菜、看看电视的闲适生活,偶尔还会为村里做点公益。箬山黄村文书陈永丽告诉记者,去年“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进行时,黄祖全还主动打扫村道,清理周边几户人家房前屋后的堆放物,“我们劝老人别操劳,老人却说,现在农村建设得这么好,他看了高兴,也想在身体还干得动的时候参与进来。

  “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周仙琴说。记者 翁佳美 文/摄


房子越换越大 日子越过越好

夫:赵水仙 91岁

妻:曹欢喜 87岁

家庭住址:越城区稽山街道森海社区

穿着租来的龙凤褂,坐上小花轿嫁了

  记者来到赵水仙、曹欢喜老夫妇家时正好是下午3点,推开门,只看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刚刚午睡起来的夫妇俩一个坐在桌前看着报纸,一个挨在身边静静地织毛线。

  91岁的赵水仙和87岁的曹欢喜老家都在上虞农村,但两人的村庄相距甚远。“当时要走十几公里路,还要翻过两道岭,结婚前我俩一面都没有见过。”按赵水仙的说法,他俩虽是包办婚姻,但最终还是自己做主。“两媒人牵线,岳父定亲前来我家看过,最后我们自己答应的。

  作为家中的长子,赵水仙的勤恳踏实让准岳父满意,也让待字闺中的独生女曹欢喜动了心。1949年的11月的一天,两人正式拜堂成亲,两人一个21岁,一个17岁。“当时条件都不好,他家赊来了一块绸缎给我做喜服,我家把那块绸缎还回去了,去租了一套龙凤褂。”曹欢喜这几年的记性大不如前,但说起结婚那天的事她还能想起八九分,她说自己先坐了轿子,又乘船行了一段,热热闹闹地从娘家到了赵水仙家。

  “我租不起豪华的大红花轿,就租了一顶普通的2人抬的轿子,但是喜宴办了10多桌,家里地方不够,左邻右舍家里这里摆一桌那里摆一桌。”赵水仙笑言,当时未能给妻子一场体面的婚礼心中一直有愧,但全家人真的尽了全力。

  其实,洞房那天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因为没有坐上大红花桥,曹欢喜心中有点不满,拜完堂后一直没理新郎,直到看到空空如洗的米桶她才明白赵水仙的难处。“既然如此,那就两个人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成亲的第一天曹欢喜默默下了决心。

如今他帮她记事,她搀着他行走

  结婚后一年多,两个人一边干农活,一边在山上砍柴,再挑20多里路到城里卖掉。1951年,赵水仙参军去了部队,曹欢喜也到上海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小夫妻开始了异地生活。

  赵水仙说,参军后不久他就被派到了牡丹江,曹欢喜自然也跟着他来到了陌生的东北。

  然而,他俩怎么也没想到牡丹江的冬天有那么冷,冷到房子里面都结了霜。“我们前两个孩子就这样夭折了。”说到此处二老沉默了,“现在我们只有一个独生女,给她取名牡丹。

  1971年1月,夫妇俩从牡丹江回到了绍兴,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到现在我们搬了5次家,房子是越换越大,日子也越过越好,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就等着喝外孙的喜酒了,这得感谢国家,感谢党。”说起现在的幸福日子,两位老人都很满足,坦言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了。

  虽然二老年事已高,但目前夫妻俩依然是独居,不和小辈们住在一起。“我们也要过‘二人世界’,女儿周末和节假日都会来看望我们。”赵水仙满怀爱意地望着妻子说,“我腿脚不方便,平时家务大部分她做,我就打打下手。空了的时候,我拄着拐杖,她搀扶着我走走,现在几乎都是她在照顾我。

  曹欢喜被他看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们生活中是互相扶持,我有点耳背,平时都是他来做翻译。我们吃完晚饭会看看书看看报纸,我识字不多,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耐心教我。”(记者 李颖 文/摄

绍兴晚报今日版面

~  欢迎留言哦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寿秘诀[157]“急脾气”遇上“慢性子”[2]
农村耄耋大爷集市上卖小葱,半天入37元,老人的举动让人感动
曹简楼水仙作品精选集
古琴曲|《水仙操》古朴苍劲,沉郁静谧
老青浅语 ☆ 水仙
正月里的“农民家庭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