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rt View | 材质拓展与语言淬炼—邢健健油画作品解析

邢健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油画学会理事。作品曾参加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届中国油画展及赴美、法、日、韩、港、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作品参加香港苏富比、中国保利、嘉德、翰海、荣宝等拍卖。部分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画廊、俱乐部及私人收藏。

伟大的墙(2018江苏省美术馆展览现场)

油画家邢健健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作为中国当代具象画家,他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从早期《音乐系列》、《青花系列》、《花非花系列》到《迷墙系列》直至近几年的《迷墙系列》、《向大师致敬系列》、《伟大的墙系列》等作品,可以看出是从对唯美青春的留恋走向对大师、对经典、对厚重历史的敬意。在早期作品中红色、橙色、黄色等高饱和色是许多作品的基调色彩,发展到后来,邢健健逐渐将色调降成各种灰色调。但是不管题材如何变化,邢健健的作品肆意的笔触在画面涂布非现实的空间,总是充满诗意,不确定的光影给人虚空迷离之感,颜料的涂抹刮与蹭形成画面色层建立与破坏的冲突,这些绘画的美学特征始终贯穿在邢健健的一系列作品中。

早安,巴塞利兹

油画家沈行工这么评价过邢健健和他的作品,“他是一位对油画的艺术语言、对油画的技法制作非常钻研的一位画家,所以他的作品很讲究画面的形式处理,画面的肌理和笔触很丰富,因此他的作品很有感染力”。

邢健健创作的作品数量极多,风格题材也极其丰富,对他的作品的理解,可以从许多视角做切入研究,然而对他作品流露出的诗意和酣畅的用笔,油画区别于别的画种的不仅是油性材料本身,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在漫长的演变中形成的特定绘画步骤和材料美感,邢健健的作品凸显出来的材质审美特性使得我们不妨从油画本体语言中材料与技法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思考其画面风格成因,也可作为油画在中国发展中构建本体语言的重要启发。

远去的足音

中国油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一直缺少关于欧洲传统油画材料技法的教与学,此前的油画在中国的传播有专门著作论述,在此不作展开。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迈进,不少国内画家得以再次走出国门观看大师原作,思考油画的本体语言的问题,也因此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材料技法工作室负责人宾卡斯被邀请至中国进行油画材料技法的教学,宾卡斯先后两次的中国之行的教学和此阶段法国幻境写实画家伊维尔的中国教学,推进了中国油画的发展,中国油画因此发生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并不为过,今日活跃在中国油画届的重要画家有不少参加过这两位法国专家的技法班。

邢健健参加了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首届宾卡斯油画材料技法培训班。与伊维尔的古典写实的教学目标不同,宾卡斯的教学主要着力于材料与技法的原则性问题,从参加学习的学员编辑出版的教材结合宾卡斯主持的工作室前一任负责人瓦克尔编撰的资料可知,宾卡斯教学在绘制方法上是在白色胶粉底上涂刷透明色层之后,趁湿利用水性快干白色绘制亮部,其中笔尖上白色逐渐减少的时候,画笔往明暗交界处画去,半透明的浅粉色在暗底上就会形成光学灰色,干燥之后使用透明的树脂和干性油制作的媒介进行色彩的罩色。

大先生

宾卡斯传授的绘画方法也有被称为混合技法的,即坦培拉与油性材料的交替覆盖,两种材料都利于干燥,从而可以快速作画。这里的坦培拉色层着重解决造型,油彩进行赋色,所以是造型和色彩分离的方法。了解欧洲大师技法的人知道这样的绘画语言虽然并不能完全对应欧洲具体大师的技法,但是这种多层透明、半透明覆盖形成的色彩折射的效果的确是与许多传统大师作品视觉效果比较一致。

致敬—齐白石

邢健健油画的创作正是在理解了宾卡斯技法之后获得根本的突破,宾卡斯鼓励学员探索材料的使用,在教学中主张材料向精神转化,这样的教学理念契合了邢健健的艺术追求,他的大部分作品也充分使用形色分离的多层绘制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拓展。出于提高绘画速度的需要,宾卡斯对画面提白塑造使用的材料是水性的坦培拉材料,但是坦培拉材料速干的特性换来的是材料的延展性的严重不足,对于现代画家来说并不一定需要在绘画中争分夺秒,邢健健在多年以后逐渐放弃了使用坦培拉材料进行提白,他利用油画颜料的白色直接在画布上薄擦厚涂,根据造型需要可以揉出弧面和一些虚化的效果,从邢健健创作的《致敬大师系列》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到他对于宾卡斯传授的技法应用。

《致敬大师系列》选取了古今中外著名的画家、音乐家数十人逐一表现,比如《贝多芬》、《齐白石》就是典型的宾卡斯技法的呈现,画面以薄涂的方式铺设了底色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白,这里提白的笔触与具体造型形体契合,提亮的笔触代表着骨骼、肌肉、发丝、光斑,它们同时也是画面节奏的组成、气势的展现、精神的彰显手段。有的作品中提白的方法在邢健健的理解下做了进一步的推演,以接近白色的色彩施展提白技巧,在提白层上趁湿揉进色彩,或者在提白层干燥后施加一些与固有色无关的情绪化的色彩。

邢健健画中一方面以古典绘画多层色层的思维展开绘制,但是根据现代绘画的即时性、现代性对古典技巧借鉴吸收并转化,通过艺术本体上的探索,使得形而下的材料问题从物理层面跃升到形而上的艺术层面。

致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邢健健曾说,“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是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注意用笔感觉,大多点到即止,不拖泥带水,讲究大的气韵与笔意,松动顺畅。注重绘画性。”

邢健健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南京艺术学院先后几位重要的画家苏天赐、张华清、沈行工都曾担任邢健健的老师进行教学。作为林风眠的学生,苏天赐对南京艺术学院的油画发展甚至江苏油画面貌都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苏天赐在油画上的探索追随林风眠一直在油画的中西融合上大胆探索,身处江南文化的苏天赐发展出诗意江南的油画语言,画中剔除了西方油画的光色、提炼物像并借中国绘画的写意笔触来表达,这样的探索极大的体现了中国与西方绘画的兼容,在苏天赐一脉相传的油画民族化探索上,南京艺术学院的画家一代代坚守着这样的传统,他们的努力使得江苏油画在全国呈现出意象绘画的特定面貌。意象用笔区别于琐碎笔触对光影和质感的描摹,更多的体现形体的精炼概括和画意的完整性。

邢健健在创作中虽然强调西方绘画造型和色彩意味,但是身处大环境的意象绘画的熏陶自然是潜移默化。对于油画的学习,中国艺术家向来是多维的,油画民族化、油画的纯正化往往是其两极,邢健健并不给自己任何限定,汲取所需为己所用是他的策略。我们一方面可以说中国传统带来的绘画的意象影响到邢健健的用笔,但是细究西方绘画,也不难发现欧洲绘画的传统也是非常强调绘画的笔法。西方绘画较早的遗存如庞贝笔画中女性飘然的衣摆,再到文艺复兴的三杰的绘画草图,及至鲁本斯、伦勃朗的作品中,运笔的节奏韵律成为画面不可或缺的内容。

黄昏,等待拉图尔的光

我们从两个层面说明了东西方绘画对邢健健绘画运笔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邢健健的作品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他对这些影响做出的回应。在早期偏写实性的作品中,邢健健适当放弃对真实质感的模仿,强调主体边缘与背景间的挤压,从而产生虚实感和形体的整体动势,往后的作品更是将绘画性笔触提升到一个独立的高度,故而他的作品哪怕仅仅看笔触的长短、徐疾、粗细、虚实的运转也犹如一幅幅抽象的佳作。

对于西方绘画的用笔的理解最好的注释无疑是邢健健安放在作品中的线索。在他的作品如《1998夏虹》、《等待塞尚的苹果》、《关于肖像的报告》、《早安巴塞利滋》、《致意》、《黄昏,等待拉图尔的光》、《等待德加》等当中都有一张小的素描作品为元素穿插在画面,这些线造型和线面结合的手法绘制的素描解释了邢健健绘画的造型手法,可见素描手法决定了油画的面貌。

1998夏.虹

致意

西方古典油画的写实面貌给许多人造成误解,认为只有通过全因素素描训练才能画好写实风格的油画作品,邢健健通过早期写实性绘画中的古典素描提醒人们,绘画性是传统油画的根本,对运笔的讲究实际上也是对流行的伪古典没有笔触的制作的反思,更是对曾经流行的苏派油画摆笔触塑造的反拨。

在邢健健的工作台上,搁置的画笔大多都已经被画布磨得失去原貌,也可以看出画笔并没有每次都清洗干净,邢健健每次开始画画考虑的是笔刷大小是否适合画面表达的部位,颜料也是以干蹭薄涂的方式铺成开,这实际上是对应的宾卡斯技法的底漆层。对于支撑物,邢健健大概正是受了宾卡斯教学的理念的影响,除了常规的使用油画布,在一些小品创作中他还将国画宣纸等材料涂刷隔离胶液后作画,绘画过程中,彩色铅笔、油画棒都成为他得心应手的工具,从材料使用的逻辑来说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他总不会拘泥前人的教条,熟悉邢健健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1998夏·虹》中女孩脖子上以真实的红线悬挂一把钥匙,真实物品介入绘画这样的做法在波提切利、卡拉瓦乔的作品中都有类似的呈现,在这样的逻辑之下,邢健健常常又反其道而为之,利用提白、色块堆叠、刮蹭刻划打破二维平面上的三维幻觉,那些刻意并突兀的笔触线条、色彩是真实的还是画面空间与人物是真实的呢?人们在视觉上接受二维画布上三维的体积与空间,当发现真实的三维物件与绘画的幻觉三维并无冲突,内心不禁莞尔。

油画起步于再现客观世界,从15世纪完善油彩使用技能的扬·范·艾克的作品到19世纪法国学院派之间的数百年,虽然艺术流派更迭,但是空间、光影、质感的表现始终为主要脉络统一着欧洲油画的发展。在这其中的提香、格列柯、透纳等画家不安分的灵魂为现代绘画发展不经意的指出路径,他们以超前的意识,将材料从模拟自然的功能中解放出来,转而为精神彰显的道具。邢健健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绘画语言逐渐成熟,在材料语言、自然物象、精神表现这三者之间,更多的偏向在材料语言与精神表现两者间的融合上,描绘对象成了邢健健沟通世人的手段,所以不论早期的《青花系列》、《音乐系列》还是后来的《迷墙》系列、《远去的墙》、到近几年的《伟大的墙》,邢健健始终围绕着油画本体语言如何恰到好处的为主题服务展开。

欧洲作为油画的发源地,今日还有诸如如奥德、洛佩滋等画家还在古典绘画体系中坚守,被称为当今伦勃朗的挪威画家奥德的作品,从材料、造型、手法上都沿用着西方传统的方法,但是从宏观的历史发展看欧洲美术史上架上绘画从印象派开始逐渐走向材料探索,当传统绘画演变为现代艺术之后,一切按照艺术自有规律进行生发,邢健健作为现代画家,自然通晓艺术的规律,所以他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点连接传统与现代,作品绘制中主动激发与油彩可以关联的材料是他的乐趣,也是现代画家应该有的自觉。

等待德加

在学习宾卡斯技法后的三十多年后,邢健健创作了《对画——向大师致敬》系列作品,对掌握的传统油画语言做了一次总结,他很恭敬的使用接近传统材料技法临摹了欧洲绘画史上的诸位大师名作的局部。这批作品没有延续当年学习宾卡斯技法时候的反复提白与罩色,但是自制铅白、底层不饱和塑造、薄涂罩色等手法却是来自古典大师手段。邢健健在成熟时期大多作品故意布下刮蹭的痕迹,这批临摹致敬之作中,邢健健仍然不忘添加一些即兴的笔触和色彩,这些莫名的色彩与笔触,我们可以做出很多解读,但是不是可以解释成邢健健绘画数十年,却依然不忘童年时候无忧无虑的涂抹呢,正如他在很多场合说的“愉快的画画更是他的理想”

国内油画材料研究的专家姚尔畅先生对邢健健《对画——向大师致敬》有这样的评价,“这些画面上的笔触刀痕舒展通达,色彩层次松动透气,看似无拘无束的感性表现背后隐藏着理性逻辑,既尊重材料的物质规律,又灵活运用技法准则,体现了油画的材质魅力和画家驾驭材料语言的高超技巧。”。通过对邢健健作品中材料语言和笔法运用等油画本体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更朴实的角度理解他的作品,也为我们进行油画的学习与创作带来启发,正如全山石先生所说,“油画不仅仅是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画,而且要懂得油画的本体语言,了解它的色感、触感、质感、掌握它的材料性能和方法本步骤。”邢健健的日常涂抹获得的成绩正是执着于对油画本体语言探索的结果,在笔者与他交流中,邢健健反复提到现代人画画不能固步自封,这几乎是他前面数十年在努力证明的事实,也将依旧是他以后创作的纲领。刚刚完成了《雨花英烈》创作的邢健健又调整状态进入《金陵春梦系列》创作,对于观众来说,永远无法判断出邢健健下一步创作的动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邢健健一定在下一幅作品中继续他油画语言的淬炼。

雨花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古典写实油画技法教学
介绍油画技法
论油画创作个人风格的形成,绘画材质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油画的起源与发展
邢正油画作品欣赏
【预告】对画——邢健健油画作品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