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徽合肥:环湖古镇讲述“活着”的合肥历史

合肥,因水得名、依水发展,水穿城中、城立湖旁、绿水环绕、湖城一色。合肥周边,巢湖流域,有着一批千年古镇,则是“因水而生、因商而名”。它们大多始建于春秋,成型于唐宋,繁华于明清,一条条古朴典雅的青石板街道,一块块前店后坊的铺面,一座座造型别致的拱形石桥,一阵阵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组成了一幅幅古代“清明上河图”,凸显古镇昔日的繁华。历经千年沧桑,这些古镇沉淀了巢湖流域丰厚的文化内涵,见证了合肥城建变迁与发展,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一路辉煌。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伤的姿势。

长临河镇

见证人类“有巢居”的文明起源

从合肥驱车前往巢湖,“遇见”的第一个古镇就是“长临河”,因为赫赫有名的吴氏故居,小镇这几年也越来越“火”。其实,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小镇,见证了人类发展的悠长历史,它本身也拥有太多的“谜”,又岂止名人故居这一个“噱头”。

长临河镇位于肥东县最南端,南接巢湖、西邻滨湖,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巢湖流域是新石器中晚期以来人类活动密集地区之一,特别是到了新石器晚期,已经发展为平地建筑住宅,这应该是中国远古时代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昭堂介绍,长临河镇的历史正是始于新石器时期,“先人耕作于此,始有人居住”。夏商时期,长临河镇为淮夷部落;战国时,则属楚巢邑管辖,已形成集市。三国时期,长临河镇建立了佛寺“长宁寺”,青阳山北麓之水经长宁寺注入巢湖,因此被称作“长宁河”,“地因河得名,又濒巢湖,遂更名为长临河”。

到长临古镇游玩的人,大抵都去过长临古街,这条约600多米的古街,曾经是名为“万家河口”的水运码头。镇上的“土著”说,清末民初,水运兴起,因长临河古街是肥东通往巢湖的必经之路,这里便成为巢湖沿岸一个重要的码头,长临河镇也因此成为巢湖北岸地区的商品分销集散地,“附近出产的竹木,都要从长临古街所在的码头装船,通过巢湖运往芜湖等地,再由返回的货船运来生活用品。”曾经的长临古街很热闹,沿街有100多家住户、370间房屋,有店、行馆、庄、堂、铺、房、坊、摊点等各类商业近百家,其中以米行、布庄、药店、酱园、酒馆、五洋百货为主体,整个长临河镇内更是商埠遍布。自古以来,有码头的地方总会聚集大量水手,长临镇自然也不例外,从古街到镇上,为水手而开的服务业多如牛毛,民国初年还出现了肥东地区最早的照相馆。繁华热闹的长临河镇,曾被人们称作“小上海”,声名远播。

说到长临河古镇的历史,不得不提六家畈了,这里曾是吴氏的聚居地。根据记载,南宋宝庆元年,即1225年,吴氏一世祖吴宛廷夫妇自徽州婺源迁到肥东境内茶壶山东,二世祖吴再三又生六子迁到了长临河镇,从事农耕生活。久而久之,吴家“人丁繁衍兴旺,蔚然成村”,因为是六个儿子迁来成为六户,所以将村子取名为“六家畈”。八百年来,吴姓在此繁衍生息,发展成为颇有声望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如:四世祖吴桢、吴良当了明朝靖海侯江阴侯,五世祖吴镒做了监察御史等。清末年间,六家畈追随李鸿章参加淮军的有数百人,诞生了吴毓芬、吴毓兰、吴同仁、吴育仁、吴谦贞、吴球贞等18位杰出的淮军将领。他们返乡后官高位显,在家乡大兴土木,盖房置地,建起了一座座深宅大院,使得六家畈空前繁荣。

随着时代更迭,如今的六家畈,仅存明清建筑三大片,比原先少了一半,分别为淮军将领吴毓兰故居、吴育仁故居以及吴谦贞故居,共100多间房屋。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吴育仁故居,此故居并未进行大型维修,具有很好的原真性,这也是目前六家畈古民居群保存较好、级别最高的古建筑之一。长临河古街上还有个百年邮局,是肥东县最早的三个邮局之一,其“前身”是晚清淮军华字营统领吴毓芬、吴毓兰兄弟的又一处宅第。至今,院内还有一棵广玉兰,是当年李鸿章作为“荣耀树”赏赐给有战功的淮军将士的,这棵广玉兰陪伴着古街见证长临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街尾还坐落着吴忠性先生旧居,砖木、小青瓦结构的天井小院,颇具徽派古民居建筑特色,宅内水井旁还有吴老亲手栽种的桑树,寓“桑梓之子”之意。

行走在千年古镇长临河,犹如观赏“活着”的人类居住“档案”,从有巢氏创居而住到六家畈古村落,也在悠悠诉说着合肥古城的千年文明。

黄麓镇

“九龙攒珠”成就特色建筑文化

与长临河镇相毗邻的黄麓镇,也是一个颇有“说头”的千年古镇。远的不说,仅就失传一个多世纪的皇家御用纸粉蜡笺在此“复活”,就给这个巢湖岸边的小镇添加几分不同寻常的色彩。更何况,这里还是“和平将军”张治中的故土,“隐匿”着600多年历史的“九龙攒珠”古村落。

黄麓镇旧时称为“巢县西乡”,村庄集中,以农渔业生产为主。直到1929年,张治中回乡开展“试验乡计划”,“黄麓”这个名字才传了出来。不过,那时的黄麓镇是指“东起烔炀,西至长临”的巢湖北岸,总面积是今天的两倍左右。1949年冬天,60岁的张治中开始撰写回忆录,深情地回忆故乡:“我的故乡,是安徽省巢县西乡离县城九十里的一个叫做洪家疃的村子。这个村子又叫做‘清水塘洪’,是因为在村的旁边有一口大塘,塘的一边是由多数姓洪的聚族而居。这一口塘实在太可爱了。水,终年是清的,除非久旱,水才减少乃至于枯竭;平常的时候,满池碧清的水,明镜一般……”文中所说的水塘名叫“清水塘”,占地百余亩,一走进洪家疃就能看见。

黄麓镇“和平将军”张治中故居。

围绕“清水塘”走一圈不难发现,塘埂处有数个出水涵洞,每个涵洞都对应一条巷道,巷道一侧修有阳沟。民居则分布在巷道间的狭长地块上,进入农家便会看到,民居的天井都修了阴沟,与巷道边的阳沟是连通的。而这,正是“九龙攒珠”的奥妙所在,“村口的水塘就像明珠,而村里蜿蜒的水沟就像是9条龙,每当大雨,村里的雨水就会顺着水沟流入池塘,就好像是九条小龙戏水似的,我们将这种景象称为‘九龙攒珠’。”居住在另一个“九龙攒珠”古村落张家疃的“中国好人”张秉柱说道。

“九龙攒珠”是巢湖北岸中庙镇、黄麓镇一带古村落的“普遍模式”,周边的张家疃、周黄疃、刘家疃等村落也广泛存在。这些村落有个共同点:村庄建在带有缓坡的丘陵地带,在地势最低的地方挖出水塘,一排排房屋规划有序。从空中俯视,“九龙攒珠”的古村落就像一幅幅太极图、扇形图等图案,迷人又神秘。“九龙攒珠”的格局与皖南“四水归堂”的建筑区别很大,在当地的传说中,最早将“九龙攒珠”格局带到巢湖北岸的,是一个名叫“张元一”的人,他是张家疃家谱中记载的移民初祖,精通风水,是个有文化、有实力的人物。

“巢湖北岸古村落的‘九龙攒珠’,是巢湖地域渊源悠久的历史留下的印记。”许昭堂介绍,巢湖自古是沟通我国南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周边物产丰富,尤其是汉代之后,庐江郡“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唐宋时期,巢湖经济繁荣,已成为经济文化重心所在。然而,宋元战争在江淮地区长期“拉锯”,令巢湖地域逐渐衰落,成为荒地,直至明代,政府下令从江南迁移了很多老百姓来到巢湖岸边,其中包括江西的“瓦屑坝”移民者。根据当地家谱所载和相关史料,巢湖现有村庄75%以上是从当年江西移民者的定居点发展而成,且更为典型,不仅保存了古老的规划形态,还荟萃了明代以来各时期建筑物,包括祠堂、民居、商铺、学校等,是江淮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麓镇还有一所黄麓师范,是当年张治中开发“试验田”,发展“师范教育下乡”的产物。战火沧桑,几经曲折,黄麓师范至今矗立于江淮大地、巢湖之滨,张治中早已作古,唯有一尊塑像向世人诉说他心系教育的无悔岁月,也讲述着属于其故土的神秘往事。

柘皋镇

记录古庐州商贾云集的辉煌

说到“吃早茶”,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广州、香港,其实就在合肥,美丽的巢湖之滨,也有一处拥有早茶传统的地方——柘皋镇。

“柘皋是环巢湖最古老的集镇,既是古代区域性文化,即楚、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分野的一尊‘界碑’,又是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和融汇的一座‘通埠’。”许昭堂介绍,柘皋,古称橐皋,西周初期群舒一支在此建立宗国,春秋时先属楚后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公元483年),鲁哀公会吴于橐皋,故史称“会吴城”。西汉置橐皋县,属九江郡。唐置橐皋镇,属巢县。南宋时改称柘皋,清末曾为安徽三大重镇之一。

和古庐州城一样,柘皋雄踞南北要冲,水陆四通八达,物丰气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吴王夫差“欲霸中国以全周室”,精心经营在江淮的政治中心,将橐皋城邑作为吴国称霸中原、北进黄淮的“城堡”重镇。三国时期,橐皋是魏、吴争夺的重点。宋元时期,这里更是战场兵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是岳飞的死敌——金兵统帅兀术,与抗金名将刘锜对阵,最终大败柘皋河。元末,朱元璋起义,遇元兵追杀,至柘皋河边,进退维谷,危难之际,一老丈从苇丛中推出一只小船,轻点竹篙,将朱元璋渡过河去。后明朝立,朱元璋在柘皋河上修一石桥,取名“遇难桥”,后人改为“玉兰桥”,至今仍屹立于柘皋老街不远处。

“柘皋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春秋时依靠陆路交通与水运,北接寿春、合肥,南连今巢县、和县,东络今滁州、全椒,成为商贸交换地。秦汉时,柘皋为县级设置,行政地位提高,得到快速发展。”许昭堂介绍,唐朝年间,柘皋镇迅速发展为庐州府之东一大财物聚散市埠,陈鸿在《庐州同食馆记》中特别提到:“湖东北岸橐皋里作廥廪三十九间,州东二邑入米输于此,由申港出新妇江至白沙,人不劳,水无害。”明末清初,围绕柘皋河沿岸开垦农田,不仅造就了大面积的湖湾圩区,还使湖湾滩地上的天然水系得到了整治,最终形成今柘皋河主河道的全貌,农业、水利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清朝,柘皋镇的商业颇为发达,特别是清末民初,镇上有九街十三巷,热闹非凡。

如今,柘皋镇仅存一条老街,名叫“北闸街”,距离柘皋河不远。古街全长200米,宽4米,沿街道两侧,多为两层的木楼,房屋紧连,很多宅门还是过去店铺的“槽门”。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古建筑墙体上还残留着“恒记号南北货”、“胡德成缫丝店”等字迹,昭示着曾经的热闹与辉煌。“过去,这一条街都是商铺,珠宝行、杂货铺、裁缝店、酱坊、当铺等,各行各业都有,热闹程度不比如今的步行街差。”前后两代人居住在柘皋镇的杜先生说道。老街的一位老住户还珍藏了一块麻石板,表面光滑,上面还有5道深2寸左右的沟印,“这是当年铺街面的石板。过去多用独轮车推货。这些沟印就是独轮车留下的。可以想象当时这条街是怎样的车水马龙。”

老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老街中段号称“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它是李氏当铺的仓库和港口运输货物集散地之一,始建于同治和光绪年间。临街门楼为三间,房屋建筑原为七进,三座高大的石门,门额正中雕刻八仙图案,两侧雕刻花瓶等装饰,图案虽历经沧桑,画面却依然栩栩如生。从当铺的外观,可以看到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精致的砖木雕刻,古朴中透着大气。经过岁月的侵蚀,保存完整的是前两进,均为两层,两进之间由串楼相连。许昭堂说,当年,柘皋老街上的当铺生意规模宏大,主要从事典当业务,营业范围除了柘皋地区外,还与当时李鸿章家族在合肥、桐城、含山等当铺分号都有业务往来,并“辐射”至定远、凤阳、嘉山、全椒等地,号称“天下第一铺”。

千年风雨,柘皋古镇的发展,反映出巢湖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合肥历史上的辉煌与成就。

烔炀镇

“陷巢州长庐州”的神秘源头

本世纪初,巢湖岸边的一次考古发现,掀起了哗然大波。

巢湖水下城址。

时隔近20年,考古“重度爱好者”仇海波,仍记得当时事情的经过。“先是有人在巢湖北岸发现了很多陶片,于是向文物部门反映情况,考古人员按照线索赶到距巢湖市区十几公里的烔炀镇唐咀村,确实有发现。”据当时媒体报道,唐咀村湖滨大路护坡下,约二三百米长的河床上遍地散落着各种陶片,“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还有泥质红陶、褐陶、夹砂黑陶,及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等,陶器上还有各种精美的印纹”。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很多的古代钱币,如蚁鼻钱、秦半两、汉半两、汉五铢以及东汉王莽时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等。

2002年春,唐咀水下遗址被湖水打上岸的汉罐残片。

考古人员顺藤摸瓜,最终在唐咀村北侧发现了一处水下遗址,经过数次现场勘察和论证,专家确认唐咀水下遗址是一处汉代遗址,而它可能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没。而2005年4月,一份关于巢湖唐咀水下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过了国家专家组认证,其认定唐咀水下遗址与历史记载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并初步划定古居巢国都城的大体位置及功能、规模与等级。一时间,关于“陷巢州长庐州”的传说,又一次在合肥吵得沸沸扬扬。

2013年5月11日,随着巢湖水位下降,水下城址再现大片瓦砾与陶片。

无论唐咀的水下遗址是否为巢州古城,这起码说明一点,烔炀镇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烔”,新华字典中关于它的注释是“安徽巢县烔炀河镇专用字”,不过,烔炀河镇现在早已改成了烔炀镇。“烔炀镇,因烔、炀两水汇合入巢湖而得名,这里是一块‘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当地人介绍,烔河原名桐河,发源于肥东县桐山南麓,炀河原名杨河,发源于镇西的杨子山,两河交汇于镇南,形成桐杨河。古时,烔炀镇经常遭遇水灾,当地百姓为避水患,欲以火来克水,故将桐杨河的“桐”、“杨”二字的木字旁,改为火字旁,于是“桐杨”便成了烔炀。

史书记载,烔炀镇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发展繁荣于明清时期,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清朝同治年间,烔炀建制设镇,常住人口近5000多人,舟楫如缕、商贾如云,街景繁荣,为当时巢县西乡重镇,也是重要的商贸流通集散地。镇上有四街六巷,即南北主街、东街、桥东小街、南头小街和查家巷、李家巷、刘家巷、金家巷、巴家巷、罗家巷、徐家巷等,街道皆为青石板铺成,老街房屋皆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槽门,前店后坊,大部分建筑为二层楼阁。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烔炀镇上有京、广、杂、山等各色商店,织、砻、磨、糖、糟等多种作坊,竹木商行、茶馆酒楼、旅栈戏园、宗祠当铺、工厂匠铺等300多家。

临水而建,或有水穿流而过的古镇,总是充满人气,烔炀镇亦如此。烔炀镇的人气,主要聚集在商来客往的老街上,小镇至今仍存有一条老街,南北长约200多米、东西长近150米,古民居和店铺千余间,风貌依旧,古色古香,由此不难看出曾经繁花似锦的景象。老街东闸口墙上,镶嵌着一块“正堂陈示碑”,高1.2米、宽0.9米,四周刻有山字回纹。“正堂陈示碑” 即政府公告,立于清同治七年八月,由当时的巢县县令陈炳所立,上书:“一、耕牛有益人类,严禁私自宰杀;二、倒七戏(即庐剧)淫词丑态,易摇荡人心,有伤风化,严禁演唱;三、严禁开烟馆、赌场;四、每遇命案,需报官处理。”短短几行字,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群众生活。

烔炀镇当年盛极一时,从李鸿章在老街开设当铺可见一斑。有史可考并有遗迹可寻的李鸿章当铺,在安徽境内有合肥、孔城、柘皋、运漕镇和烔炀镇5处。烔炀镇的李鸿章当铺位于老街东街,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其中,后两进为主要建筑,中间有走马廊联结,木雕、砖雕、石雕精美。当铺对面,是当地有名的“乐陶轩”酒楼,张治中1940年第一次回乡探亲时,就是在这里办酒席宴请乡邻的。说到酒楼,其实,这条老街过去是烔炀传统食品店铺集中区,曾有“祖一元”、“亿泰和”等多家老字号。生产的食品中以“四镶玉带糕”最为出名,据说这道点心与朱元璋和乾隆皇帝都有着不浅的渊源。

如今,古镇已“新”,老街已“老”,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唯有遗存千百年的古迹,还在浅浅诉说着属于烔炀、属于巢湖流域、属于合肥的千年往事。

来源文艺合肥,古今舒城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肥竟然有这么多的特色小镇!趁阳光正好,不如带上家人一起去走走!
合肥有座3000余年的历史古镇,名字很难读,但古迹和美食令人流连
长临河古镇 小桥流水人家
远人:抗战时期,日伪军队侵入六家畈
烔炀河:岁月是一首清雅的歌
合福高铁在合肥境内的三个高铁站之一——长临河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